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清 泉
“一带一路”要想走得更稳健,六大安全风险防范是重中之重。
4月25日~27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已与126个国家签署了6大类284项合作项目,其中以油气合作为重点的能源资源开发一直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中之重。然而,一个项目的成功推进,离不开对安全的把控,这也是项目生存立足的根本。
这里的安全不是狭义的安全,不仅是人身安全和安保防恐,更是一种大安全的概念。具体来说,有六类安全风险是能源资源开发企业以及“一带一路”投资者需要注意和防范的。
●除了人身安全风险,政治、政局风险也是“一带一路”项目要面临的风险。● 供图/视觉中国
“一带一路”地区涵盖太多的能源战略要冲,比如中东的波斯湾、俄罗斯美欧争夺的乌克兰、中国南海、巴基斯坦印度洋出海口、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博斯普鲁斯海峡(土耳其),以及孟加拉湾等等,无一不对“一带一路”乃至全球的能源地缘政治产生重要影响。这些要冲往往都是大国博弈的焦点。当前,美国恢复并加大对伊朗的石油制裁,以及美国与俄罗斯交恶而加大对俄罗斯的制裁,是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油气合作面临的主要战略风险。
战略风险无法或难以在企业层面进行化解,除非大国关系得以调和,或者周边地区的紧张态势柳暗花明。企业唯一能做的就是做好情景分析,要做到能够准确预测最坏情景的出现并备有应对危机的预案。
“强人政治”表现最突出的是中亚地区。2016年9月,此前毫无征兆的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突然离世,在中亚地区引发了不小的波澜,也给中国与中亚的油气合作带来了较大的不稳定因素。因为中国引进境外天然气的最大通道—中亚天然气管道就从乌兹别克斯坦过境。卡里莫夫是乌兹别克的立国总统,前苏联时期就是知名的政治家,其离世的确让整个乌国和周边国家心慌不已。好在后面的局势过渡平稳,乌兹别克也顺利变迁到“后卡里莫夫”时代。
无独有偶,今年3月19日,比卡里莫夫名头更响、影响力更大的哈萨克斯坦立国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意外宣布辞职,并由参议院议长托卡耶夫任临时总统。在国际社会和哈国国内引发了不小的震动。大家纷纷在问,“后纳扎尔巴耶夫时代”来临了吗?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的中哈两国能源合作之路到底怎么走?
“强人政治”的一个典型特征是,强人在岁月静好,强人走烽火连天。对于外国投资者而言,资源国强人政治时代变迁引发的政治安全风险着实不可小觑。对于此类风险的防范,一个重要考量就是企业要按照国际惯例运作项目,项目的立项和审批都要经得起法律的检验,而非通过什么特殊关系获得,这样即便反对派上台也难以置项目于死地。
要知道,油气合作项目能够顺利开工建设的前提是项目的经济可行性和技术可行性。技术可行性取决于外国投资者的技术能力,没有太多的外部性。而经济可行性则要复杂得多,除了受外国投资者本身的经济实力和评价标准的影响,更多是由资源国既有的对外合作政策(反映在油气合同条款上)和财税政策所决定。
因此,大部分油气项目合同均设有稳定性条款,其目的是让外国投资者防范资源国随意变更合作政策。但是别忘了,政府才是永远的老板。在资源国政府面前,外国投资者永远是弱势群体。面对变得愈加苛刻的合作条款,外国投资者要么接受,要么退出。
针对此种经济安全风险,构建相对稳定的资源国合作政策机制和变更后的协商机制、法律仲裁机制,对于油气合作项目而言,往往是事半功倍的。
近一年来,由于资源国(东道国)总统总理大选发生领导人更迭,而导致“一带一路”重大合作项目搁浅或停工的不在少数。最为典型的就是马来西亚。马来西亚老总理马哈蒂尔在去年的大选中击败前任总理纳吉布而上台后,立即叫停了由中国企业投资承建的“马新高铁”(马来西亚至新加坡)等重大项目。而数年前由于缅甸民主化进程加速、缅甸领导人更迭等因素导致的中国企业在缅甸投资的“密松水电站项目”“莱比塘铜矿”等重大能源矿产项目遭遇停工或搁置的事件尚历历在目。
执政理念不一的反对党或西方势力扶持的领导人上台,往往是中国公司在当地投资或承包重大工程项目的“滑铁卢”。2019年“一带一路”地区的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家将举行总统、总理选举。应对此类风险的一个最有效办法是联合投资、报团取暖,充分吸纳西方大型跨国公司、本地有实力的公司成为项目合作伙伴,共担风险、共享收益。
这类安全风险是普遍意义上的安全风险,也是最为典型的安全风险。“一带一路”沿线的中东诸国和南亚诸国,如阿富汗、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是恐怖主义的策源地和集中爆发地。而“一带一路”的油气合作项目,往往多集中在中东、中亚和南亚的上述国家。另外,尽管伊斯兰国(IS)作为一种整体的势力已经不复存在、烟消云散,但其化整为零而带来的独狼式袭击在“一带一路”一些重点资源国却不容小觑。
应对此类风险一方面是做好安全守护、重要安全信息情报的准确获取和提前预判;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与资源国当地搞好关系,将项目自身融入当地人民,利用人民的力量保护项目和项目人员。利用此种办法防范安全风险的成功案例有很多,包括在巴基斯坦、安哥拉、伊拉克的油气项目中都有充分体现。
这里并不是说,亚非拉等发展中资源国不存在类似问题,而是上述问题在发达市场国家更为显著。此类风险为什么在发达市场更为明显?因为发达国家往往是“大社会、小政府”的治理模式,社区、社群乃至个人的力量都很强大。而且,发达国家在环保和劳工问题上的高标准,在原住民问题处理上的复杂性,以及在合规、透明管理上的高要求,无疑比发展中国家要严格得多。这就使得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的发达国家从事投资与运营时,往往总觉得不爽、不舒服的主要原由。
对此类风险的管控没有其他更好办法,一是多积累、多学习,找到与当地社会打交道的方式方法;二是参考世界一流同行的最佳实践,把自己变成一流的企业,赢得当地尊重;三是未雨绸缪、做足应对预案,并做好为处理“非技术”风险买单(包括项目拖工期)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