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高校校报的转型发展研究

2019-08-22 04:49虞晨洁
出版广角 2019年13期
关键词:校报版式版面

【摘要】  融媒体时代,高校校报亟须转型和创新。本研究在分析高校校报现状、探讨其独特优势及角色定位的基础上,从“理念转型”“内容转型”“版面转型”“管理转型”四方面提出了融媒体背景下高校校报转型发展的思路,以期为业界提供借鉴。

【关  键  词】融媒体;高校校报;转型发展;媒体整合

【作者单位】虞晨洁,东华大学。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9.13.015

1895年,中国第一份高校校报《北洋公学》正式出版,至今高校校报已走过123个年头[1]。高校校报作为学校党委和行政机关报,具有明确的办报宗旨,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阵地和重要载体,也是高校重要的思想舆论阵地。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各类新媒体的出现,传统媒体尤其是纸质媒体受到了巨大冲击,数字化转型成为大势所趋。2019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把“课堂”设在了媒体融合发展的第一线,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是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守正创新,有“融”乃强,从“纸媒”到“微博、微信”再到“视频、H5、VR全景”,融媒体时代已然到来。高校校报虽然有国家教育经费支持,但“为办报而办报”问题突出,面对校园新闻网高效、权威的信息发布,以及微信、微博图文并茂的信息传播,高校校报读者群迅速萎缩,形势不容乐观。融媒体时代,高校校报的转型与创新刻不容缓。

一、融媒体背景下高校校报的现状

融媒体强调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各类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作为一种理念,融媒体注重通过各个媒体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作共赢,将单一媒体的竞争力转化为多媒体共同的竞争力[1]。目前在高校中,校报、广播台等传统媒体和校园新闻网、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并存共进,形成了融媒体背景下高校校园传播的新格局。如何使各媒介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实现融合是高校关注的重点。近年来,校园新闻网、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依托移动终端迅速发展,凭借时效性强、形式活泼、阅读方便、受众面广等优势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喜爱,在校园传播格局中所占比重急速上升,冲击了高校校报这一传统主流媒体在传播格局中的优势地位。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高校校报不寻求创新转型,那么生存境况不容乐观。

高校校报要实现转型,首先要研究自身存在的问题。(1)高校校报时效性差,读者对其关注度下降。高校校报多为周报、半月刊、旬刊等,相较于新媒体而言,时效性不强,往往发刊时已是旧闻,无法满足师生求快求新的需求。(2)高校校报存在内容程式化和版面僵化的问题,对读者吸引力下降。长期以来,高校校报隶属于学校党委,强调的是思想教育引导和宣传,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办报思路。高校校报在风格上庄重有余而活泼不足,其话语体系总给人“宣传教导”的刻板印象,加之版面固化、信息量有限、新闻体例单一、内容过于公文化、新聞题材缺乏创新等,大大影响了师生读者的接受度。(3)高校校报存在发行范围狭窄、传播力有限的问题。近年来,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迅速发展,新媒体已成为师生了解各类信息、感受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高校校报作为纸媒,影响力下降,受众群体迅速萎缩。

二、融媒体格局中高校校报的独特优势

作为历史悠久的校内传播媒介之一,高校校报在发展过程中不止一次地受到新出现的媒体的冲击,但其顽强生命力不可小觑,面对挑战,高校校报凭借独特的优势,在校园传播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

高校校报的独特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权威性。作为党和学校的喉舌,高校校报是学校党委、行政机关报,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是学校的主流媒体。(2)严谨性。高校校报属于全国统一管理的公开出版物,上级新闻出版局会依据《出版管理条例》《报纸出版管理规定》等相关办法,对其编辑、文字、校对、印刷、发行等方面进行核验,因此其严谨性是其他各类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同时,作为学校发展的见证、记录者以及校史的重要研究资料,高校校报需要历经时间的检验,因此人们对其严谨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3)整体性。新媒体发布新闻时,多呈现单一、碎片化的特点,相较而言,高校校报等纸质媒体在经过工作人员编辑后,更能体现整体性和特有的风格。对于高校校报而言,语言文字、版式版面都可以用来表现新闻内容,可以说,版式设计、标题呈现、新闻位置、图片风格、字体字号应用等共同彰显了高校校报独有的风格。(4)深度性与舆论引导性。新媒体追求“短平快”,强调在最短的时间内给读者提供更新、更多的新闻报道,因此其发布的新闻多为快餐式新闻,传播的内容量大有余而内涵不足。相对而言,高校校报更加注重“深而精”,在对各类新闻进行筛选的基础上,通过专业人员的采写和编辑挖掘故事,使新闻素材丰富而有深度,满足师生读者深度阅读的需求。当下,无论对于哪种媒体而言,“内容为王”仍是决定其竞争力的关键所在,高校校报如何充分发挥“深度性”这一独特优势,进一步提高整体质量值得思考。此外,高校校报作为党委和行政机关报,在进行新闻选题和素材的筛选和取舍时,应遵循一定的价值标准,把报道做精、做深、做透,在校园舆论引导方面要有明确的导向性,不一定能引导师生“怎么想”,但可以引导他们“想什么”。

