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家长们就会关心起孩子的学习,有的表现是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有的是自己上阵教孩子,总之是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费劲了心力。其实回过头想想,咱们小时候家长教的那些东西和现在相比是不是有些脱节呢?其实这很正常,或许在不久的未来世界,大概有2/3的工作目前并不存在。那么今天出生的一个婴儿,我们要如何教育他,才能让他在20年后能够在一个目前未知的社会获得成功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探讨下。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误解:“培养孩子创造力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孩子放在一个地方,什么也不做,让他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虽然几乎所有孩子天生都是有好奇心的,喜欢钻研东西的,但是他们也需要被引导,才能真正完全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在对孩子的培养时,我们经常需要权衡的就是:给予他们多大的自由度?什么时候去约束他们?什么时候让他自我发挥,什么时候询问他们,什么时候倾听他们?
培养创造力最重要的一点的是:我们需要明白我们并不是要把创造力“灌输”给孩子,而是为他们提供一个培养创造力的环境,能让他们的创造力在里面能够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国外的教育工作者曾经将创造力培养的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想象(Imagine),创造(Create),玩乐(Play),分享(Share),以及反思(Reflect)。举个例子,孩子们在玩积木搭城堡的游戏时,首先要“想象”出一个城堡和住在里面的家庭的故事,然后“创造”出城堡、塔楼和故事,再然后不断地修改和重建,试图盖得更高更宏大。如果一组孩子建设城堡,另一组合作创作故事,他们相互交流。如果城堡塌了,我们就鼓励他们思考为什么会塌,如何搭建更好的城堡,例如给他们看摩天大楼的照片,孩子们就会受到新的后发,重新开始这个流程。反复这个流程,孩子们自然对城堡有新的认知。
这个过程跟我们创业推崇的“精益创业”流程是何其相似,人类的进步就是在这样反复地尝试、失败和经验总结中前进,而不是在死记硬背答案中获得成功。创造力就是在学习螺旋的多次迭代后才出现。所有孩子与生俱来都有创造的潜能,但是他们的创造力并不一定能够自行发展,而是需要培养、鼓励和支持。如果只有一张白纸,小孩子很难获得想法,相反,如果有一些案例的提示下,就常常能激发他们的创意。当然我们也会有一点担心,就是孩子们可能只会做一些和示例相同的作品,这样示例反而限制了他们的创造力的发挥。但是通过观察得到的经验是,这种情况通常只会发生在初学阶段,只要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让他们加入一些更个性化的特征在他们的作品中,这样孩子们就能表达出更多自己的想法。
通常人们认为创造力产生于大脑中,但是其实双手也是创造力中必不可少的。为了帮助孩子们获得自己要做的项目的想法,我们常常会鼓励他们捣鼓周围不同的东西。孩子们在玩乐高积木或者其他儿童DIY器材的時候,他们很容易就能获得自己的想法。我们也可以自己做一个作品出来,然后和孩子交互中激发他的灵感,比如交换作品分别在对方的积木作品中加入几块积木,然后在交换回来,如此几番循环之后,孩子们也就对自己最初的作品有了新的想法。不同的孩子有着不同的创造力兴趣点,有的喜欢用乐高积木来创造房子或者城堡:有的喜欢画画或者游戏:有人想做珠宝设计,有人喜欢赛车比赛,甚至还有的孩子对编写故事非常感兴趣。这些所有的活动都能帮助孩子们培养创造力。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点,甚至是鼓励他们去参与不同类型的创造过程,这样他们就能对”创造”有更深入的了解。过程重于结果是一句老生常谈的话,特别是在培养创造力的过程中,作品只是一个结果,而让孩子们熟悉那些在创造中不同的步骤才是我们的目的。在创造过程中对孩子提出更多的尖于他们创意思路以及灵感来源的问题,在他们的作品完成了一半之后,让他们停下来相互交流他们接下来的计划以及为什么他们要这么做。
让孩子从O到1地创造自己的想法是一个非常耗费时间的过程,如果我们只是想利用课堂上的几十分钟让学生完成的自己的作品,这样很难真正达到培养创造力的目的。因为在有限的时间里老师只能减少学生所犯的错误,并且减少他们自己所做的实验,保证他们一直做“正确”的事,这也是在学校里创造力培训的难点。
很多孩子都希望能分享他们的想法并找到合作伙伴,但是他们不一定知道应该怎么做。这时你就可以去帮助他们,但要注意适度,很多家长通常对孩子们的创意作品参与过多,他们会直接告诉孩子们怎样做,甚至是直接去帮助他们完成,还有另外一部分家长会一点都不管孩子们的项目进程,但是其实在这两种极端情况中,我们应该找到一个更合适的点,这样才能创造一个真正的合作项目。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是家长和学生都能在最后得到相互的尊重,也更信任彼此。
