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西江经济带协同创新环境建设:实践、困境与路径选择

2019-08-23 12:34杨西春张堂云
社会科学家 2019年5期
关键词:西江经济带广东

杨西春,张堂云,2

(1.梧州学院 商学院,广西 梧州 543002;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财政税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一、引言

在经济发展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区域化的背景下,创新成为国家和区域的核心竞争力。大量的实践表明,国家和区域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的高低与良好的创新环境支撑是密不可分的,美国的硅谷、德国的巴登-符腾堡地区、意大利艾米利亚-罗马涅地区、日本的驻波、新加坡的裕廊化工岛、中国台湾新竹等都是例证。珠江-西江经济带2014年获批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国第一个跨省区流域经济带,横贯广东省4 市(广州、佛山、肇庆、云浮)和广西7 市(南宁、柳州、梧州、贵港、百色、来宾、崇左),连接东部发达地区和西部欠发达地区,这些地区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等方面很不平衡,经济带一体化协调发展面临巨大挑战。目前,我国正处于加快供给侧改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创新是第一驱动力,经济带要加强协同,建设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整合创新资源,激发创新活力,提供创新支撑,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

二、跨省区流域经济带协同创新环境的内涵及要素

(一)相关研究现状

区域创新环境(Regional Innovative Milieus,RIM)的概念是由欧洲创新研究小组(GREMI)于1985年首次提出,并在1989年巴塞罗那会议上将其定义为:区域内行为主体通过相互协同和集体学习过程而建立的有助于提高本地创新能力的非正式的复杂社会关系[1]。OECD(2001)在《国家创新系统》报告中指出,创新环境是指为创新活动提供标准和规则的国家体制和结构因素[2]。Aydalot(1990)将创新环境描述成促使创新的区域制度、规则和实践系统,该系统协调着区域内各种行为者组成的投入产出网络[3]。Storper M(1997)认为所谓创新环境是区域性制度、规则和惯例的系统,强调生产者(企业)、研究者、政治家等行为主体在区域中为促进创新而形成的复杂网络关系[4]。Maillat(1998)认为创新环境是指企业外部的技术、文化、技能、劳动力市场等非物质的社会文化变量[5]。Camagni 等人(1999)认为区域创新环境是地方生产系统、各种参与者和它们的代表以及产业文化通过一组组关系(权力关系、合作关系、市场关系等)或网络统一联系起来,产生地方化的动态的集体学习过程[6]。国内学者王缉慈(1999)认为:创新环境是大学、科研院所、企业、地方政府等机构及其个人等地方行为主体之间经过长期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与交流所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创新环境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所必须的社会文化环境[7]。盖文启(2002)区域创新环境既包括区域行为主体创新的现存静态环境,也包括为促进创新区域环境根据客观实际变化而不断自我创新和改善的动态环境[8]。黄桥庆等(2004)认为,区域创新环境是在特定的区域内各种与创新相联系的主体要素(产生创新的机构或组织)、非主体要素(创新所需的物质条件)以及协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制度及其政策的总和[9]。

对于区域创新环境的构成因素,创新环境学派主要代表人Camagni 认为,合作关系或称地域网络构成了创新环境的核心组成部分。易成栋(2001)认为区域创新环境包括政府政策和法律、体制机制、基础设施建设和保障条件、社会文化等方面[10]。王树林(2002)认为区域创新环境主要包括基础层次、组织层次、文化层次和信息层次[11]。蔡秀玲(2004)认为区域创新环境包括基础设施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区域制度环境、区域学习环境等四部分[12]。黄桥庆等(2004)将创新环境的基本构成划分为基础设施环境、创新资源环境、政策与制度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四个方面的内容[9]。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2015)将创新环境划分为创新基础设施、市场环境、劳动者素质、金融环境、创业水平等五个方面。

