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宋佳
当下,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时代来临,青岛也即将迎来厚积薄发的新机遇:在嵌入式软件上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在工业互联网相关软件产品中建立起技术“护城河”。
这个曾经用“芯”领跑智能电表行业“隐形冠军”,在万物互联的智能化新时代,将继续用“芯”书写软件行业的新篇章
一块巴掌大的控制面板,就是房间内所有设备的“中控室”。用手指轻触面板,窗帘即可自动拉开,窗户也缓缓地开启,明媚的阳光洒进了屋内;当用户选择“阴雨模式”时,窗户便缓缓地关闭,屋内的灯光自动开启……
这项由青岛东软载波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带来的智能化操控演示,采用了其自主研发的“电力载波+低功耗无线”融合通信技术。较以往单纯依靠电力线载波技术或是蓝牙、Wi-Fi等无线技术来说,应用了该技术的产品在稳定性上实现了质的突破。这个曾经用“芯”领跑智能电表行业的“隐形冠军”,在万物互联的智能化新时代,将继续用“芯”书写软件行业的新篇章。
“太不可思议了,一块指甲盖大小的芯片就能实现自动‘抄电表’!”在东软载波的展位前,前来参观的市民由衷地赞叹。
这块不足“指甲盖”大小的芯片是由东软载波自主研发的电力线通信载波芯片,它是实现电力线载波通信的基础。载波芯片以电力线为载体传送网络信息,电网企业通过设置集中器和采集器等设备便可实时获得用户的用电量数据,即自动“抄电表”。
这项在20世纪20年代初已经在欧美国家实现的技术,在我国却迟到了近70年。青岛东软载波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市场总监姜雪梅告诉记者,载波芯片是发送并获得用电数据的核心部件,有用电量数据外泄的风险。因此,这项技术核心一直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直到东软载波的窄带高速芯片研发成功,才最终打破了海外芯片的技术垄断。
自主研发一颗中国“芯”并非易事。这家26岁的“隐形冠军”企业,在创立初期只是一家从事电脑硬件销售的公司。1996年,公司初次涉足电力线载波通信研究领域;2000年,东软载波正式推出第一代电力线载波通讯芯片。姜雪梅告诉记者,那时人们对软件的普遍认知还停留在“看不见摸不着”的层面,产品的市场十分不景气。为了使软件产品看起来更加直观,他们便采用了“硬件+软件”套餐售卖的形式。“客户总要看到实实在在的产品,才会觉得这钱花的值。”姜雪梅向记者打趣道。
“芯片技术日新月异,在研发上必须领先一步,否则就会掉队。”恪守这条信念,在专注创“芯”这件事上,团队在芯片的研发上一干就是20多年。公司先后推出第一代至第六代载波芯片产品,从窄带低速到窄带高速,再从宽带低速到宽带高速。依托强大的研发实力和创新能力,东软载波在同行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国内电力线载波通信领域的龙头,参与制定的相关国家标准多达8项。2015年起,我国开始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传统的电力行业正在向计量、抄表、结算自动化方向发展。在智能电网向能源互联网转型升级的风口下,东软载波的研发团队没有却步,他们结合自身优势整合资源,将完整性、可靠性和性能突出的产品组合升级,推出了匹配国家电网公司用电信息采集系统2.0标准的智能电能表产品。有数据显示,在国家电网第一轮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改造过程中,东软载波累计销售芯片2亿多颗,约占整个市场销量的40%,牢牢锁定了产业龙头的地位。
这也是一组令同行刮目相看的数字,不断迭代升级的芯片阵容也意味着在物联网领域的应用和智能化产品的开发上,东软载波有了从源头上创新的底气。
2019年,随着5G商用进入倒计时,物联网和智能化也即将进入爆发期。稳坐国内载波通信龙头位置的东软载波将目光瞄准在智能电网之外的应用场景中——纵向延伸产业链,大刀阔斧地挺进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和智能家居、智慧楼宇、智能园区等领域。
