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祖蕙,杨光,练敏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组临床常见无器质性原因的间歇性或慢性消化道症候群,患病率高,且易反复发作。据相关研究统计显示,内科门诊疾病治疗中,因患有FD而就诊的人数约占1/3以上[1]。在儿科门诊的儿童FD患者亦逐渐增多。目前FD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因此临床尚无统一治疗方案。但大量研究表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ylori)在FD的发病、发展具有重要地位[2]。相关数据统计显示,FD患病人群中,约有35%~87%的人群存在H.pylori感染情况[3]。而目前标准三联疗法作为临床H.pylori根除治疗常用方式,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抗菌药物耐药率明显上升,H.pylori根除效果欠佳。而有一些H.pylori转阴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却不理想。鉴于此,本次研究就针对性选取135例H.pylori阳性的FD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吗丁啉联合标准三联疗法的临床疗效,取得较为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10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H.pylori阳性FD患儿13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C组,每组各45例。A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3~13岁,平均(7.5±1.1)岁;病程3个月至6年,平均(3.2±0.7)年。B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3~14岁,平均(7.8±1.0)岁;病程3个月至7年,平均(3.5±0.6)年。C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3~14岁,平均(7.6±1.1)岁;病程3个月至5年,平均(3.0±0.5)年。三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满足临床对照研究条件。
1.2.1 纳入标准 ①符合《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Ⅲ诊断标准》[4]中相关诊断标准;②临床腹痛、腹胀、早饱、嗳气、恶心、反酸等症状持续存在>3个月;③经胃黏膜活检、胃镜检查、快速尿素酶试验(RUT)及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BT)证实为H.pylori感染;④入选前1个月内未接受任何抑酸剂及抗生素治疗;⑤本次研究患儿家属均知情同意,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⑥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后执行。
1.2.2 排除标准 ①经胃镜检查发现溃疡、食管炎、肿瘤等器质性病变;②经X线、腹部B超及实验室检查发现肝胆管系统疾病;③存在糖尿病、精神疾病、神经肌肉疾病及结缔组织疾病;④曾接受H.pylori根除治疗;⑤有相关药物过敏史。
1.3.1 A组 本组患儿给予吗丁啉(多番立酮混悬液)治疗。于餐前15~30 min口服多番立酮混悬液(生产企业: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910084)0.2 mL/kg,3次/d。
1.3.2 B组 本组患儿给予标准三联疗法(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治疗。于清晨口服奥美拉唑镁肠溶片(生产企业:AstraZenecaAB,进口药品小包装注册证号:H20130288)0.6~0.8 mg/kg,1次/d;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生产厂家: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20142)10~20 mg/kg,2次/d;口服克拉霉素片(生产厂家: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970033)7.5 mg/kg,2次/d。
1.3.3 C组 本组患儿给予吗丁啉联合标准三联疗法治疗。用药方法与用药剂量与A组、B组相同。
三组患儿均以14 d为1个疗程,均连续用药1个疗程。
1.4.1 症状评分 采用等级评分法评估三组患儿治疗后的临床症状(腹痛、餐后饱胀、嗳气、食欲不振)缓解程度,症状无、轻、中、重分别计0分、1分、2分、3分,具体评分标准详见表1。
1.4.2H.pylori检测和临床疗效 三组患儿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四周后均经RUT和13C-UBT检测,H.pylori转为阴性则可判定为H.pylori根除,同时判定三组患儿临床疗效。
1.4.3 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记录三组患儿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参照《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0)》[5]中相关拟定,显效:患儿腹痛、腹胀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显著改善;有效;患儿腹痛、腹胀等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有所好转;无效:患儿腹痛、腹胀等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或更严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n×100%。