(二)跨省区流域经济带协同创新环境的内涵及要素

跨省区流域经济带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区域经济,以自然河流为通道,沿岸分布的城镇、产业、生产、要素、资源、人文等系统突破省域区划空间形成协同合作的复杂带状空间经济系统[13]。关于跨省区流域经济带协同创新环境,学者们研究甚少,结合国内外学者对区域创新环境概念的界定和内涵的解释,本文认为:跨省区流域经济带协同创新环境指跨省区流域经济带为促进协同创新,经济带各节点城市创新主体之间跨行政区划相互协作和交流而形成的与技术创新及扩散行为相关并影响创新效果的各种条件的总和。跨省区流域经济带内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政府、中介组织、金融机构等创新主体为经济带协同创新结成相对稳定的交互错杂关系,既包括联盟、合资、结成纵向价值链等正式的合作关系,也包括各种交流、接触等非正式的合作关系,这种长期的交流、协作与联动会形成有利于经济带跨行政区划协同创新的基础设施、设备等硬环境和制度、政策、文化等软环境,是跨省区流域经济带协同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跨省区流域经济带协同创新环境的内涵及学者对区域创新环境构成要素的研究,本文认为,根据跨省区流域经济带协同创新环境主要由协同创新基础设施环境、协同创新资源环境、协同创新政策制度环境、协同创新社会文化环境等四个方面构成。

1.协同创新基础设施环境。基础设施是跨省区流域经济带协同创新的支持系统,是推进经济带创新的物质保障。协同创新基础设施环境包含生产性、生活性、知识信息性基础设施。生产性基础设施环境主要包括道路、交通、通讯、信息网络等;生活性基础设施主要包含住宅、供热等;知识信息性基础设施主要包含图书馆、工程中心、实验室等。基础设施是经济带创新要素流动和交换的载体,完善的基础设施可以推进经济带创新要素加速流动,提高创新要素的配置效率,降低创新成本,提升经济带创新能力和水平。

2.协同创新资源环境。经济带的创新能力与是其拥有的创新资源息息相关。协同创新资源主要包括人才、知识、专利、信息、资金等,是协同创新活动能顺利进行的基础,协同创新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等直接影响经济带的协同创新成果与创新能力。创人才是创新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是创新成果的生产者,丰富的创新人才是创新得以产生与持续的基础,充足的研发投入则是创新人才开展创新活动的保证。

3.协同创新政策制度环境。制度可以解决不断出现的社会问题和约束人们的竞争和合作方式。经济带的政策与制度环境是推进协同创新的基础和动力。经济带各级政府通过制定制订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等来规范、约束并激励经济带协同创新活动。协同创新政策与制度环境主要包含与协同创新相关的政策、制度、法律法规、管理体制机制等各要素,如: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人才政策、产业政策、市场经济制度、知识产权、环境保护法规等。政府提供系统的政策、制度、法律和计划,组织、协调经济带创新活动,可以降低协同创新中的不确定性和交易费用,形成有效协同创新激励机制,推动经济带协同创新活动的开展。

4.协同社会文化环境。文化具有聚合、凝结的功能。协同社会文化环境主要包含经济带在文化底蕴、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社会习俗以及行为方式等方面的综合。共同的文化、价值观、思维方式、社会习俗、行为方式聚合起来的社会群体会形成一种向心的力量,往往会对一定区域的社会生产活动和科学实践起主导作用。事实证明,区域内特有的社会文化环境,深深影响协同创新行为主体在空间上集聚及追求创新的热情,与协同创新成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珠江-西江经济带协同创新环境建设实践及成效

(一)协同创新基础环境建设不断加强

1.打造西江黄金水道“升级版”。2014年珠江-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广西开始实施西江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2016年底,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广西西江水运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深入推进西江黄金水道建设,打造西江黄金水道“升级版”。三年来,新增西江港口通过能力近2000 万吨,新增高等级航道571 公里,新增千吨级以上船闸4 座(线);截至2017年底,广西内河港口已累计建成生产性泊位527 个,其中千吨级以上泊位155 个;西江广东段全面实现3000 吨级通航,西江航道等级、船闸通航能力和港口通过能力均显著提高。