三、融媒体时代高校校报的转型发展路径

在新的传播形势下,尤其是在当前的融媒体格局中,高校校报要更好地发挥传播功能,加强传播效果,重新认识自身的角色定位,进行变革和创新,以应对传播环境变化带来的种种挑战。《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报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高校校报担负着在高校引导舆论、交流信息、弘扬新风、培育新人、维护稳定和繁荣文化、传承文明的重要使命。”在融媒体格局中,高校校报应做到从“传者本位”向“受众本位”转变、从“单向灌输”向“师生参与互动”转变、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从“信息平台”向“育人园地”转变,并积极探索如何与校内其他媒体从合作互动到发展互融,做好高校历史的记录者、荣誉感的传播者和人文环境的建设者[3]。

第一,理念转型,即以受众为本位,强化舆论引导功能。在大众传媒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媒体的生存和发展要依靠受众。融媒体时代的到来,给了老百姓更多表达诉求的机会。为了适应这样的时代背景,高校校报应先做到理念转型,即突出服务意识,从“以传者为中心”向“以受众为中心”转变,并在定位上强化舆论引导功能[4]。一方面,高校校报可通过问卷调查、开通读者信箱等多种渠道了解师生需求,并努力在办报过程中满足这些需求。另一方面,相较于新媒体而言,高校校报应更多地带给读者理性的分析和思考,强化舆论引导功能,通过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发挥在人才培养、文明传承和创新驱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并进一步凝聚人心,推动学校工作创新发展[2]。比如《浙江大学报》结合学校相关教学改革举措的出台展开调查,整版刊出专题报道《本科教学改革,为的是什么?》,通过“在线答疑会”“教改之我思”“观点对对碰”等栏目,将行政管理者、学生和老师三方的观点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为师生与学校搭建对话桥梁,对于相关工作的开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5]。又如《东华大学报》抓住“学校第十次党代会”这一学校发展史上的关鍵性事件,推出整体性、全方位的系列报道,通过出版专刊、进行专题采访、活动现场报道、人物访谈、评论等多种形式,在强化报道效果的同时引导了舆论导向,并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满怀热情地投入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建设中。

第二,内容转型,即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强化深度、调查、专题等报道及评论文章,打造特色品牌。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内容始终是决定其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所在。融媒体时代,高校校报应凭借自身的独特优势,在内容整合上走差异化发展道路。首先,对于各类会议、师生活动等动态新闻的报道,高校校报在报道时不应仅停留在事件表面,而应深入挖掘事件背后的故事。其次,对于高校综合改革、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重大问题,高校校报可通过在深度报道、调查报道和专题报道等方面的深耕细作,引导读者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思考。值得一提的是,关于这些重大问题的报道是报纸权威性、公信力和专业化的象征,也是高校校报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再次,高校校报建有评论专栏,各类专家深度稿件的刊登能够使高校校报更具权威性。同时,为了更接地气,一些高校校报探索刊载学生的评论观点。最后,高校校报可结合学校的学科优势及独有的校园文化氛围,发挥特色优势[6],通过积累沉淀,逐步建构高校校报品牌。比如《中国美术学院报》开辟“特别关注”专栏,聚焦当前工作重点、师生关心热点等话题,充分发掘常规动态报道背后的故事,采用采访、调查等新闻采写形式,深层次、多方位地观察和透析事件,在报道事件之外,引发读者的深入思考[1]。又如《东华大学报》瞄准近年来将该校纺织、服装特色学科相关学术成果应用于神舟系列飞船发射、“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月球着陆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契机,策划推出航空航天成果系列报道,并刊发相关评论员文章,获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师生的一致好评,树立了东华特色品牌。