能让孩子们沉浸在自己的项目中非常的重要,同样重要的是让他们能够退后一步反思一下他们的进程。你可以通过向他们提问来鼓励他们反思自己的项目,比如你可以问:“你的项目的想法是怎么产生的?”这个问题可以让他们思考自己最初的动机,以及是什么激发了他们的灵感。或者是问:“你这个项目中最亮眼的东西是什么?”这个问题能让他们不只是简单的描述自己的项目,而且也能对整个过程有个反思。如果他们在项目中遇到了难题,可以问他们:“你是想要做什么?”这样他们在描述自己的想法的时候通常就能自己解答那个问题,家长要做的只是倾听。
很多老师或者家长不愿意和孩子们谈论自己的思考过程,或许有一点理由是他们不愿暴露出自己在思考过程中也会遇到困惑或者不解。但是这却是我们能给予孩子们爵好的帮助,要让他们知道思考不管是对儿童还是成人都是一个困难的过程,而且他们还能从我们的思考中学习到思维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孩子们在听到了我们思维过程之后,也会更乐意对自己的想法作进一步的反思,并且用学到的思维工具解决他们之前的问题。把学生当作一个创造性思维的学徒,我们要做的是向他们展示是怎样正确思考的。
当然,一次“想象,创造,玩乐,分享,反思”的体验是不够的,但是每一次这样的循环都能够增进孩子们的创造力思维。家长们要积极创造适合孩子参与的项目,项目是创造的基本单位,是体验和参与创造性学习的途径。当孩子沉浸在项目的创造和制作中时,才有机会成长为创造型思考者。今天,每个人都需要成为勇于承担风险者、实干家、制造者,不一定是为了加速历史的进程,而是为了掌控自己的人生。孩子是知识的积极构建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当孩子建构周围事物时,他们在脑海中构建了新的思想,这反过来又促使他们建构了新的东西。如此以往,他们便在一个永无止境的螺旋中学习。只有在制造、创造和发明过程中长大的孩子,才更能适应未来社会的生活。
正如为什么读书会要提倡写读书笔记,因为在写作的过程中,可以学会组织、提炼和反思自己的想法。当你成为一个更好的写作者时,你也就成了一个更好的思考者。要注意的是让孩子们保持热情,当人们从事自己感兴趣的项目时,他们会更加积极,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付出更多的努力。不止如此,热情和动力让他们更有可能进发出新的想法,扩展出新的思维方式。他们对兴趣的投资有了知识作为回报。
而最好的学习经历包括了沉浸和反思相互交替的阶段。当人们从事热衷的项目时,会渴望沉浸其中,连续忘我工作几小时,心无外物。热情就是驱动“沉浸——反思”循环的燃料,这对所有年龄段的学习者来说都是一样的。
如果你想让人快速执行任务,通过游戏化把任务转变为游戏,提供外部激励作为奖励,可能是好方法。但如果你的目标是帮助人们成为创造型思考者和终身学习者,那最好不要外在奖励,而是要用人们的内在动机,比如让他们解决那些他们觉得有趣或者有价值的问题。
这跟企业的使命和愿景的作用很像,单纯的金钱物质激励对员工的作用是短暂的,长久的激励必然是“顺应天道,得合人心”的愿景驱动着大家一起前进。教育孩子也是一个道理,找到孩子的兴趣点,让他们在兴趣点不断有机会思考和创造,他们就会学到新知识:而不应该用物质奖励(例如买玩具)来诱惑孩子学习。
很多在线教育平台都宣传所谓的个性化学习,其实只是让孩子们自由组合播放列表而言,获得掌控学习的顺序和速度,但是无法控制学习本身。个性化学习还是标准化课程,其实在自主性和结构之间找到适度的平衡,才是创造性学习环境形成的关键。接着就是同伴原则了,这可能是很多家长都会忽视的地方。互联网、在线教育、VR、Al都已经或者将深深改变我们和学习中同伴的互动方式。大多数时候,思考和行动是结合在一起的:我们是在与事物互动的环境中,在游戏、创造事物的过程中进行思考的:大多数思考过程都是跟他人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分享想法,从别人那里得到反馈,相互借鉴彼此的灵感。为什么在创新中,同伴这么重要?这是因为当人们感受到周围的同伴在关心、尊重自己时,他们就更有可能去尝试新事物、承担风险,而风险是创造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家长就是一种特殊的同伴,一个好的家长可以在催化剂、顾问、连接者和协作者这4种角色之间自如地切换。我们需要为孩子们提供适当的指导,而且随着时间地推移,还要帮助他们学会如何找到正确的人或组织,来给他们提供所需要的专业支持和知识,以及必要的心理疏导。
爵后一条是游戏。柏拉图有句名言“和一个人玩一小时”对他的了解胜过于他一年的交谈,说的就是游戏的重要性。并非所有的游戏类型都是一样的,有些能带来创造性学习体验,有些不能。前者如游乐场,能促进孩子掌控力、创造力、自信心的发展,让孩子自己决定制作什么,以及如何制作:而后者如婴儿围栏却在阻拦这些。在现实中,王者荣耀、吃鸡等类型的游戏就是后者,而“我的世界”等类型的游戏更像游乐场,可以发掘孩子的创造力。
那么,孩子在游戏中,是应该一次让他们创造出某样东西,还是鼓励他们先动手做,再不断修补呢?修补者自下而上的过程始于一些看似随机的探索,但并不会就此结束。真正的修补者知道如何将他们最初的探索从底层向上升华,变成一个有目的的活动。这点,是不是又和精益创业的过程很像?最后跟各位家长们说一句话,如果你不让孩子犯错,孩子就永远不会想出任何原创的东西。你教不了孩子未来的知识,却可以让他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他们可以根据这些思考方式加上良好的习惯通过努力工作和投入来继续学习和发展。因此,学会让孩子愿意接受挑战,坚持面对挫折,从错误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