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王思佳
六月飘雪不再是传说,“桑拿天”也不再是南方特有。而这一切,都是上帝向人类发出的严厉警告。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最近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已被确认为“厄尔尼诺年”。而且,这一次的厄尔尼诺现象将持续较长时间,预计将超过15个月,也就是要持续到明年的冬天。厄尔尼诺是上帝向人类出示的又一警告牌,预示着,接下来的15个月天气异常现象或将多灾多难。
随着温室效应的不断积累,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变化已不仅仅是冰川消融和海平面上升这么简单,还引发了各种极端天气的出现。尤其是近几年,我们明显可以感觉到极端气候呈现增多的趋势。例如欧洲及澳大利亚的罕见高温热浪,美国的风暴,我国降雨南多北少等,这些极端天气对人类生活造成影响的同时,甚至还会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一般来说,极端天气是非常罕见的,有研究显示,极端天气的发生概率甚至小于5%~10%。而近几年的频频露面,人类已明显感受到了上帝的怒气。而2019被确定为厄尔尼诺年,意味着今年将有比去年更加极端的气候现象在等着我们,上帝的怒气正在升级。
厄尔尼诺,来源于西班牙语El Niño,原意为“圣婴”,因此又被称为圣婴现象,与另一现象南方涛动合称为ENSO。厄尔尼诺是南美洲秘鲁、厄瓜多尔一带的渔民用以称呼一种异常气候现象的名词。由于这种现象最严重时往往在圣诞节前后,于是遭受天灾而又无可奈何的渔民将其称为上帝之子——圣婴。当这种现象发生时,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可比常年高出3~6摄氏度。太平洋广大水域的水温升高,改变了传统的赤道洋流和东南信风,导致全球性的气候反常。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太平洋沿岸的海面水温异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涨,并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动。它使原属冷水域的太平洋东部水域变成暖水域,结果引起海啸和暴风骤雨,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降雨过多的异常气候现象。
据了解,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频率并不规则。如果现象持续期少于五个月,会称为厄尔尼诺情况;如果持续期在五个月或以上,便会称为厄尔尼诺事件。那么,本次确定的厄尔尼诺将持续多久呢?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统计的数据显示,2019年1月就已经达到厄尔尼诺事件标准,2月份的时候又公布了一次弱厄尔尼诺事件的数据。最接近的一次是预计本次厄尔尼诺事件将持续到今年冬季,持续时间可能超过15个月,形成一次超长厄尔尼诺事件,强度为中等至偏强。值得注意的是,强厄尔尼诺事件有一个特点:其后会形成拉尼娜现象,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表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也被称为“反厄尔尼诺”。该现象会形成的非常快。
厄尔尼诺导致的暴雨、洪涝、干旱、飓风等极端天气气候的爆发不仅对人类生命及财产造成了极大影响,还对世界各地生态系统产生了严重影响。例如,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一项研究显示,2015年至2016年的厄尔尼诺事件带来的天气条件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地区性疾病爆发,这是首次在全球范围全面评估这一重大气候事件对公共卫生的影响。
如今,国家气候中心已确认2019年为“厄尔尼诺年”,这其实就是上帝向人类出示的又一张警告牌,它告诉我们,地球的生态系统已经亮起黄灯,大家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环境保护意识亟待加强。
厄尔尼诺虽有“孩子”之意,但是它却并不是那么无害,甚至将其称为“魔鬼”也不为过。凡是它到过的地方,都留下一片狼藉。目前纪录中极强的一次厄尔尼诺发生在1997~1998年,当时不仅夺去了数以万计的生命,还造成了数十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损。目前已有科学研究表明,近来导致全球各地出现破坏性干旱、洪涝和飓风等异常天气的始作俑者之一便是厄尔尼诺现象。然而,天气气候的变化不仅牵动着全球经济的波动,还对航运业存在广泛且深刻的影响。
航运业对于天气气候的变化非常敏感,哪怕是细微的“情绪波动”都会被水手们视为头等要事看待,更何况是会对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的异常极端气候。对于航行中的船舶来说,强烈的雷雨大风天气对海上航行和作业的船舶影响巨大,当雷雨大风到达时,温度和能见度将直线下降,船舶稳定性将受到严重挑战,同时,强烈的雷雨大风天气还会对船载电子设备产生干扰从而导致其无法正常使用,如船舶雷达等,这将影响船舶的有效避让操作。此外,由于海平面空旷开阔,遮挡较少,其产生的强烈漩涡也会对船舶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据了解,雷雨大风通常来势迅速,风力一般可达7~8级,阵风甚至达到10~11级,雷雨大风可以形成风暴潮,形成数米高的巨浪。如果无法及时关闭舱门,货物有可能会被淋湿从而导致货损。而危险货物作业时可能因雷电袭击而造成火灾/爆炸事故。
