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重庆石柱乡土诗人马斗熭纪略

2019-08-22 09:53崔利军
卷宗 2019年20期

摘 要:马斗熭,字黄星,重庆石柱土司马定虎后裔,生于明末,长在清初.清康熙年间贡生,曾任石柱宣慰使马万年治下舍人。马斗熭聪明博学,工于诗词,以山水诗见长,是明末清初石柱著名乡土诗人。编纂有《竹香斋诗集》,后散佚。今留存诗稿有《仲春同黄铨部登鼓楼寺观太白遗迹次韵诗》《游三教寺》和《咏石柱八景》。笔者结合相关文献,就马斗熭生平行事进行梳理评述。

关键词:明末清初;马斗熭;纪略

马斗熭,字黄星,重庆石柱首任土司马定虎后裔,生于明末,长在清初,清康熙年间贡生,曾任石柱宣慰使马万年(案:马万年,秦良玉之孙、马祥麟之子;宣慰司治所在今石柱县南宾街道办都府街太保祠)治下舍人,后赋闲归隐石柱城南狮子坝家中。

马斗熭自幼“聪明颖悟,博极群书。尤工于诗,名震巴蜀。”[1]清顺治元年至二年(1644-1645),张献忠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席卷四川,全川大乱。石柱因有女将秦良玉和她率领的“白杆兵”防守,免于战乱,遂成为川中忠于前明的士大夫理想的避乱场所。其时,马斗熭与先后前来石柱避乱的前明四川监军道临江县(今重庆忠县)人田华国(字素施),铨部郎乐温县(今重庆长寿区)进士黄近朱、侍御史廖廻澜、魏安县(今重庆垫江县)进士李卓(字花溪)、乐温人李开先(字传一)、南浦县(今重庆万州区)人陶月和来自金坛县(今江苏金坛市)的净石和尚(俗名高作霖)及刘桂圃、毛苌源、陶德升、熊克起、谭各正12位名士以诗会友,结诗社,共同研习诗词,学问大有长进。今存黄近朱《与马斗熭联社》诗一首,曰:

“闻占王气欲图南,吉士于今幸合簪。笔阵风生横复纵,墨花霞蔚吐仍含。山坪水洞因人重,月窟云根任尔探。李白留题今尚在,我来君社许成三。”[2]以马斗熭与自己比肩曾题诗石柱城南万安山的唐代大诗人李白的3位诗人自诩。

清康熙初年,四川地区战乱平息后,出于对前明王朝的眷恋和对英雄的敬仰,马斗熭在闲暇之际常出游于石柱周边秦良玉征战过的川东夔门一带,饱览壮丽山川之际,“与老讷、樵牧同群”[3],了解当地掌故、风物,回去后就呆在狮子坝菊园老屋,“啸歌弦诵,不求仕进”“静观自得,诗律愈细”[4]。

他曾编纂有《石柱厅志》(手稿)1部,乾隆初年,被夔州府同知黄克显携去后遗失。此外,还编纂有《博风社稿》《荒草稿》《泼墨吟》诗稿共3部,后汇编为《竹香斋诗集》。马斗熭去世后,家道衰落,诗集散佚。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重阳节,已由丰都县知县升任石柱直隶厅同知的山东琅琊诸城(今山东诸城市)名士王萦绪在祭拜这位已作古的石柱名诗人时作《谒墓诗》,有“黄菊园中竹有香,骚人声咳吐琳琅”“无儿伯道问穹苍,篇什遗残倍可伤。碎玉零金灰烬出,依然万丈足光芒。”[5]诗句,对已故诗人诗词成就的赞叹和诗稿遗失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遂于任职石柱期间悉心搜罗诗人遗稿,得九十余首,付梓成册,定名为《竹香斋拾遗诗稿》。有感于马斗熭墓“一堆黄土连人冢,绝少松楸表墓旁”的荒凉情景,王萦绪重表诗人墓冢,“大书姓字贞珉勒”[6],并于万安山鼓楼寺内西楹建“太白祠”,以马斗熭配祀其中,以纪念这位名震巴蜀诗坛的石柱乡土诗人。

马斗熭诗词以山水诗见长,留存于今的文稿有《宜亭记》《仲春同黄铨部登鼓楼寺观太白遗迹次韵诗》《游三教寺》和《咏石柱八景》,诗稿居多。其中:作于明崇祯十四年(1641)的《咏石柱八景》分别以《带水拖蓝》《凤凰叠嶂》《西山翠旗》《仙崖古迹》《龙潭映月》《倚天积雪》《万寿连云》《石柱擎天》冠名,描述了玉带河、凤凰山、插旗山(旗山)、太白岩、

龙潭河、方斗山、万寿寨、男女石柱峰,8个石柱景点的壮丽风光。

“诗以言志”。马氏《西山翠旗》“设险三军营细柳,贪奇四皓种高松”,《万寿连云》“祖功斩棘更绸缪,寿岭千层紫气浮。……竚望白云如有意,何缘黄石授留侯?”《仙崖古迹》“代有风流寄此乡,谪仙复见醉翁狂。……名贤文字神常在,尚论赓歌合宋唐”,《石柱擎天》

“世事欲扶调玉烛,文章未坠杖青藜。何人独具坤维力?功奏凌烟阁上题。”诗句中对西汉名将周亚夫,授业西汉留侯张良的黄石公,“商山四皓”(案:商山四皓,据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第二十五》卷五十五,即“东园公”庾宣明、“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角里先生”或“霸上先生”周术)唐代诗人李白,凌烟阁24功臣(案: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据刘昫《旧唐书·长孙无忌传》卷六十六,即,赵国公长孙无忌、河间元王李孝恭、莱国成公杜如晦、郑国公魏徵、梁国公房玄龄、申国公高士廉、鄂国公尉迟敬德、卫国公李靖、宋国公肖瑀、褒忠庄公段志玄、夔国公刘洪基、蒋忠公屈曲通、郧节公殷开山、谯襄公柴绍、邳襄公长孙顺德、郧国公张亮、成国公侯君集、郯襄公张公谨、卢国公程知节、永兴文懿公虞世南、渝襄公刘政会、莒国公唐俭、英国公李勣、胡庄公秦叔宝)等先贤名流及其祖上秦良玉的景仰和对故土风物的挚爱之情亦不时流露字里行间。

正如诗人在《咏石柱八景》序词中所言:“非敢流连景物,炫美饰情……若夫兴怀忠孝,景仰前贤,与夫维风范俗之旨,皆隐约于其中”[7]。

参考文献

[1][3][4][5][6]清王萦绪《石柱厅志·承袭志》[o]乾隆四十二年石印本.

[2][7]清王槐龄《补辑石柱厅新志·艺文志(下)第十二》[o]道光二十三年刻本.

作者简介

崔利军(1973-),男,土家族,歷史学硕士,重庆石柱人,贵州省黔西南州文物局干部,研究方向:古籍整理与地方志研究、秦良玉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