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红英
我应该和绝大多数人一样,没有去过这个特殊的“悬崖村”,但却知道它。知道的原因很简单,因为2016年5月中央电视台对“悬崖村”进行了深度报道,孩子们上学路上的绝壁攀爬给所有人留下了深深的刺激与震撼。直到2017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审议时特别提到了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的“悬崖村”,我可能和大多数观众一样,才知道电视报道的“悬崖村”也给习总书记留下了深刻印象,让习总书记感到特别揪心,由此也让大小凉山成为习总书记始终牵挂的地方。
这个让无数人牵挂的“悬崖村”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为何会引发从普通民众到总书记的关注?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之后这里又有什么变化?……这一系列疑问,我们可以从天地出版社出版的报告文学《悬崖村》中找到答案——因为这本书就是“悬崖村”的彩绘,一本通过“悬崖村”这个贫困、落后典型,去描绘社会各方力量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全力进行脱贫攻坚的时代大场景的彩绘。
“悬崖村”的正式名称叫阿土勒尔村,位于四川省昭觉县支尔莫乡,坐落在海拔626米至1600米的山坳中,是祖国壮美河山的组成部分,在一般的地图上它最多只能是一个点。可就是这个点,却集中了贫困的各种特征。它属于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彝族自治州,这里在历史上就是长期经济文化发展落后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彝族地区还实行着奴隶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当地人民实施民主改革,消灭了奴隶主阶级,彝族人民跨越千年,从奴隶社会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虽然经过70年的发展,彝区己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横向与其他地区比较,历史延续下来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节奏步伐、民族文化传统中的落后思想意识等仍然对彝区的发展有着不利影响。所以,作者阿克鸠射写道: “奴隶制作为一种社会制度被一举消灭了,但积习生常的陋习像无形的枷锁桎梏了大凉山彝族人的观念和行为。贫穷落后像恶魔一样缠住了他们前进的脚步。”同时,这里是祖国大西南腹地,地理环境复杂、地势条件险峻,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长期受限、长期落后。阿土勒尔村之所以被称为“悬崖村”,就是因为它坐落在悬崖之上,200多年来与外界最为快捷的交流通道,居然主要靠村民攀爬落差达800米的12段218级藤梯。这样的历史、自然与现实条件决定了这里的贫困,也决定了包括这里在内的大小凉山彝族地区至今仍然是四川乃至全国的深度贫困地区。
“悬崖村”更是脱贫攻坚的典型。《悬崖村》的描绘让我们看到了在“啃”“贫困”这块“硬”骨头的过程中,党中央高度重视,把脱贫攻坚作为如期实现全面小康最紧迫最艰巨的任务,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落实,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习总书记关心关注,2018年春节前夕到凉山彝族自治州视察调研,在昭觉县的贫困村三河村和火普村“解剖麻雀”,要求脱贫攻坚精准发力、下“绣花”功夫。
从总书记到州、县、乡、村干部,从社会各方人士到“悬崖村”村民,在党中央领导下,各级领导干部与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努力形成了脱贫攻坚的合力。这一强大的合力在书中人物的行动上、从扶贫的具体举措上得到了充分体现。支尔莫乡前后两任党委书记为乡亲们脱贫致富奔跑操劳;驻村第一书记远离家人引导群众、为群众服务;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为“悬崖村”村民率先提供金融服务;中国移动公司的工作人员为“悬崖村”跨入信息时代用最原始的人力方式挑战地理环境,建设基站;四川能投集团克服运输、施工等重重困难,解决“悬崖村”用电难的问题……
特别令人感动的是“悬崖村”的干部群众“气壮山河建天梯”,用自己的赤子心打动了建材商和电焊师,用自己的“铁肩膀”背负沉重的钢管攀登绝壁,不惧酷暑,不计报酬,终于在2016年11月建成了由1500多根钢管、6000多个扣件焊接而成的钢梯,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出行条件,也使习总书记的“心里稍稍松了一些” 。
特别令人欣喜的是,从《悬崖村》中我们看到,彝族同胞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内生动力已经被激发出来,村民们发现了自己“最难得的是思想和观念的转变,种核桃、种花椒、养山羊、养蜜蜂……大家都在努力想办法找致富的门路”。“悬崖村”的第一产业正在升级,引进的油橄榄树己成为村民种下的“摇钱树”,开发旅游资源从事第三产业正在从无到有、从梦想变为现实……
正如作者阿克鸠射所说: “自己的内生动力,一種要想改变自己命运的动力,如果没被激发出来,就永远改变不了贫穷落后的面貌。”这位生于斯长于斯的彝族作家正是已经被激发出改变自己和民族命运动力的众多彝族同胞的代表。通过他创作的《悬崖村》,读者和所有我们这个时代的置身者完全有这样的信心:彝族同胞正在憧憬,一定能和其他民族一道实现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大小凉山正在改变,一定能和全国其他地区一道实现全面小康。
“悬崖村”这个典型是一个“点”,代表的却是从四川到全国的贫困与脱贫攻坚的大场“面”; 《悬崖村》里众多的人和事是众多的“点”,这既是描与绘所需的斑斓色彩,也是描与绘必备的生动细节,展现的是从点到面的脱贫攻坚时代画面。虽然阿克鸠射描绘的主体是“悬崖村”的人与事,但我们却能由此看出从内陆到海疆——全国上下脱贫攻坚的动人背景,让读者深深感受到自己虽不在脱贫攻坚的前线,但却如身临脱贫攻坚的热境,生发出为脱贫攻坚献力的热情。
《悬崖村》以“梯”为主线,从“藤梯”到“钢梯”再到“天梯”,在我看来,这一方面表达出脱贫攻坚已经取得了巨大成效,包括悬崖村在内的贫困地区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化,人民的生活也如梯步般“步步高”,呈现出喜人的新气象;另一方面也表达出包括“悬崖村”村民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领导下,正在以志在必得的顽强精神冲刺,为取得脱贫攻坚战的最后胜利而勇攀“天梯”。正如习总书记在彝家火塘边发出的坚定誓言: “我们人民的美好生活,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