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罗《瓦尔登湖》:一部生活与生命的哲学指南

2019-08-26 17:55张越
中关村 2019年8期
关键词:流水账世外桃源瓦尔登湖

张越

一本书也许可以沉寂,但一个人的思想,却永恒发光。

《瓦尔登湖》——这本早在1854年就问世的书,虽然在当时备受冷落与讥评。哪怕在今天,“在它成为一部世界名著之后它也仍然是寂寞的”,但任何人或者任何阻碍,都无法遮住灿烂的思想之光。

爱这本书的人,必然是热爱生活的;爱这本书的人,必然是寂寞孤独的;爱这本书的人,也必然是有思想的。

在2017年高考结束后,清华大学校长钦点了《瓦尔登湖》作为送给2017级新生的礼物,并随录取通知书一同寄到了每一个录取新生的手中。这份礼物是如此厚重,这也掀起了社会对于这本书的广泛关注。

《瓦尔登湖》到底是一本什么书?

它只是一部生活的流水账。只不过,梭罗的流水账就像一首诗。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而画面中最打动人的,不是澄澈的瓦尔登湖,而是最简单也是最“奢侈”的生活。

在梭罗的世界里,美的趣味需要在露天培養,“再没有比自由地欣赏广阔的地平线的人更快活的了。” 难道不是吗? 生活中都市中的我们,除了生活的琐碎和工作的繁忙,值得回味的美好少得可怜。

我们总是过于匆忙,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就好像我们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永不停歇地“奋斗”,只要睁开眼睛,就要匆匆赶到哪里去。即便我们为生活设置了短暂的可以休息的罅隙(例如休假、旅游),也还是急匆匆地看着地图,从这一个点跑到那一个点,然后疯狂地按动相机或手机的快门,直到旅行结束。

有多少人愿意在旅途中停下来听一听风的声音,蹲下来寻找雨后的蜗牛,在一颗树下欣赏毛毛虫大口地咀嚼一片叶子?

正如何怀宏先生在《瓦尔登湖》序言中写下的思考:“我们有时大概真得这样——就像战时英国为节约能源而在火车站设置的宣传牌:‘你有必要做这一次旅行吗?——我们要这样询问一下我们自己:‘你有必要做这样一件事吗?以节省我们的生命和精力。”

说起梭罗,我总是不禁想起陶渊明。他们何等相似——梭罗的瓦尔登湖和陶渊明的世外桃源一样,都是他们的“心灵故乡”。

什么是“心灵故乡”?

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中曾如此谈到这种心灵故乡的意义:

“在出生的地方他们好像是过客;从孩提时代就非常熟悉的浓荫郁郁的小巷,同小伙伴游戏其中的人烟稠密的街衢,对他们说来都不过是旅途中的一个宿站。这种人在自己亲友中可能终生落落寡合,在他们唯一熟悉的环境里也始终孑身独处。也许正是在本乡本土的这种陌生感才逼着他们远游异乡,寻找一处永恒定居的寓所。说不定在他们内心深处仍然隐伏着多少世代前祖先的习性和癖好,叫这些彷徨者再回到他们祖先在远古就已离开的土地。有时候一个人偶然到了一个地方,会神秘地感觉到这正是自己栖身之所,是他一直在寻找的家园。于是他就在这些从未寓目的景物里,在不相识的人群中定居下来,倒好像这里的一切都是他从小就熟稔的一样。他在这里终于找到了宁静。”

但梭罗与陶渊明又截然不同。比起陶渊明对于归隐的决心,梭罗更像是一个自由派,他不执意要做一名隐士,正如他所言:“我到林中居住,因为我希望生活得从容一些,只面对基本的生活事实,看看是否能够学到生活要教给我的东西,而不要等到死之将临时发现自己没有生活过。我不希望过不是生活的生活,活着是这样珍贵;也不希望过退隐的生活,除非必需如此。”

梭罗的“归隐”似乎只为暂时摆脱“生命之重”,享受暂时的“生命之轻”。因为他明白,生命之轻与重,永远是相互影响的,没有永恒的对也没有永恒的错,世间万物,总是在阴阳中不停转换。于是,两年后,他净化了身心,从瓦尔登湖归来,回到正常的生活之中。

该来的时候来,该走的时候走,在梭罗看似随意的个性里,我看到的却是一种豁达。

在瓦尔登湖的两年,梭罗都经历了什么,又悟到了什么?《瓦尔登湖》自有答案。我将其总结为13个词:奢侈、衣服、房子、学习、读书、工作、旅行、饮食、善恶、野性、欲望、孤独、生活。

这13个词几乎涵盖了生活与生命的全部。这也是梭罗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猜你喜欢
流水账世外桃源瓦尔登湖
The hermit thoughts in Walden《瓦尔登湖》中的隐士情怀
《瓦尔登湖》中的隐士情怀
木板上的世外桃源
抓住闪光点,“流水账”也能翻出浪花
归纳演绎,寻觅文化的“世外桃源”
亨利·大卫·梭罗的《瓦尔登湖》
世外桃源
瓦尔登湖:澄明之境,澄澈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