参观博物馆是对孩子进行美育启蒙、通识教育的一门必修课,也是孩子面对真实世界的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每次踏进博物馆,都会有一种时光流转的感觉,与展品的亲密接触,仿佛能让我们穿越“任意门”,感受到另一个时代与时空下的一呼一吸。我的孩子在英国伦敦上学,伦敦有非常浓烈的人文艺术气息,特别是大大小小的博物馆、美术馆都给我和孩子带来无限的震撼和收获。前些日子学校组织孩子们去参观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的中国馆。参观活动让孩子兴奋不已,通过仔细观察,我发现英国老师通过6个步骤,将参观变成一场游戏,让孩子觉得枯燥的展品都变得好玩起来。
提前查资料、做准备
在去参观博物馆的路上,老师将孩子分成几个小组,每组由2位老师负责带领。每个小组都会领到一个活动素材包——“中国的冒险之旅”,素材包里装了6个小任务,每个小任务都会由组里的孩子轮流负责打开。其实老师们在带孩子去参观之前,对展馆进行了充分了解,知道里面都有哪些藏品,也知道哪些藏品可能会引起孩子的兴趣,哪些藏品是比较容易向孩子讲解介绍的。这些经过挑选的藏品,老师会提前从官网找到图片,再下载打印出来,作为活动的素材备用。
缺乏预习的参观的确不能让孩子又快又好地进入到展览的内容中去,而家长也会因为准备不够,无法给孩子更深入地做讲解。英国老师的做法,也提醒了我们:一定不要想着让孩子按照顺序,从头至尾的参观,选取三五个展品,重点参观已经足以。可以准备类似的资料:博物馆官网展品的图片、介绍;相关纪录片、电影;相关展品的绘本、音频;博物馆礼品店的周边产品等。
将展品变为猜谜游戏
孩子们参观博物馆时领到的第一个任务,打开任务包之后发现是一个展品模型,老师让孩子们猜:这个东西在中国古代是用来做什么的?类似这样的猜谜游戏,一下子调动起了孩子们的好奇心。老师也鼓励孩子们开动脑筋,充分想象。看着这个方方正正的物件,有的孩子猜是桌子,有的猜是床,最后老师带着孩子们找到了展示实物的橱窗,读出了旁边的说明,孩子们才惊讶地发现,这硬邦邦的东西居然是个枕头!知道了展品的用途后,老师继续调动孩子们的主动性,她让大家想一个问题:“如果你们睡觉用这样的枕头,会觉得舒服吗?”带着孩子们各自的答案,老师再进一步引导孩子们躺在长椅上,每个人试了一下这个枕头的模型,并且和自家枕头的软硬程度进行对比。
让孩子猜谜时找到贴近他们生活的角度,或者与他们在课堂所学到的知识有息息相关的地方,像英国老师这样,既可以强化课堂学过的单词,又可以让孩子们将抽象转化为具体。选取“枕头”这个大家每天都会用到的物品,也更加有生活感,拉近了藏品与孩子之间的距离。而用猜谜的游戏方式让孩子们亲身参与其中,更会让他们印象深刻。
用拼图游戏让孩子深入了解展品
孩子们领到的第二个任务,是把博物馆中的一件展品“中国古代官员品级服”,用拼图拼起来,完成后再找到这个“品级服”在哪里。孩子们一人拼一块,很快就完成了拼图,然后兴奋地拿着拼好的拼图去找展品。在展品面前,老师带领孩子更详尽地了解“品级服”,告诉孩子衣服上的“鹤”代表“长寿”,“蝙蝠”代表“好运”,“鱼”代表“食物充足”。浅显精煉的解释,孩子们也非常容易理解。最后在离开博物馆时,老师把这几个问题又向孩子们问了一遍,希望用重复的方式来加深他们的记忆。老师们通过游戏变“带领孩子参观”为“孩子想要参观”,将主动权交到孩子手中,“旅行的意义”自然也会不同。
随身携带速写本
老师在去博物馆之前,要求孩子们每人带一个本子用来画画。孩子们的第三个任务,就用到了速写本:“找到皇帝坐的椅子,并且画出来”。一到画画的环节,小朋友们的兴致都高昂起来,一个个趴在展品前的地板上,认真而专注地开始画,直到老师提醒时间到了,还都意犹未尽不肯离开。孩子们一边看着展品,一边画下心中想象的模样,更多的时候,他们充满奇思妙想的小脑袋会“飞出展厅”,延伸出更多有趣的事物,再把这些想象画在纸上。
寻宝游戏让参观变成冒险
孩子们领到的第四、第六个任务,都是和“寻找”有关的:找到中国的“中”字,试着写出来;找到和活动袋里的茶壶一样的展品。一听要寻宝,孩子们的眼睛一下子亮起来,手拉手开心地穿梭在展厅的各个角落,小脑袋像雷达一样,敏锐地搜寻着任务卡上的“宝物”。寻宝游戏真的是个有魔力的方法,本来已经接近参观的尾声了,如果按照平时那种循规蹈矩的参观方法,孩子可能早就被磨没了耐性,但是寻宝游戏却让孩子们一直保持着极高的兴奋度,还神奇般地引领着孩子迈开脚步“四处逛逛”。这个小游戏,再次体现了英国老师将参观从被动变主动的宗旨。而且老师对于游戏任务的安排也非常合理,动静结合,把握节奏。
我们自己带孩子参观博物馆时,也有很多类似的游戏可以在参观时玩起来。比如“小小消防员”的游戏,假设展览馆着火了,让你的孩子扮演消防员,问问他们哪件展品是自己一定要“解救”出来的。
调动五感进行参观
孩子们的第五个任务,是闻一闻茶叶。因为打算去参观“茶壶”,老师们让孩子闻了3种茶叶,让大家说说闻起来的感觉。除了视觉,如果能调动触觉、味觉、嗅觉、听觉几种感官,让孩子对一件展品产生更为立体的感觉,可能会比单纯隔着玻璃“看”,能让孩子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和体会。
在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已经轻松愉快地完成了活动袋中所有的任务。当老师宣布该离开时,孩子们脸上还都写满了不舍,仿佛心情还沉浸在之前完成任务的激动中。而对我来说,也从中收获了一次“换一种方式带孩子参观博物馆”的宝贵经验。
在这之后,我也带着孩子重新去参观了自然历史博物馆,这次我“活学活用”了几招英国老师的方法,效果真的比之前参观的效果要好,收获也更多。著名画家毕加索曾说过,“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的确,孩子们对于艺术,有着敏锐的审美直觉。而美的东西,是无所谓年龄、国界、血统与信仰的,它能直击人心,特别是小孩子那颗柔软的未经世俗浸染的心。有空闲的时候,试着带孩子一起在不完美的生活中感知另一种完美,哪怕只有一段参观博物馆的时间。
林小暖 美国认证睡眠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