除了对航行中船舶的影响外,异常天气的出现将给沿海地区带来大风、暴雨等灾害,导致港口受损,这不仅会对港内作业的船舶产生负面影响,还将引起船舶进出港活动受阻等一系列问题,甚至可能会对下游生产链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而这些,终将严重影响班轮的准班率,进而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据SeaIntel数据显示,2018年,班轮准班率较前一年下降了3.7%,只有70.8%,这是最近七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日本海洋网联船务(ONE)首席执行官杰里米·尼克松(Jeremy Nixon)曾在今年的新加坡海事展期间表示:“日益严重的天气状况正在加剧全球港口和船舶的延误情况,尤其是亚洲地区,台风次数和危害程度都在增加。这种极端天气相对于体量较小的港口来说,遭遇台风天气后,码头的装卸能力可能很快能恢复,但若是在高负荷运作的港口,尤其是中国,装卸速度的恢复能力就变得很困难。”
近期,受到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被誉为“世界桥梁”的世界十大运河之一的巴拿马运河(Panama Canal)因连续四五个月没有降雨而导致运河水位大幅下降,出现了严重干旱,给运河的运营造成了严重影响。据东方卫视报道,由于干旱,目前加通湖的水位与往年同期正常水平相比降低了1.4米,而运河的另一个水源供给湖阿拉胡埃拉湖(Alajuela)的水位也比往年同期正常水平低了2.2米。受此影响,巴拿马运河管理局不得不于近日宣布,调整过往船舶的吃水深度限制,这意味着过往船舶所载货物的重量必须减轻,并且过往船只的数量也会相应减少。这将导致巴拿马运河运营商的收入相应减少,据估计,运营商今年的损失金额可能在1500万美元左右(约合1亿人民币)。据资料显示,2015年底至2016年初,巴拿马运河曾因厄尔尼诺现象而遭遇百年不遇的大干旱,当时这条百年洋际航道遭受的经济损失共计4000万美元(约合2.8亿人民币)。2016年4月,由于湖泊水位过低,巴拿马运河曾被迫宣布对通行船舶的吃水深度进行限制,上一次采取该措施则需追溯到1998年,当年的厄尔尼诺现象也在巴拿马引发了非常严重的后果。
有研究指出,厄尔尼诺现象的威力还在逐渐加强。那么,如何平息或降低上帝的怒气,将是人类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厄尔尼诺现象,一般每隔2~7年出现一次,一般持续时间为9~12个月。但是,20世纪90年代后,厄尔尼诺现象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过去几十年里,厄尔尼诺现象不但变得更为频繁,而“口味”也似乎发生了变化。不仅如此,随着周期的缩短,厄尔尼诺现象的持续时间也随之延长,这一现象引起了科学界的注意。尽管目前对于厄尔尼诺现象的研究还处于探索期,但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厄尔尼诺现象的频频发生与全球变暖有关,其变化的迹象表明,厄尔尼诺现象并不仅仅是天灾那么简单。
世界气象组织(WMO)近日发表声明称,2015年至2019年很有可能成为有气温记录以来的最热5年。根据声明,刚刚过去的4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4年。这种全球变暖趋势在2019年并没有减弱迹象。
全球气温不断升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所造成的温室效应。尽管近年来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也采取了不少相应措施以减少或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可是效果甚微。从航运业来看,大部分船舶使用化石燃料来提供动力,而焚烧化石燃料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这些尾气进入大气中便会造成温室效应。温室效应经过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便造成了全球气候变暖现象。而且,随着全球经济贸易的发展,船舶数量还将会不断增加。因此,如何有效解决发展进步与环境生态之间的矛盾是解决全球变暖问题的根本所在。
为了实现《巴黎协定》确定的温控目标,国际海运业也积极采取行动。2018年4月,IMO推出了航运业温室气体减排初步战略,提出到2050年航运业温室气体排放相比2008年至少降低50%,这也是全球航运业首个关于温室气体减排的战略。
对于航运业来说,完全停止使用船舶基本可以说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想要减少船舶的排放污染便只能从船舶的动力来源入手——选用清洁的新能源或新技术取代传统的化石燃料动力。因此,气候变化因素必将推动全球能源供应向低碳或零碳转型。近年来,航运业在“低碳”发展方面的努力有目共睹。船舶设计建造、营运管理、替代燃料和新能源技术等方面,研发出了多种减碳措施,例如船舶大型化、标准化;降低船舶航速;船体减阻技术/装置/船型,包括低阻力船型优化设计等;船舶动力系统节能减排技术/装置,包括节能高效推进系统等;船舶电力系统节能技术,包括智能电站配套技术等。
对于航运业未来发展,大连海事大学副研究员、IMO海上环境保护委员会中国代表团技术咨询专家张爽表示:“世界经济格局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正将航运业推向一场深度变革,‘去碳化’仅是这一进程的特征之一,伴随而来的还有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等。未来船舶很可能是向自主航行、不需压载、无污着生物、无污染物排放并综合应用多种碳中性燃料和可再生能源方向发展,从设计理念、应用技术到外形外观都与传统船舶有显著差别。从这样的维度看,零碳排放将是航运业发展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