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是黑白之中的点睛之笔,Onyx和Empire字体的运用让人想起艺术装饰风格主导的1920年代。
导演米歇尔·阿扎纳维西于斯在21世纪重现好莱坞默片时代风貌,除了背景音乐并无他音效。但当默片明星乔治看不明影史的发展趋势落得末路潦倒时,苦闷中发梦,竟然声效突现,钟声、铃声、车声、人声、狗叫声,可就是没有乔治自己的声音。乔治与妻子不合,所争执的关键问题就是乔治不肯同她讲话——这里“讲话”是个明显的双关语,一方面指明面上乔治冷落妻子不与其交流,另一方面则暗喻他拒绝拍摄有声电影的事业选择。这些与声音/声效有关的片段使声音脱离了一般电影的约定俗成,从一个理所当然的技术要素飞跃成為电影故事的重要角色之一,人围绕声音所作出的判断与电影工业所作出的选择彼此映照,最终不是声音为电影服务,倒是视效跟表演形式为声音的出现锦上添花了。
海报风格正是摄影时代来临前电影海报设计中常见的插画风格。
为宣传电影,导演米洛斯·福尔曼特地请来儿童插画师Peter Sis绘制海报。画中,莫扎特的音乐对手萨里埃利在十八世纪的维也纳上空投下巨大阴影。萨里埃利是维也纳音乐界里有名的人物,自视甚高的他自从遇到了莫扎特,心里的妒嫉之火便熊熊燃烧不能平息,这种心理最终发展到几乎扭曲的地步。他在莫扎特的事业上一次次的从中作梗——故意缩短歌剧的上演周期,恶意删改莫扎特的作品,在莫扎特承受着丧父之痛时给他无情的精神折磨。贫穷虚弱的莫扎特在生命最后的几年里,写就遗作《安魂曲》,一代大师35岁就与世长辞,留下不朽作品。而萨里埃利,早有等待他的宿命般的结局。
棕色Goudy字体、米色背景,这张在设计方面平淡无奇的海报套用了七十年代的广告模版。
海报中央其乐融融的标准全家福是一个谎言,这部电影所讲述的家庭故事实际上充满泪水和争执。像普通的美国夫妇一样,克莱默先生在外工作挣钱,克莱默夫人则在家照料照料6岁的儿子比利。由于先生忙于工作忽略了家庭,克莱默夫人某天愤然出走。克莱默先生现在一方面要忙于工作,一方面又要照顾比利,生活一时陷入麻烦中。幸好在女邻居的帮助下,克莱默逐渐适应了单身父亲的生活。这时,克莱默夫人回来了,她已经是纽约一名出色的设计师了,她回来要拿回比利的抚养权……《克莱默夫妇》在思想方面的成就,据说是契合了上世纪70年代美国单亲家庭激增的社会话题,这也是它荣膺五项奥斯卡大奖最显著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