2.道路交通建设成效显著。2016年底,广东公路通车里程21 万多公里,2017年高速公路总里程达8338 公里,连续四年保持全国第一。2016年广西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2 万管理,2017年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5259 公里,排名全国第13 位。2016年底,广东、广西铁路营运总里程分别为4158 公里、5141 公里,全国排名分别为第18 位、10 位,广东、广西高铁通车里程分别为 616 公里、820 公里,全国排名分别为第19 位、12 位。

3.科研平台具备较高水平。珠江-西江经济带区域内科研平台主要聚集在广州、南宁等城市。2017年广州市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9 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 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5 家;省级重点实验室21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946 家,国家级、省级大学科技园6 个。2017年南宁市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 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 家,自治区级工程中心共87 家。

4.通讯信息网络比较完善。2017年广东省已实现4G 网络全覆盖,移动电话用户14796.2 万户,年末4G 用户11751.4 万户,在全国排名首位,固定互联网宽带用户3246.8 万户,光纤宽带用户数2642.2 万户,均居全国首位,移动互联网用户14160.3 万户全国排名首位。2017年广西所有行政村均覆盖移动通信网络信号,4G 网络实现了城区、县城和乡镇区域的全覆盖以及99%行政村区域的有效覆盖,89%行政村开通光纤高速网络,99%行政村通宽带。全区电话用户总数4693 万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4385 万户。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051 万户,移动宽带用户3500 万户。互联网用户4764 万户,其中手机上网用户3629 万户。

(二)协同创新资源不断丰富

1.研发投入持续增加。2014-2016年,广东省R&D 经费支出分别为1605.4 亿元、1798.2 亿元、2035.1 亿元,R&D 经费投入强度分别为2.37%、2.47%、2.56%,全国排名分别为第5、第6、第5 位;2014-2016年,广西R&D经费支出111.9 亿元、105.9 亿元、117.7 亿元,R&D 经费投入强度分别为0.714%、0.63%、0.65%,全国排名分别为第 23、25、26 位。2014-2016年,经济带广东段(4 市)R&D 经费支出分别为 540.51 亿元、599.38 亿元、683.81亿元,R&D 经费投入强度分别为2.02%、2.08%、2.20%。2014-2016年经济带广西段(7 市)R&D 经费支出71.89亿元、73.59 亿元、85.34 亿元,R&D 经费投入强度分别为0.77%、0.75%、0.79%。经济带核心城市广州市2014-2016年 R&D 经费支出分别为 334.01 亿元、380.13 亿元、457.46 亿元,R&D 经费投入强度分别为 2%、2.10%、2.34%,南宁市 2014-2016年 R&D 经费支出分别为 25.82 亿元、32.17 亿元、38.1 亿元,R&D 经费投入强度分别为0.82%、0.94%、1.03%,2014-2016年广东省、广西区及经济带广东段、广西段、广州市、南宁市R&D 经费情况(见表1)。

表1 2014-2016年广东省、广西区、经济带广东段、广西段广州市、南宁市R&D经费情况表

2.创新人才培养不断加强。2014-2016年,广东 R&D 人员合计分别为 67.52 万、68.02 万、73.52 万,2017年广东拥有(不含双聘)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40 人,广州市在穗院士50 人。2014-2016年,广西R&D人员合计分别为2.2864 万、2.2781 万、2.2382 万,2017年广西院士仅有1 人。2017年广东研究生在校生10.29万人,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192.58 万人,2017年广西在校研究生2.94 万人,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86.67 万人。2014-2016年广东省、广西区R&D 人员及2017年在校研究生、普高生、院士情况(见表2)。

