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国文化守正创新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得益于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依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其传承离不开一批又一批编辑出版家的出版活动。在文化守正创新发展过程中,出版肩负着固本强基,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重任。可以说,出版业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守正创新的助推器。因此,当代出版人需要在出版内容、出版传播方式以及出版体制等方面实现出版业的创新性发展,完成出版产业的历史使命,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促进文化互鉴,展现大国文化自信。
【关 键 词】出版;守正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助推器
【作者单位】尹玲,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9.13.012
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版是文化的传承者,也是时代的引领者。当今的出版活动不仅承担着传承、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而且肩负着向世界输出国家主流价值观、展现国家形象、提升当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国际影响力的使命。完成出版产业的历史使命与创新性发展,既有守正的要求,也有创新的担当。因此,当代出版人需要在出版内容、出版传播方式以及出版体制等方面实现出版业的创新性发展,积极参与提升国家形象建设,让世界各国关注中国声音,聆听中国故事。
一、出版:文化守正创新的重要传承方式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1]在世界文明版图的视角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被视为人类文明史上重要的文明,成为构筑中国国家文化形象的重要维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干,儒释道三种文化相互融通,结合其他思想文化构成了一个有机体,包含了与时俱进的政治文化,“义以为上”的经济文化,开放包容的文化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社会文化,“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体现了生生不息、开放包容、人文关怀、平等和谐的文化精神内涵,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刻的精神追求。而这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一批又一批编辑出版家的出版活动。著名华人汉学家、中国书史和文化史研究泰斗钱存训先生曾指出:“在世界文明史中,中国记录的多产、连续性和普遍性最为突出。中国典籍数量的庞大、时间的久远、传播的广泛和记录的详细,在15世纪结束之前,都可以说是举世无双的。”[2]从帛书到造纸术、印刷术的产生,从《论语》到《永乐大典》,中国出版家的努力加上出版行业本身的文化信息传播功能,使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不断积累,由涓涓细流汇成大江大河,名扬四海,彰显着中国古代文明的文化自信。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当代中华文化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样,它也是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基础。在当代中国语境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是以爱国、和谐、公平、诚信、效率、创新为主体的主流价值观,其价值在于文化意识形态与价值观的本质体现,并对文化的发展起着定向与引导的作用。作为大众传媒影响公众舆论的重要途径,出版活动成为传播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世界观、主流文化思想、国家治理理念、生活方式的重要载体。2011年,由谢春涛教授主编的《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便是出版实现传播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的有力例证。该书是为庆祝建党90周年而精心策划的重点图书,通过“以故事讲思想”的方式,对广大党员群众关心的重大问题进行了准确而深刻的分析,让广大党员群众深刻地认识了党,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永远跟党走。由此可见,出版活动需要紧握时代脉搏,强化出版导向意识,提高公信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固本而强基,行稳而致远。
与此同时,出版活动还肩负着扩大中国国际影响力与增强国际话语权的重任。在全球化的时代,各国的交往日益频繁。各国为提升国际形象,扩大国际影响力,采取的文化传播方式也不尽相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是中国对外出版传播的一个成功案例。该书目前已用16种语言面向全球发行620万册,向世界展现当代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
二、出版:文化守正创新的有力保障
从国家形象构建的角度看,文化的交流往往是国家形象体现的直接表达方式[3]。中华文明经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和谐、诚信、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等思想长期以来都极具吸引力,并在国外引发了“中国热”的浪潮。在此過程中,我们不难看到,文化不再是一种简单的产业形态,而是被国家赋予民族精神、价值理想、生活样态等精神内核,并有多种传播方式。出版活动便是其中重要的传播方式之一。
