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玥 胡若琪
【摘要】大多数人都听说过“GDP”,但是许多人并不了解GDP代表了什么,影响着什么,又被什么所影响。本文将基于中国国内近年来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进行探讨与研究,并比较中国国内GDP与国外各发达国家的GDP的相似处和不同处。
【关键词】中国国内外GDP对比 中国国内GDP发展趋势 中国人口 中国GDP总量 中国国内GDP增速
GDP,即“国内生产总值”,简单来说就是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以一季度或一年为单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服务或产品的市场价的总和。GDP是衡量一个经济体健康与否、发展与否的重要指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解读,分别是家庭消费、政府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存货、以及进出口总值。
过去的2018年中,中国GDP总量约为90.03万亿元人民币,世界排名第二,比上年增长6.6%。根据表1以及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的各项数据来看,从季度增长来看,一季度同比增长6.8%,二季度增长6.7%,三季度增长6.5%,四季度增长6.4%;第二季度环比增长10.80%,三季度4.65%,四季度10.50%。从产业角度,第一产业当季增加值接近甚至超过50%,而第二、第三产业增速远远未达到此水准,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基本仅保持在2%左右。但第三产业从净数值上来看依然是中国GDP的主要贡献部分。
从图2中可以看到,中国近10年来的GDP大幅度提升,从2008年起的31.68万亿元人民币,到2017年82.08万亿元人民币,但增长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过去十年中,中国的GDP变化可大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2007~2009年),中国受国际经济危机影响增长率下降三分之一,但相比较同期世界徘徊于零附近的增长率,中国还是维持了总体增长趋势;第二部分(2010年~2018年),国家开始不仅限于“数字型增长”而是更加谋求“质量型增长”,这几年增长率历年而来缓步下降主要是一系列国家改革的副产品,但较世界其他国家还是维持在了很高的增速。
十年来,虽然GDP总值的增长速率几乎减半,但不可忽视地,即使经济经历波折,现在中国人的平均富裕程度是2006年的两倍多。同时,贫富的不平等正在减少,贫富系数从2006年的0.487降至去年的0.462,经济也在缓慢地恢复平衡。另外,中国国内现在尽管对出口的依赖正在减少:2006年,中国的出口占GDP的35%;到2014年,这一比例已降至23%。但同时我国的生产率正在下降:在2001年至2007年期间,中国经济增长的近一半来自于国内生产产品,但自那以来,产品数量增速已降至几乎为零,甚至开始下降。
根据图3所示,预测未来五年内,中国的GDP总值增速将会持续下降。到2023年为止,我国GDP总值增值速度将会下降到约为5.6%。(图2与图3数据因数据来源可能有略微差距,但不影响整体概念)
中国于上一个十年(2007年)时迈入了中等收入阶段,人均GDP达到了2万人民币,在过去十年中翻了不止一番达到将近6万人民币,但距离发达国家人均GDP门槛(人均1万美元)还有一定距离,可见在近期,维持GDP增速还是一个重要话题。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一些未来的科技发展对经济可能带来的变革性影响。最重要的就是人工智能技术。就如同1990与2000年代的互联网技术革新一样,人工智能技术注定将带来世界范围内的一场劳动力来源“大换血”,发展中国家(尤其非洲、亚洲)从低廉的劳动成本上获取利润的可能性将大幅度减小。同时就业可能出现两极化:低技能要求但非常规工作(如售货员)和高技能要求且非常规工作(如高级管理人员)等将被保留,反而一些重复性的、中等技能要求工作(如打字者、机械操纵员)有很大几率将被取缔。
未来人口的增长与分布趋势也是预测GDP发展的重要考虑因素。2018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了59.58%。上升的城镇化率虽然是经济发展趋向平衡的一个体现,但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大多去往了一線,而小城市依然缺乏劳动力,从而部分城镇发展停滞。过多的劳动力聚集也为一线城市带来负担,外来人口增加使城市原有生活水平下降,市政府需要修建公共设施(排水、交通、网络通信设施等)来保障市民生活水准。但最近几年,这种劳动力聚集在一线城市的状况出现好转,年轻的劳动力渐渐转移到了各二线城市,渐渐地许多二线城市发展速度上升,超过了原一线城市,成为“新一线城市”。
人口老龄化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中国1980年代左右开始施行“计划生育”政策,而如今在大城市常驻人口当中已经出现了初步人口老龄化现象。纵观中国过去十几年间经济变化,可以说基础劳动力的壮大推动了很大一部分发展,但如今“未富先老”的局面已经开始初露端倪。同时,经济的发展使群众“养儿防老”的意识大大减弱。各地政府在最近开始放开“二胎政策”,但就舆论看来并没有达到预期。在2020年中国将迎来第二次人口普查,可能会影响未来的中国经济趋势,值得关注和探究。
与世界最大GDP经济体相比较,中国的GDP总值与其组成原因与这些国家有着一些相似点与不同点。针对其中三个较于中国最有代表性的国家:美国,日本和中国,下文会有更具体的细节对比叙述。据图5所述,美国作为世界第一经济体,在2018年达到了20.4万亿美元GDP总值,约是排名第三的日本5.1万亿美元GDP总值的四倍。与中国GDP总值增长率稳定且逐年略微下降的状况不同的是,根据图6所示,美国近年来的GDP总值的增长率是不稳定且多变的。其2017年的人均GDP值(PPP)约为54225.45美元。而日本的GDP总值增长率与中国有所相似,如图7所示,相较于美国来说,日本自2015年处于相对稳定且有所波幅的状态。其2017年的人均GDP值(PPP)为39002.22美元。中国在2017年的人均GDP值(PPP)为15308.71 美元。与人均GDP总值相关的其中一个关键的原因是各国家的人口以及人口增长率。中国人口在2018年达到了约1.4亿人口数量, 而日本和美国分别仅为约1.2亿和3.3亿人口数量。
总体来说,中国的GDP发展体现了中国国内经济状况,GDP增速的变缓势必是对国家的其中一条不利因素,但同时,中国几年来的发展速度过快也带来了许多问题,例如市场的不完善和环境的破坏与污染。这些都是中国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需要改变与改进的地方。希望未来中国国内经济能够呈稳固趋势上升的同时解决其产生的遗留问题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