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广昌
做企业,有哪些常识是我们应该坚守但又没有坚守的?
做企业要盈利,有些人觉得暂时不盈利,要烧钱,把对手都“烧”死了之后,剩下的市场就是自己的。
有些人觉得负债要控制,但有些企业觉得就是要高负债,负债越多竞争对手就会越害怕。
要以客户为中心,这也是商业常识,但很多人热衷于各种开会,只把很少的时间花在客户身上。
好产品应该是造出来的。明明自己的产品不好,有些人觉得是电商把营销渠道变得更难、竞争更激烈等等。
这些都是商业常识,很多人心里也非常清楚,但为什么很难坚守呢?
原因非常清楚,有太多诱惑和恐惧,总是跟人性作斗争。
比如投资,很多人都觉得應该在大盘5000点时会更谨慎一点,但真正到那时却会很贪婪。到2000多点时,投资的价值出来了,此时应该贪婪一点,但反而变得非常恐惧,这就是人性。
人性的另一个表现,则是过分自信。40多年改革开放,有些企业家很困惑,说以前就是这么做的,每次都赌对了,凭什么这次会错?世界已经变化了,原来那套已经不灵了,但还在赌,能不输吗?
还有一种需要警醒的人性,则是懒。对有些企业家来说,拼了二三十年,累了,开始懈怠、懒惰,开始找借口,开始找接班人,招一批人进来,其实是为自己的不作为、想偷懒找借口。
那么,该怎样与人性的弱点作斗争呢?
对企业家来说,一路打拼,都有非常好的商业直觉,能够感觉到客户的需求是什么。但这种直觉会因各种原因,比如人性的弱点,或世界的变化、敏感性不够而被扭曲。
所以,光有直觉不够,应该寻找到直觉后面的商业逻辑是什么。重直觉、轻商业逻辑,其实就是人性的弱点所在。
找到商业逻辑后,更重要的是要知道商业逻辑背后的给定条件是什么。任何人做事,都是在给定条件下完成的,或者说是在特定的资源环境下完成的。这种资源环境分两种,一是自己有什么资源,二是外界能提供什么环境。每个人的能力不一样,能利用的资源也不一样,所以战略规划不能简单效仿别的成功企业。
直觉、商业逻辑、给定条件清楚之后,才可以制定属于你的战略规划。战略规划不是越多、越强、越快、越漂亮越好,要符合自己的定位,并落实到组织文化中,一步步做,这样才不会偏离常识,把企业带上正确的道路。
走在正确的路上,才能考虑具体层面上的事情,比如如何设立更合适的绩效指标等。我们曾经投资一家海外企业,后来这个企业不是很成功。复盘后,才发现主要原因在于它的考核指标出了问题,只考核销售额,没有考核利润等,班子拼命扩大销售额,非常注重科研投入,但就是不见利润。
后来,我们调整了绩效指标,所有企业的考核指标都是“利润+科研投入”,两者加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如果只是利润很高,科研投入下滑了,也没有用,我们看重的是科研投入与利润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