表2 2014-2016年广东省、广西区R&D人员及2017年在校研究生、普高生、院士情况表

3.创新成果具有一定存量。2014-2016年,广东专利申请受理量分别为278351 件、355939 件、505667 件,专利授权量179953 件、241176 件、259032 件。其中,经济带广东段(4 市)2014-2016年专利申请受理量为78473件、106351 件、160537 件,专利授权量分别为 51510 件、69735 件、79784 件。2014-2016年广东重大科技成果登记数分别为1748 项、2133 项、1963 项,国家级科技奖励成果分别为46 项、32 项、33 项,省级科技奖励成果分别为 249、237、239 项。2014-2016年广西专利申请量 32293 件、43680 件、59231 件,专利授权量 9664 件、13571件、14852 件。其中,经济带广西段(7 市)2014-2016年专利申请量分别为 18775 件、26547 件、37327 件,专利授权量分别为 5767 件、8237 件、9523 件;201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级科技成果登记数 666 项、1401 项、3364 项。2014-2016年广东、广西及经济带广东段、广西段专利申请量授权量情况(见表3)。

表3 2014-2016年广东省、广西区及经济带广东段、广西段专利申请量授权量情况表

(三)创新政策法制环境不断优化

珠江-西江经济带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积极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先后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和举措,不断完善创新政策制度法制建设,着重提升创新能力。

1.加强顶层设计,制定政策、规划、战略引导创新。广东先后出台了推进创新的《广东中长期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广东自主创新规划纲要》《广东建设创新型广东行动纲要》《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定》、《“十三五”广东省科技创新规划(2016-2020年)》《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5-2025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意见》等。广西区政府先后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广西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实施方案(2015-2020年)》《广西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决定》《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优化营商环境的若干意见》,这一系列的政策、规划、战略,有效地引导、促进社会和各行业开展创新。

2.推动创新工作进入法制化和制度化阶段。2011年广东出台了我国首部自主创新的地方性法规《广东自主创新促进条例》,标志着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工作进入法制化新阶段,并根据广东科技创新发展的实际需要于2016年进行了修改。为加强科学技术奖励专项资金管理,2015年出台《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为促进和规范科技成果转化,2016年颁布《广东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广西2010年制定《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于2017年进行了修订;2013年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条例》;为进一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2017年出台《广西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法》,2018年对《广西壮族自治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进行了修订。这一系列法律法规和制度,能够规范创新行为,保护创新者的合法权益,更好地鼓励和促进创业与创新。

3.制定优惠人才政策。为加快人才引进与培养,广东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吸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意见》《广东中长期人才发展纲要(2010-2010年)》《关于加快新时代博士和博士后人才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为培养和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并实施“珠江人才计划”“特支计划”“扬帆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广西先后出台了《广西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高层次创新性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办法》《广西壮族自治区高层次人才认定办法(试行)》《广西壮族自治区引进海外人才工作实施办法》《广西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创新人才培养与引进政策,实施“院士后备培养工程”“人才小高地”“十百千计划”“八桂学者”“特聘专家”等人才工程,培养和引进创新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广东、广西及各地区分别制定了一系列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的配套政策,解决人才落户、住房、子女入学、职称评定等方面面临的问题,进一步优化了创新人才培养与引进环境。

(四)创新文化氛围不断浓厚

广东、广西合称两广,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同属岭南文化辐射地,岭南文化所具有深厚而独特的多元、务实、开放、兼容、创新等特点深深影响了两广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广东、广西两省区不断加强科普教育和创新文化建设,先后出台了《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管理办法(试行)》《自治区科普教育基地认定管理办法(暂行)》,制定了《广东省科协科普发展规划(2016-2020年)》《广西科普与创新文化建设三年计划(2018-2020年)》,投资建成了高规格的广东科学中心、广西科技馆等科普基地,广东每年开展“科技进步活动月”、广西开展“科技活动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等一系列科普、创新教育宣传活动。2018年公布的第10 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报告显示,广东省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10.35%,比2015年的6.91%增加了3.44 个百分点,超过全国8.47%的平均水平;2018年广西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6.08%,比2015年的4.25%提高了1.83 个百分点,广大群众的科学素养不断提升,营造了良好的崇尚创新、追求科学的文化氛围。

