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女子黄小群,声音轻柔,笑容温婉,与她的作品里呈现的浓烈有着鲜明的对比。然而,说到金丝彩砂时,话音开始饱满,语速加快,与她浓烈的作品形成了完美的统一。
黄小群年近三十,才如愿跨入大学校门,她把那次高考成功当成自己一生中最值得称道的事情。在北京艺术设计学院学习的三年,使得原本性格温润的她有了“离经背道”的想法。
工艺美术品往往比较程式化,无论是题材还是工艺,看上去总有点“老气横秋”。黄小群开始琢磨以西方绘画的方式创新。她选择了金丝彩釉来进行改进。金丝彩砂不像燕京八绝那样广为人知。“这要归因于金丝彩砂这种工艺的特殊性,在没有防护措施以前,历史上没有多少金丝彩砂能够完好地保存下来。”而实际上,金丝彩砂应该起源于波斯,然后传入我国。
乍一看,金丝彩砂很容易被误以为是景泰蓝工艺,比方说掐丝、点蓝等流程都是一样的。但黄小群的金丝彩砂显然有所不同,“景泰蓝的工艺手法是必须把丝全部勾上,色彩变化比较简单,没有层次感。而我现在很多的作品,就摒弃了用丝,完全用色彩去体现,让作品有油画的效果。”工艺品强调的是造型要严谨、画面要栩栩如生,而黄小群借助西方绘画技法,希望作品首先美在意境上,然后色彩表现上,要有层次感,背景要有空间感。她的《春夏秋冬》系列,画面上的房子用金丝去表现,山坡则不同,先用丝勾画出山坡的形,铺上颜色,之后再把丝去掉,这样色彩就过渡得柔和、自然,那种幽幽的意境就透出来了。《一缕炊烟》用丝做完造型,铺色之后,抽丝,第二次用手勾画,先将天空铺完颜色,再树、炊烟一层一层的铺色,天空就非常透亮,有空间感,画面不是满得让人毫无想象的空间。
“做工艺品的在艺术圈里似乎低人一等,觉得只是匠人。我不这样认为,跟画家们更自由的精神表达不一样,我们得通过像丝这样的物质来表达精神,更有难度,是更艺术的艺术。”
黄小群以她的作品,实现了从“匠”到“师”的华丽蜕变。黄小群著名的作品《夕阳西下》总被人称道,一条小船停靠在芦苇边,小船的轮廓用掐丝工艺表现,其他地方用色彩表现。灯光一打,金丝闪闪亮亮,仿佛落日余晖照在船舷上,周围的颜色则淡雅地衬托着。这样的画面,你能说没有油画般的美丽意境吗?黄小群坦言,她原本只想从传统中跳脱出来做一些新的尝试,但越到后来她越发现,这种尝试对于一门传统工艺而言的重要性。“人类的审美观在一天天变化,假如这门工艺还墨守陈规,早晚会被淘汰,即便有政策扶持,也不可能发展壮大。”
有一次,很偶然,黄小群在网上看到了有关俄罗斯彩蛋的相关介绍,后来在法国的卢浮宫也看到了特别早期的彩蛋。她就突发奇想,何不把中国特有的金丝彩砂镶嵌技艺嫁接到鸵鸟蛋这个载体上呢?结果她的鸵鸟蛋壳彩砂镶嵌的作品获得了“世界杰出手工艺徽章”。之后,很多人要购买她的鸵鸟蛋壳彩砂镶嵌作品,但手里已经没有鸵鸟蛋壳了。正好家里有个葫芦,她就突发奇想在葫芦上绘画。结果,她的葫芦金丝彩砂画又一炮打响,有人开玩笑说,她的手指是金手指,什么东西到她手里都能变成艺术品。
最近,她又在石材上进行了大胆有效的尝试。她的一位同学接了“卢沟桥抗战馆”的工程,有一个难题解决不了,抗战馆的墙壁是石墙,是黄色的砂岩,要求将烈士的人名雕刻上去,在石材上刻字无法呈现,黄小群就建议用自己的彩砂镶嵌工艺去实现。结果,金色的丝、枣红的砂嵌在黄色的石材上,顶灯一打,不仅庄严,还非常漂亮。“我们不能眼光老放在装饰品、艺术品、摆件上面,这样领域非常窄,要把工美嵌入到更多的行业、更多的领域和生活当中去。我感觉,我的尝试就属于大工美战略的尝试。”
黄小群是性格温润的女子,尽管她骨子里有不安分,然而她与激进始终还是保持着距离,“不管如何创新,都要保持传统的延续性。一旦失去传统这块土壤,把金丝彩砂全盘现代化,就会失去传承。”
于是,黄小群一方面致力于创新,另一方面开始致力于这种传统艺术的传承与保护。为了配合政府的“非遗进校园活动”,黄小群已在北京市第七中学、第八中学开始了“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