治疗后,C组腹痛、餐后饱胀、嗳气、食欲不振症状程度显著优于A组、B组(P<0.05);而A组、B组症状改善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治疗后,A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5.56%;B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77.78%;C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C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B组(P均<0.05);A组H.pylori根除率为4.44%,B组H.pylori根除率为86.67%,C组H.pylori根除率为91.11%,B组、C组H.pylori根除率显著高于A组(P均<0.05)。见表3。
表1 患儿临床症状评标准
表3 三组H.pylori根除率和临床疗效比较 [n(%)]
注:与A组比较,*P<0.05;与C组比较,#P<0.05
A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4%,B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67%,C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A、C组不良反应率均显著低于B组(P<0.05),见表4。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功能性胃肠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多数研究认为与H.pylori感染、胃酸分泌、内脏高敏感性、胃肠道运动功能障碍、心理、饮食、社会及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6]。而部分研究研究发现,长期的H.pylori感染会引起血管活性肠肽、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免疫神经元增加,而神经元增加与近端胃容受限扩张不良、疼痛产生等具有明显关系,因此根除H.pylori有利于促使胃黏膜炎症消退,缓解FD患儿临床症状[7]。
表4 三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n(%)]
吗丁啉作为一种临床常用的外周多巴胺受体拮抗剂,能通过增强食道下部肌张力,促进胃、十二指肠蠕动、胃内容物排出,改善胃动力障碍[8]。而奥美拉唑作为一种质子泵抑制剂,可明显抑制质子泵活性,阻断细胞壁酸性物质过度分泌,从而改善胃内酸环境,发挥食管黏膜保护作用[9]。阿莫西林则是一种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明显抗菌作用,且穿透细胞能力强,副作用小[10]。克拉霉素属于内脂类抗生素,抗菌作用明显,且对胃酸稳定性较高,具有明显半衰期长特点,因此患者耐受性好[11]。部分研究证实[12-13],吗丁啉与标准三联疗法联合治疗,与单纯使用吗丁啉或三联疗法治疗治疗,Hp根除率效果具有一定差异,且联合应用的总体临床疗效更高[12]。本次研究结果显示,C组患儿经吗丁啉联合标准三联疗法治疗后总有效率(93.33%)明显高于给予单纯吗丁啉治疗的A组(75.56%)与单纯三联疗法治疗的B组(77.78%),且C组患儿腹痛、餐后饱胀、嗳气、食欲不振等症状改善程度明显优于A组、B组;而B组、C组的Hp根除率(86.67%)、(91.115)明显高于A组(4.44%)。提示吗丁啉与标准三联疗法联合治疗小儿H.pylori感染合并功能性消化不良较单纯使用吗丁啉或三联疗法治疗治疗的临床疗效及症状改善效果更佳,而吗丁啉联合标准三联疗法与单纯三联疗法的H.pylori根除效果相当,H.pylori根除效果均较好,而单纯使用吗丁啉在H.pylori根除方面的效果欠佳。主要原因在于标准三联疗法在H.pylori阳性根治治疗中发挥着主要作用,研究中B组与C组同时应用标准三联疗法治疗,因此H.pylori根除效果差异不大,而吗丁啉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积极的作用,可有效促进胃肠蠕动,缓解患儿胃肠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而在H.pylori阳性的临床治疗中作用不明显[14-17]。
Basyigit[18]等研究表明,奥美拉唑对于改善FD患儿餐后饱胀症状效果并不明显。而患儿在应用克拉霉素期间胃肠道反应严重,极易出现恶心、呕吐、腹部不适等表现,同时标准三联疗法应用于治疗H.pylori阳性的FD患儿存在一定的纳差、腹泻等不良反应[19-20]。白一景等[21]研究指出,吗丁啉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本次研究结果显示,A组、C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4.44%)、(6.67%)明显低于B组(26.67%)。结果表明,吗丁啉的药物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在标准三联疗法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吗丁啉可提高药物安全性高,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主要原因在于吗丁啉可协调胃窦、十二指肠收缩,增强下食道括约肌张力,防止内容物反流,减少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同时不会影响胃液分泌,从而减少三联疗法治疗中发生的胃肠道不良反应[22-23]。
综上所述,吗丁啉与标准三联疗法联合治疗H.pylori阳性FD患儿,对H.pylori具有较好的根治疗效,并有利于改善患儿临床消化不良症状,且吗丁啉有利于减少抗H.pylori药物引起的肠胃不适感,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因此联合用药临床推广应用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