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最好的论文写在太行山上

2019-08-24 08:48
河北画报 2019年7期
关键词:保国太行山山区

李保国用他短暂而务实的一生实践了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他曾经说过,他有三个家,一个是永久的,在河北农大家属院;一个是临时的,在几个主要帮扶基地;一个是流动的,在他那辆越野车上。

除了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李保国几乎天天奔波在太行山区。

每年200天以上,李保国都奔波在各个山村,从事山区林业技术的开发、研究与推广工作。30多年来,他在太行山区推广了36项实用技术,先后培育了邢台县前南峪村、内丘县岗底村、临城县绿岭果业有限公司、平山县葫芦峪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16处山区开发先进典型,帮农民增收35亿元,带动10余万农民脱贫致富。

李保国曾经说过:“我们这一代人,接受的教育就是服从组织,个人利益服从人民利益。所以让下乡,也觉得是应该的。而且,我那时候的身份已经不是农民了,是大学教师,我回到农村是用我的知识工作,从心理上说这是不一样的。我学的东西,就农村用得着,不到农村我学这个还有什么意义?”

“他是农民的儿子,看不了山区农民过苦日子,他想用自己学到的这点知识,为山区农民做点事,为社会做点事。”李保国妻子郭素萍说,要干事、干成事是李保国一生最大的动力。

生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李保国曾经回想过当时的情景:“那时候太行山水旱灾频繁,交通不便,三分之二的地区人均收入不足50元,十分贫困,而且大部分山都是荒山、石头山。我跟课题组的同事选择了极度贫困的邢台市邢台县前南峪村作为开发试点,于是我就跟这石头山‘较起了劲儿’。”

前南峪村的山体现了太行山的普遍特点:土层薄、不涵水,土壤瘠薄、有机质少,再加上干旱少雨,基本上年年种树不见树,年年造林不见林。为了让秃山变绿,李保国与同样从事林业课题研究的妻子带着刚满4岁的儿子一头扎进了山沟沟。“我们踏遍了所有的山头地块,获取了第一手详尽的数据资料。常常是早上五点起床上山,晚上七八点钟才返回。山里条件差,上山带几个馒头一瓶水就很满足了,夜里甚至只能点柴油灯。”

30多年来,李保国取得的多项科研成果为全省乃至我国山区的高效综合开发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技术体系和典型经验。

李保国提出了“聚集土壤,聚集径流”的方法。1981年,前南峪村在李保国的带领下开始爆破整地尝试;1986年,整套爆破整地技术基本形成,前南峪的树木栽植成活率从原来的10%一跃达到了90%。经过十几年的开发治理,当年“嫁女不嫁前南峪”的穷山村变成了“山顶洋槐戴帽、山中果树缠腰、山底梯田抱脚”的“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之一,获得了“全球生态环境建设五百佳”提名奖。

在内丘岗底村,李保国“白天钻果园查看情况,晚上上山用黑光灯测报虫情,夜间分析研究解决方案”,开发了富岗苹果生产的128道工序,实现了优质无公害苹果生产的标准化。富岗苹果不仅卖出100元一个的“天价”,而且在2008年被确定为奥运专供果品。岗底村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也从不足80元跃升至2.9万元。如今,富岗苹果连锁基地发展到太行山和燕山11个县(市)369个村,带动7万多农民走上致富路。

在临城县,李保国开发形成了配套的干旱丘陵岗地优质薄皮核桃绿色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培育出享誉全国、“独此一份”的绿岭核桃,亩产超万元,使过去赤壁几十里、草都长不好的荒岗变成了“花果山”“摇钱树”, 并将该技术推广到武安、涉县等十几个县市,推广面积100万亩以上,直接带动了太行山区百里核桃产业带的兴起。

李保国制定的“葫芦峪荒山开发的模式”已经在太行山、燕山一带得到了大力推广和复制

30多年来,李保国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36项,累计应用面积1826万亩,出版专著5部,发表论文100余篇。但他说:“我把自己最好的论文写在了太行山上,印在了河北山区人民群众的心中。”

猜你喜欢
保国太行山山区
京剧《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流变考
《太行山写生》
李保国 荒山秃岭上书写富民传奇
“赤脚”——一个山区医生的行走(上)
山区
太行山(外二首)
太行山上忆当年
爸爸去哪儿了
小山区留守娃的圆梦人
太行山下最可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