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繁伟
【摘要】目的:探究替硝唑局部用药治疗牙周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80例2018年3月-2019年1月在我中心门诊接受治疗的牙周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给予替硝唑局部用药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的总有效率为82.50%;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50%,观察组和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替硝唑局部用药对治疗牙周炎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替硝唑;牙周炎;安全性;局部用药
前言
牙周支持组织受到感染而引起的一种疾病称为牙周炎,是最普遍的一种牙科疾病牙周炎常常伴有牙龈出血、口臭、牙龈红肿、牙齿松动、长牙结石等症状,由于早期多无明显症状而容易被忽视,待有症状时已比较严重了,甚至无法保留牙齿。因此必须加强宣传口腔护理知识。临床上以机械治疗为主,但是,常规的治疗容易引起牙周组织二次感染,继而加剧病情的恶化。因此,常规的治疗难以取得显著的效果,有相关研究表明,替硝唑局部用药对治疗牙周炎有着很好的成效,安全性也比较高。本文就替硝唑局部用药治疗牙周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了研究,做了如下报告。
1.1一般资料
选取80例2018年3到2019年1月在我中心门诊接受治疗的牙周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最小年龄为25岁,最大年龄为65岁,平均年龄为(40.41±5.45)岁;最短病程为4个月,最长病程为18个月,平均病程为(7.11±1.25)个月。观察组男18例,女22例,最小年龄为23岁,最大年龄为63岁,平均年龄为(40.37±1.41)岁;最短病程为3个月,最长病程19个月,平均病程为(7.65±1.33)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首先对患者的牙周组织进行根面平整、洁治等基础治疗,消除食物嵌塞,对于牙周袋可用1%-3%的H2治疗一个月。观察组在采用常规治疗的同时,将10%的替硝唑蒸馏混悬液渗透入明胶海绵,再将牙周袋植入明胶海绵中,之后提醒患者要注意个人口腔卫生,不要用力喝水,每隔一天要复诊1次,复诊时,严格按照治疗方案进行为期1个月的治疗。
1.3观察指标
经过1个月的有效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的J临床症状,参考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菌斑明显减少,咀嚼功能恢复;有效:临床症状得到缓解,菌斑有减少的迹象,咀嚼功能有所改善;无效:临床症状无变化,菌斑减少不明显或没有减少,无法正常咀嚼。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此外,还要对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与比较。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以(x±s)表示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使用x2检验计数资料,若P<0.05则可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治疗效果
如下表1所示,经过治疗,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2.00%,观察组有效率为95.00%,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显著(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对照组出现9例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50%,其中5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干呕症状,3例牙龈出血,牙周袋加深,其中1例情况恶化;观察组有1例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主要为恶心干呕症状。两组间的不良反应差距显著(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牙周炎的病发通常是患者缺乏个人口腔卫生防护意识,导致牙周支持组织受到感染,滋生大量的细菌,继而引发牙周炎,威胁人类牙齿健康。目前,常规治疗依然是治疗牙周炎的主要方式,但是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人类发现局部用药已经逐步成为治疗牙周炎的辅助办法。
本文就替硝唑局部用药进行了研究,替硝唑可以抑制病菌活性,继而杀死菌斑,同时替硝唑的抗感染性强,是一种抗厌氧菌药物。使用替硝唑治疗牙周炎,是将牙周袋植入替硝唑蒸馏混悬液渗透人明胶海绵中,其原理是利用替硝唑的替硝唑分子进行灭菌处理,消除残留在牙表面的菌斑,该方案不会对牙周支持组织造成伤害,实用性高,安全性强。通过研究还发现,替硝唑还具有抑制DNA合成的作用,阻断DNA转录将其还原成细胞毒,继而释放细胞毒素,使得菌斑等细菌无法继续繁殖,进而杀死细菌。因此,局部用药副作用小,有着良好的杀菌作用。本文中,通过对比可以发现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治疗时所出现的不良反应远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有1例患者有不良反应,对照组有9例患者有不良反应,两组间对比差异顯著(P<0.05),说明替硝唑局部用药治疗牙周炎有着良好的效果,安全性相对较高。
综上所述,替硝唑局部用药治疗牙周炎治疗方案可以推广于临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