四、珠江-西江经济带协同创新环境建设困境分析

(一)协同创新基础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

1.互联互通的交通网络仍未形成。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整体布局,西江部分航道建设滞后,航道等级总体不高,黄金水道优势难以充分发挥。经济带跨行政区的道路衔接不够畅通,仍存在高等级断头路问题;各节点城市行政区划不同,各市基础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广东广西差距明显,珠三角地区已形成了互联互通的公路铁路网络,广西道路整体建设水平仍然较低;机场航线设置偏少,城际交通网络不健全,互联互通的交通网络仍未形成。

2.科研平台分布极不均衡。经济带广东段、广西段11 城市中,高等级、高水平的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科研平台主要集中广州、南宁等城市,分布极不均衡,而且广州、南宁之间差距巨大,造成区域创新要素聚集和创新能力极度失衡,影响创新要素合理流动、区域产业聚集升级、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3.通讯信息网络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广东、广西两省区通讯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差距较大,城乡发展不均衡,网速较慢,2017年《中国宽带速率状况报告》指出,广东省平均下载速率为18.09Mbit/s,广西17.58Mbit/s,均低于20.15 Mbit/s 的全国平均水平;通信服务质量不高,市场秩序不规范、网络诈骗问题还比较突出。在经济带内,据2017年《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报告》蓝皮书,2015年广西段的信息化指数为0.318,与广东段的1.339 差距甚远,其中广州的信息化指数为1.86,南宁为0.652,也存在巨大差距。

(二)协同创新资源相对不足、不平衡

表4 2014-2016年R&D经费投入强度相关区域城市情况表

1.研发投入不足。表4将2014-2016年北京市、广东省、广西区、经济带广东段、广西段、广州市、南宁市R&D经费投入强度情况,与全国平均数进行了比较。2014-2016年,广东省R&D 经费投入强度分别为2.37%、2.47%、2.56%,全国排名分别为第5、第6、第5 位,广西R&D 经费投入强度分别为0.71%、0.63%、0.65%,全国排名分别为第23、25、26 位。而同期排名第一的北京市分别达到了5、95%、6.01%、5.96%,全国的平均值分别为2.05%、2.07%、2.11%。2014-2016年,经济带广东段R&D 经费投入强度分别为2.02%、2.08%、2.20%,广西段R&D 经费投入强度分别为0.77%、0.75%、0.79%。2014-2016年,经济带核心城市广州R&D 经费投入强度分别为2%、2.10%、2.34%,同期南宁市R&D 经费投入强度分别为0.82%、0.94%、1.03%,研发投入不足、不平衡比较突出。

2.高层次创新人才缺乏。2016年广东R&D 人员73.52 万人,其中博士数量不到4%,低于6.5%的全国平均水平,广西R&D 人员仅有2.2382 万人,其中博士数量3310 人;广东每万人中,博士生的平均招生计划仅为0.3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0.54,每年博士需求缺口总量超过5000 人;2016年广东博士在校生1.49980 万人,同期江苏省为2.8 万人,而广西2017年博士生的在校生仅有1382 人,不到浙江大学的1/7。2017年广东省拥有两院院士40 人,广西院士仅有1 人,而江苏省则达到100 人。可见,经济带高层次创新人才比较缺乏,广东、广西两省区差距明显。

3.创新成果不平衡。2016年广东专利授权量259032 件,广西专利授权量为14852 件,广东国家级科技奖励成果为33 项,广西刚实现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国家科技进步奖的突破,2016年经济带广东段(4 市)专利授权量合计为79784 件,广西段(7 市)专利授权量合计为9520 件;2016年广州专利授权量为48313,南宁市专利授权量仅有4127 件,可见经济带创新成果不平衡非常突出,广西创新成果无论从层次上和数量上,都与广东差距巨大。

(三)协同创新政策制度的“碎片化”

1.组织协调机制不健全。虽然经济带广东、广西两省区及各市积极推进创新驱动战略,不断完善创新政策制度法制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定和配套政策措施,但是由于受行政区划的制约,各省区、各市往往各自为政,各顾各情,政策各异,地方保护主义突出,经济带整体统一组织协调体制机制不健全,广西成立了珠江-西江经济带规划建设办公室,市级层面也设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但是广东省级政府层面仍未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没有形成常态化的组织协调体制机制,阻碍广东、广西两省区推进经济带建设合作。