产品研发创新的基础,离不开芯片的支持。如何在芯片设计研发上进行创新,使其能更好地与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等最新技术融合,也是东软载波实现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向。在这里,有一个业内知名的“SMART”芯片产品线,在此生产包括安全芯片、以8位和32位微控制单元为代表的MCU微控制器芯片、以电力线载波通信芯片为代表的专用芯片、以蓝牙和无线通信芯片为代表的射频无线芯片以及触摸控制芯片等产品。不仅如此,青岛东软载波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芯片还涉足充电宝、无人机以及智能锁领域。姜雪梅告诉记者,由于东软载波的MCU(微控制单元)具备在-40℃到+105℃的范围内都可以正常工作的特性,目前全国60%的充电宝制造商采用的都是东软载波的电路芯片,年销量高达为6000万颗。
此外,能否为用户提供全套智能化解决方案是智能化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她以智能家居向记者解释道,目前全屋智能系统在越来越多的精装地产项目中出现。企业提供的智能服务不再局限在某一个孤立的应用场景中,而是以“一揽子服务”的形式打包呈现给用户,这也意味着曾经碎片化的智能场景正向融合发展转变。然而,这对企业来说却是一个不小的考验,既要解决好整个系统在智能化控制上的流畅性,还要兼顾成本;既要在产品性能上做到最好,还要对系统上每一个节点的技术有深入了解,在此基础上实现整个系统协同控制的最优性能。
多年的深耕与试水,使东软载波这家曾经专攻智能电表的企业,在人工智能浪潮下达到了智能化行业的领先水平,也实现了从单一的应用场景向多场景融合发展的飞跃。东软载波自主研发的集智能控制、能源管理、安防警报于一体的IMP管理平台,打通了家庭-楼宇-社区之间的信息壁垒。在节能减排层面,通过云平台和大数据进行采集与分析,系统可实现精确采集水、热、电、气四表的能耗数据,建立分类、分项能源消费档案,最高可实现降低能耗30%;在物业管理层面,智慧服务平台将帮助物业公司实现由“管理型物业”向“服务型物业”转变;在智慧家庭层面,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和云平台技术将实现语音布防、闯入告警、联动物业等功能,为业主提供安全便捷的智能化生活保障。
软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灵魂。烙在骨子里的工业基因深深地影响着青岛软件产业的发展:以海尔、海信为代表的工业企业研发的嵌入式软件曾一度占据着青岛市软件产业收入的“半壁江山”。对标深圳,青岛的软件产业发展仍有较大差距和不足:一是总量偏小,只有深圳三分之一;二是缺乏核心产品,标志性软件企业和产品缺乏,在全国能叫得响的软件产品较少;三是纯软件龙头大企业缺乏,2018年全国软件综合竞争力百强企业只有3家,而深圳有13家。
青岛的软件产业将如何实现新突破?姜雪梅认为,青岛一直以来是建立在工业优势的基础上发展软件产业。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青岛市借助嵌入式软件和工业信息化改造等契机,为软件产业的发展积蓄着能量。当下,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时代来临,青岛也即将迎来厚积薄发的新机遇:在嵌入式软件上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在工业互联网相关软件产品中建立起技术“护城河”。
以东软载波的智能化解决方案为例,其研发的通用“MCU+频射收发芯片”生态系统,不仅为创建物联网芯片的平台奠定了基础,更为拓展“电力载波+低功耗无线(RF、蓝牙、WIFI等)”为主的融合通讯技术提供了可靠的支持。有效解决了智能化行业普遍面临的两个问题:一是可以免除家庭、楼宇在进行智能化改造时需要重新布线的问题;二是可以解决无线通信技术在遇到墙壁等障碍物时的信号不畅问题。
此外,还需要打通青岛软件产业的全产业链,布局共建“软”实力生态圈。据了解,青岛东软载波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一带一路”倡议、“走出去”战略发展方面积极寻求市场突破——随着智能电表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自主研发的电力线载波通信芯片即将在中东、中亚、东南亚、非洲和南美等地区进行大规模推广和使用。预计未来五年,电力线载波通信芯片的销量有望达到全球用电信息采集市场的40%。“我们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同行加入其中,在整个产业链、创新链上下游实现协同攻坚,向核心高附加值领域突围。”姜雪梅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