出版是实现中国文化传播与对外交流的重要路径。当人类社会拥有文字,特别是在拥有出版物之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传播、发扬光大。在中国古代,造纸术和印刷术为当时先进思想与科学技术的传播提供了条件。例如,唐朝盛世时期,长安作为当时世界东方文化交流中心,汇入了各国使节,中国在吸纳异域文化成果的同时,借助载有中国先进思想和科技发明的图书刻本,通过使节将中国的学术成就进行传播。各类图书刻本大量地流传到海外,对周边国家,如日本、朝鲜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展现了唐朝盛世的文化自信与大国形象。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与吸引力来自其广采博纳、包容兼蓄的文化基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上千年的传播与交流过程中,能够尽展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成功地将异域文化与本土原生文化融会贯通,兼具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在当代世界语境下,当代中国出版人应顺应时代要求,以文化自信为基础,将“现代性”“世界性”注入原生文化,向世界展现中华文化的历史内涵与思想理念。
面对国内国际新形势、意识形态领域新态势、信息化发展新趋势,中国当代出版人更应抓住机遇,传播我国优秀的文化基因与文化资本,增进与国际社会的交流,推动国际社会对中国社会的了解与认识,从而提升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诚然,当前我国对外出版活动或项目大多“缺少对目标对象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这些差异不仅涉及制度规范层面,而且涉及文化观念体系”[4]。但当代中国出版人也在为此积极尝试各种可能。例如,在2018年戛纳秋季电视节(MIPCOM2018)上,中国首次以主宾国身份亮相,在电视剧、动漫、纪录片和综艺节目等领域都进行了重点作品推介,多元辐射,全面讲好中国故事。
鉴于此,我国出版业要加强出版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度,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理念传播到世界各地;通过充分运用出版业的文化功能,整合出版内容,加强文化思想性,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寓于其中;以包含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出版产业为载体,拓展出版产业多元化协调发展,积极探索并充分利用多样的文化传播与交流渠道,促进文化相互借鉴,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根基。
三、出版:文化守正创新的驱动力
文化的创造力是推动文化守正创新的不竭动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演变与发展过程是其不断创新与完善的过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这种创新力不仅是其源远流长的生命力,同时也成为其固有文化自信的基础。出版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出版活动不仅是一种产业经济活动,还是一种文化信息传播活动。因此,出版肩负着传承、传播、交流等重任,也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载体。出版业要开拓创新以当代理念为核心的现代文化,利用多种文化形态和交流样式,推动我国文化创新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当代出版业在历经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后,虽然生产力和创造力走上了创新发展,但出版内容、出版传播方式等的创新仍存在不足。
在出版内容方面,在数字时代的大背景下,出版业要以国家形象建设为中心,全方位拓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产品,打造高品质、富有创造力的时代精品出版物,塑造出版品牌形象,向世界彰显中国精神,扩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出版业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既要立足当下,弘扬工匠精神,又要在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的过程中拥有国际视野,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富有吸引力与感召力,让世界通过出版更加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在出版传播方式方面,21世纪以来,在全球化、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的浪潮下,尤其是智能手机进入市场、4G信号全面覆盖后,我国出版业生态链发生了深刻变化。图书出版不再是单一的出版方式,电子出版、有声读物出版等数字化出版方式应运而生。相应地,读者也不再只依赖纸质图书进行阅读,其对新型数字化出版形态的接受度越来越高。鉴于出版生态环境的深刻变化,当今时代的出版人要充分考量现代技术与出版的共生关系,积极利用内容、技术、平台、渠道的深入融合与合作,着力打造融通中外且具有创新性的宣传方式,向世界展现一个立体的、全面的中国。
综上所述,出版在文化守正创新过程中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在坚持文化守正创新道路上,出版人应该在“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五个方面不断做出努力。正如中国出版家張元济所说:“盖出版之事可以提携多数国民,似比教育少数英才为尤要。”[5]在当今全球融通的国际环境下,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思维下,我国出版业应该秉持开放与包容的态度,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激活其生命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EB/OL]. (2019-05-01) [2019-06-03]. 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1061112.
[2]肖东发. 中国编辑出版史[M].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
[3]张骐严,慕玲. 基于文化自信与国家形象的中华文化海外出版策略分析[J]. 出版发行研究,2018(5):82-85.
[4]王吉英. 文化外交视角下的法国对外图书出版政策[J]. 出版科学,2018(6):99-105.
[5]汪家熔. 大变动时代的建设者——张元济传[M]. 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