2.政策制度缺乏系统性。目前,经济带虽然有《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两广推进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实施共同行动计划》《广东广西推进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实施联席会议制度》等一些宏观规范性文件,但是对经济带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专项规划、战略、制度及相应的财政、税收、金融、市场、人才等政策及配套措施、可具体操作的实施方案严重缺乏,经济带创新统一政策制度环境远未形成。

(四)协同创新文化环境建设力度不够大

根据2018年公布的第10 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广东省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10.35%,虽然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但与上海市的21.88%、北京市的21.48%相差甚远。2018年广西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距全国的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虽比2015年提高了1.83 个百分点,但是提高的幅度太低。2016年广东科普经费投入6.93 亿元,人均6.30 元,同期广西科普经费投入2.37 亿元,人均4.980 元,还低于2015年的人均5.71 元,而2016年上海市科普经费投入达到7.04 亿元,人均29.08 元,比2015年增长26.3%。同时珠江-西江经济带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基层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科普产业发展、科普公共服务等方面投入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还比较突出。

五、加强珠江-西江经济带协同创新环境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进一步协同推进创新基础环境建设

1.协同构建经济带互通互联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一是优先加强西江水运建设,以南宁-广州高等级航道干线扩能改造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推进红水河、柳黔江、右江、桂江等重要支流航道建设,以专业化标准推进珠江-西江港口群建设,形成珠江-西江“黄金水道”高等级航道网络。二是经济带各市要加强基础建设合作协同,有效推进路网缺口建设,打通断头路,经济带各市在水路、铁路、公路、机场等各种运输方式实现无缝对接,构建交通、电网及信息化网络等跨区域互联互通网络体系。

2.协同加强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第一,经济带各城市必须进行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有重点、有步骤地一批国家级及省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及省级工程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重点科研基地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进行基础性、创新性技术研究和知识创造,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第二,围绕经济带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有色金属、石油化工、食品加工、林业、陶瓷建材、生态旅游等主导产业,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及机器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材料与精细化工、生物医药与健康等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组建研发联盟,成立跨区域的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加强产业共性技术研发。

3.协同加强通讯信息网络建设。一是经济带各城市要加强通讯信息网络建设的统筹协调,联合编制经济带信息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统筹推进经济带通讯信息网络建设;二是进一步优化互联网骨干网间的互联架构,构建高速骨干光纤网络,进一步提升网速;三是完善经济带城市4G 网络基站和室内分布系统建设,推动4G 网络深度覆盖,积极布局建设5G 网络;四是不断改善通信服务质量,规范市场秩序,打击网络犯罪;五是充分利用互联网,实现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信息高速运转互通,进一步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

(二)进一步协同发展创新资源

1.加大经济带研发投入。第一,进一步加大创新财政资金投入力度。经济带各级政府必须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重大意义,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坚决落实广东、广西两省区关于推进科技创新的一系列重大决定和政策,不断增加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广东发达地区向全国领先水平看齐,广西落后地区要向全国平均水平发展,省级(区级)、资金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扶持,要向落后地区倾斜,避免各地区之间马太效应的扩大。第二,设立经济带协同创新专项基金。一是设立经济带协同创新发展专项财政基金,对经济带内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在传统支柱产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项目给予财政资金支持;二是设立经济带协同创新风险投资基金,以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知识产权抵押贷款等方式,吸引民间资金支持科技创新活动。第三,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导企业围绕经济带产业布局和规划,依托传统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制定创新战略,加大研发投入,建设工程实验室、技术研究中心等技术研发机构,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组建跨区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立联合研发中心、联合工程中心等研发平台,开展技术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2.协同推进“人才工程”建设。第一,“精准”定位“人才工程”。

