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小溪
四岁的女儿最近迷上了街心公园镂空的“球体攀爬架”,自创了不少独特玩法,不断挑战新的难度。周末,老公难得有空陪她,我和肚子里的宝宝可以在一旁悠闲地晒太阳。
女儿兴致勃勃地爬上爬下,向爸爸展示自己的“绝技”。可是没多久,爸爸就把注意力转移到手机上了,我也不自觉地把看风景的眼睛移到女儿身上。女儿边玩边用期待的眼神望向爸爸,爬到高处就兴奋地喊着:“爸爸看我。”爸爸不是没听见,就是“嗯嗯”地敷衍着,最多匆匆瞥一眼马上又投入到自己的世界。
旁边,一个妈妈拉着孩子回家。孩子忽然蹲下,惊奇地叫:“妈妈你看,这只蚂蚁钻到了蜗牛壳里。”他妈妈应了一声,催促道:“快走。”孩子没有答应,全然被这只“私闯民宅”的小蚂蚁吸引了。他妈妈看看手机,不耐烦地说:“快11点了,回家吃饭呢!”孩子央求道:“等一会儿嘛,我看看小蚂蚁还出不出来了,妈妈你也来看看。”他妈妈忍不住发火了,大吼:“我陪了你一上午了,别得寸进尺啊,不走就自己在这儿待着吧。”
我留意到,之前这位妈妈一直在和另外一位妈妈聊天。显然她认为这就是陪伴,還以此为由告诫孩子要知足,要听话才能不辜负她这一上午的陪伴。
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我清楚地看到了老公和那位妈妈身上的通病,也进一步反省了自己。都说,孩子的童年缺少的不是物质,而是陪伴。但关于陪伴,我们陷入了一个误区,以为陪伴是单向的:我推掉了应酬,占用了逛街的时间来陪你,你要体会这份爱,要用更好的行动报答这份爱。可是,难道不也是孩子在陪我们吗?陪伴孩子让我们最大限度重温了童年,感受童趣,用孩子的眼光发现生活中被忽略的美。只是我们被眼前的浮华遮住了双眼,无暇静心奔赴那场纯真之约。
另一个误区就是打时间仗,微信朋友圈常有人发这样的“打卡”规定,算是给自己定下目标——每天陪娃1小时。可是,很多人注重了时间的长度,却忽略了陪伴的质量,十分钟的亲子阅读或亲子游戏远强于把孩子放玩具堆里一个小时的陪伴。
女儿的哭闹打断了我的思路。从手机中脱离出来的老公一脸诧异,似乎在质问:“我好好陪你,你闹什么?”女儿委屈地说:“这个栏杆碰到我的腿了。”老公一脸不屑地查看女儿的腿:“哪儿?这不好好的。”我说:“她腿上好好的,心里受了伤,因为你答应陪她,却只是站在她身旁陪着手机。”
我安抚女儿说:“妈妈刚才都看见了,你竟然爬到了第三层,还能翻身到球里,太厉害了。”女儿咧开嘴笑了,老公识趣地收起手机说:“是吗?看来我真的错过了精彩的表演,让爸爸看看你是怎样爬上去的。”
女儿转身帅气十足地翻上架子,开始展示自己的绝技。老公把手机递给我,谦虚地向女儿请教:“宝贝儿,教教我,怎么又快又稳地爬那么高。”女儿神气地仰着小脸,骄傲地说:“看好了,你要先用一只脚踩到架子上……”父女两人一起爬到球的顶端,坐下相视而笑。忽然,女儿将小脸凑向爸爸,轻轻地亲了一口,老公的“小宇宙”瞬间被点燃,不顾形象地在攀爬架上窜上窜下逗女儿开心。
想起了之前在一本书上看到的:对于父亲来说,孩子需要的是真正不分心的陪伴;而对于母亲来说,是愉快不焦虑的陪伴。这段话一针见血地道出了我们在陪伴时出现的问题。陪伴的时间裹满爱才更有意义,希望我们给予孩子的每一分钟都安心投入,也能从孩子的欢喜中收获自己的快乐,能感受到孩子对我们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