第三,版式转型,即高校校报的版式兼顾审美功能和阅读体验,逐渐向版式模块化、头版封面化、元素可视化方向发展。融媒体时代,人们对新闻的呈现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专业、可信、图解、可视化。传统报纸版面单一的呈现方式已不能适应读者需求,高校校报的创新和转型势在必行。当下,优秀版面的评价标准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版面及其呈现方式要符合当下的审美标准,强调版式架构主次分明、整体风格统一协调、图文搭配虚实得当、颜色运用鲜明和谐等,将版面内容和设计形式有机融合,凸显视觉美感。二是要以方便读者阅读为出发点,在满足读者速读要求的同时,让版面设计遵循“简洁易读”的原则,逻辑清楚,视点集中,避免读者阅读疲劳[7]。融媒体时代,为了实现以上的评价标准,报纸版式需要转变。一是版式模块化。所谓版式模块化即文章呈矩形编排,多个矩形板块构成一张报纸版面,各个板块是单个的新闻报道、新闻图片单元,不与其他文章混合穿插。版式模块化要求版面不仅做到形式上的美,而且能保证读者的阅读便利和视觉享受。二是头版封面化,即借鉴杂志包装理念,增加导读功能。报纸头版不再以信息量取胜,而以吸引读者阅读为主,在增加头版的视觉冲击力同时,进一步提升报纸的吸引力。三是元素可视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进入读图时代,高校校报在进行版面设计时,应充分运用图片、表格、漫画等多种可视化版面元素,在美化版面的同时,增强新闻的感染力。比如获得2017年中国高校校报好新闻版面类一等奖的《中国石油大学学报》,其在版面设计时趋向杂志化,以头版图像为主,通过模块化的版式将文字统一,故而其版式风格更像杂志内页,不仅好看而且好读。

第四,管理转型,即让“报、网、微、视、听”从联动到互融,推进校园媒体的多维度整合。在高校校园中,校报、广播、校园新闻网、微信、微博等多种媒体形态共存,其中校园新闻网、微信、微博等校园新媒体凭借海量、及时、互动、便捷等优势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冲击。因此,在管理体制上如何让多种媒体优势互补、互融发展、协作共赢值得思考。校园媒体整合是融媒体时代包括高校校报在内的校园媒体实现转型的重要途径。所谓校园媒体整合,不是简单地拼凑与合并,正如哈佛大学克瓦克教授和哥伦比亚大学罗森斯特教授在合著的《极速》中阐述,“媒体的联动和整合是建立在稳固合作关系上的一种互补,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协作关系”[9]。高校校报与其他校园媒体整合,不仅是推进校报电子版及网络版的建设、开通网上留言、网上评报等,还要在媒体互动的基础上探索媒体的互融发展。高校媒体的融合发展,应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价值最大化,变“各自为政、单兵作战”为“集中宣传、抱团出击”,推进校园媒体的多维度整合。一方面,高校应将校报、新闻网、微信、微博、广播等媒体进行统一管理,通过建构校园媒体联盟矩阵,逐步形成优势互补、合力发声的媒体发展格局,建构全方位、立体化的高校校园宣传工作系统。另一方面,各个校园媒体应尝试打破高校校园局限,与其他高校媒体或社会媒体交流、合作,以增强传播的效果。高校校报应将建设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等与其他媒体共享融通,不断提升高校校报的办报水准,增强自身的影响力。以东华大学为例,其2018年启动建设校级融媒体中心,将高校校报、电视台、广播台、校园新闻网、微信、微博等校内媒体平台,户外大型电子屏、校园宣传栏等公共宣传资源统一纳入融媒体中心建设中,使得宣传平台效应进一步扩大,成效显著。

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给高校校报带来挑战与机遇。作为历史最为悠久的校内传播媒介之一,高校校报在发展过程中,凭借自身的独特优势在校园传播格局中始终占据重要地位。融媒体时代,高校校报要充分认识自身的角色定位,从理念、内容、版面、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转型,不断提升自身价值,以应对传播环境变化带来的种种挑战。

|参考文献|

[1]方舟. “融媒体”视阈下高校校报转型初探[J]. 新闻研究导刊,2016(21).

[2]侯海燕. 高校校报走出“自娱自乐”困境的探索——基于“互联网+”时代校园全媒体融合的视角[J]. 青年记者,2016(4).

[3]颜琪. 高校校报如何在网络时代获得新生:问题及其对策[J]. 新闻知识,2014(3).

[4]张明平. 融媒体背景下的高校校报创新发展策略[J]. 中国高等教育,2017(12).

[5]吴雅兰. 高校校报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路径探索——以《浙江大学报》为例[J]. 荆楚学刊,2017(4).

[6]刘清生. 新媒体时代高校校报创新转型之路[J]. 青年记者,2015(30).

[7]陆阳. 报纸版式创新的流行趋势及模板化倾向[J]. 新闻记者,2009(6).

[8]柴扉菲,李威. 高校校报通过校园媒体纵向整合快速转型研究[J].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猜你喜欢
校报版式版面
融媒体背景下大学校报生存浅议
浅析“留白”在版式设计中的应用
近代《私立岭南大学校报》足球报道内容剖析
版面撷英
版式设计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好版面要有独到的创新技巧
学术期刊的版式设计
新形势下高校校报舆论引导困境及解决策略初探
报纸版式中的插画艺术
新版面 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