经济带各节点城市要按照《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的城市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定位、创新功能定位以及产业转型发展的要求,精准人才需求定位,加强人才工程协同,针对本地区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生态文明建设等迫切要求,大力推进实施省(区)、市等各级重大人才工程,培养和引进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实现人才工程与产业“精准”定位和错位发展,避免“人才工程”建设的无序恶性竞争。第二,构建高层次人才的共享机制。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构建经济带多元化、综合性、专业型、智能化的高层次人才信息资源共享数据库,建立由政府、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中介机构等参加的跨区域协调和联动机构,探索跨区域人才租赁、人才雇佣等制度创新,实现经济带高层次人才的柔性流动和共享。第三,构建人才成长的创新创业环境。经济带各节点城市要切实落实省、区、市人才政策,解决引进与培养人才的待遇、户籍、住房、医疗、社保、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问题,制定实施一系列科技创新激励政策,不断完善科研评价体系,提供人才事业发展、创新产业的平台和机会,推动人才与城市、产业、企业协同发展。

(三)加强协同创新政策制度的系统性

1.建立经济带跨区域领导协调机制。经济带应从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大局出发,建立经济带跨行政区划领导协调机构,对经济带各区域发展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进行独立管理与运营,统一编制实施促进经济带协同创新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等专项规划及政策,建立一套激发经济带协同创新活力的区域政策制度体系、合作协同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等,加强对经济带协同创新政策制度的顶层设计和规划协调。

2.加快建设经济带统一市场。加快经济带统一市场建设,坚决废除行政壁垒、地方保护等分割市场的政策制度,统一规范经济带在市场准入、资质认证、管理规范方面的政策标准,促进资本、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自由流动。按照“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原则,积极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及各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建立公正规范的专业化市场中介服务体系。经济带各地区要加强联动协同,进一步完善和细化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加大协同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提高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成本,保护创新主体的合法权益,激发创新主体的创新积极性。

(四)协同大力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

美国硅谷成功经验证明:热爱创业、崇尚创新、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是孕育创新成果的沃土。在国家大力推进供给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经济带必须大力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使之成为经济带协同创新动力源泉。第一,经济带各级政府要大力宣传“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新时期广东精神和“团结和谐、爱国奉献、开放包容、创新争先”的广西精神,不断完善科学中心、科技馆等科普基地建设,广泛开展科普、创新教育宣传活动,组织多种形式的科学知识讲座,加强科普知识宣传,提升公民科学素养;第二,学校、家庭及社会等全方位发力,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科技创新文化活动,让公众广泛参与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公众对自然和科学知识的兴趣,增强公众创新意识,使公众了解科学,支持科学研究与创新;第三,树立创新创业的典型、标兵,大力宣传创新创业的典型、标兵的成功经验和业绩,积极推广创新创业的典型、标兵先进创新模式和创新方法,激发大众的创新创业热情;第四,倡导勇于探索、敢于冒险、挑战自我的精神,培养反思、批判思维,营造鼓励创新、支持革新、允许试验、宽容失败的社会创新文化氛围。

六、结语

2019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为珠江-西江经济带的平衡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珠江-西江经济带的一体化协调发展,必须要建设优良完善的协同创新环境,吸引聚集资金、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从实践来看,自从2014年7月得到国务院批复以来,珠江—西江经济带不断加强协同创新基础环境建设,丰富协同创新资源,优化创新政策法制环境,培育创新文化氛围,在协同创新环境领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然而,结合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背景,珠江-西江经济带协同创新环境建设仍然面临着诸多困境,比如协同创新基础环境还不够完善,协同创新资源相对不足、不平衡,创新政策制度“碎片化”,创新文化环境建设力度不够大等。为此,珠江-西江经济带应进一步协同推进创新基础环境建设和资源建设的同时,增强协同创新政策制度的系统性,大力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

猜你喜欢
西江经济带广东
密闭取心技术在西江24-3油田的应用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西江华彩路
西江苗寨
广东舆情
贵州最美乡村——西江镇·宏大之美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教育人才培养
丝绸之路经济带媒体合作论坛联合宣言签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