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青姣,唐智
(1.广西财经学院工商管理院,广西南宁 530003;2.广西财经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广西南宁 530003)
实施卓越商学人才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办负责任的商学院的必然要求(夏飞和黄锡远,2014)[1],是财经类院校推进双一流学科建设的必经之路。党的十七大以来,卓越人才计划逐渐在我国教育领域推行,党的十八大、党的十九大后,此计划得以进一步完善。 2018年10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 等文件标志着六卓越一拔尖2.0 计划的正式开启, 进一步强调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性。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1)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建立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2)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全面提升国际交流合作水平,扎实推进“一带一路”教育行动。 根据政策导向,各财经院校不断探索卓越人才培养模式, 但针对卓越商学人才培养的研究依然薄弱。
资源约束是卓越财经人才培养的突出障碍。 商学是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 商学的学习与成效验证不是在实验室中完成的, 而是在企业和竞争环境中完成的,因此,卓越商学人才的培养需要丰富的社会资源与教育资源相结合。 但西部边疆区域、民族区域、非985、非211 等财经高校资源劣势明显, 在培养拔尖学生中面临众多资源瓶颈,如师资力量薄弱、办学硬件设施较差、社会关系资源不足等。突破资源约束是财经类高校成功推进卓越商学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
新技术、新背景、新理念为财经卓越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 基于新技术的新SPOC、“一带一路”倡议背景的跨国协同育人理念和共益组织理论是高校整合资源的利器,为资源稀缺财经高校,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覆盖下的资源稀缺高校,突破自身短板、创新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思路。鉴于此,该课题从SPOC 理念、跨国资源利用、共益组织构建三个理论融合视角探析资源稀缺背景下的高校商学拔尖学生培养模式。
以下从国内外两个视角阐述卓越商学人才的内涵。
国外的商学教育思路更多的是“以学生为中心”,从服务、学生需求、商学领导人素质、业务人员素质等角度探讨对应的解决方案。Elmuti (2004)认为商业教育是学习与工作相关知识的行为, 以提高个人能力和企业业绩。 商业教育的目标是获得全球视野的心智模式和管理者知识体系, 以达到高水平的自我实现和公司绩效水平,现在,还要关注道德理论和企业社会责任问题Loukas 等(2011)[2]。Kashif 和Tin(2014)[3]研究优秀商学院卓越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 认为服务导向和教学质量是核心要素。 Koigi 等(2018)研究了伙伴关系和合作对肯尼亚大学卓越表现的影响。 还要学者将六西格玛模型(Guptad 等,2018)等先进管理技术应用到高质量商学教育中。 还有一些学者(Li& Wang,2018 等)从产教融合角度研究了中国的卓越计划[4]。
国内研究中,以“卓越人才”为关键词、主题,以CNKI 为检索平台,查询到380 篇相关核心文献。 根据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结果,发现卓越人才的研究面广,涉及各个学科,但研究缺乏深度和系统性,且未形成明显研究派别,财经类卓越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很少,这表明卓越财经人才培养研究依然处于起步阶段。首先,在内涵及标准上, 研究者较少, 其中, 夏飞和黄锡远(2014)[1]梳理了卓越财经人才产生的背景,研究了卓越财经本科人才培养的内涵与标准。 其次, 在培养模式上,常见模式是“培养方案革新+教学方式改革”的培养模式。秦慧婷(2017)[5]分析复合型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瓶颈及应对措施, 支持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中面临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并提出“导入先进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方法;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强化专业实践训练”的改进思路。 琳玲、秦强和李顺明(2018)[6]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提出开设实验班、创新课程设置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的培养思路。 李刚(2016)[7]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分析了卓越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 并实践了双轨培养机制——选出拔尖人才接收卓越模式培养和普通模式培养两种方式。 再次,基于“一带一路”的国际视野。 孙穗(2016)[8]分析了广西财经学院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财经人才培养思路, 但对具体的模式为探讨。可见,现有研究均从宏观的理论层面探讨了卓越人才的培养思路,对具体模式的探讨较少,对具有特色的人才办学模式也较少体现。
综上所述, 卓越商学人才培养是具有中国办学特色的研究, 应基于中国的国情和学校资源的实际情况进行探讨。现有卓越人才培养的研究思路整体是“结果导向”——只关注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而忽略了高校自身的情况。 本文认为卓越商学人才是指掌握商学新理论、具备商学新技能、持续学习、与时俱进的复合型人才;卓越商学人才的培养任务复杂,应立足于学校实际,实现跨校、跨区域、跨学科、跨行业的协同培养。
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是在线教育的第二代技术,加州大学伯克利教授Fix(2013)提出这一术语,直译为“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是在MOOC的基础上创新出的新的在线教学模式, 克服了MOOC的劣势。SPOC 作为信息教育后现代化的工具被诸多学者重视,在高校的应用逐渐广泛,如Fu (2019)“创客教育+ SPOC”高校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 现有关于SPOC 的国外研究焦点是在各学科的具体实施方式、效果和影响、技术改进。
国内对SPOC 的研究晚于美国,SPOC 在中国的应用还不广泛,只有少数学校探索使用。 康叶钦(2014)[9]比较分析了SPOC 与MOOC, 认为前者在以下方面优于后者:一是,效果与效益方面。SPOC 具有选修条件限制,提升教学效果,成本低,还可以创收、提升学校教学质量、促进学校教学改革,提升学校的品牌知名度,是MOOC 的升级版、可持续版。二是,整合资源效果。教师的角色变为教学资源整合者, 将更优质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 SPOC 对师资力量薄弱的高校整合资源、 改善教学水平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三是,学生学习效果更佳。 SPOC 为学生从浅层学习向深度学习转变提供了平台(曾明星等,2015)[10]。
可见,SPOC 为资源稀缺型高校整合资源提供了平台,可从根本上解决师资力量薄弱问题,综合资源优势高校的力量提供前沿的培养方案, 克服自身短板。 但SPOC 在以下方面存在缺陷:(1)师资选择上,选择范围相对较窄,未将业界人员纳入体系;(2)SPOC、翻转课堂与深度学习的融合缺乏有效机制;(3)缺乏有效的淘汰机制;(4)课程体系的前沿性、专业性与跨界融合性不足;(4)SPOC 聚焦于在各个学科教学上的具体应用,而较少作为一种平台、一种媒介,对高校之间、校企之间合作的起粘合。
鉴于此,本研究提出“新SPOC”范式:(1)将企业家、高管、优秀员工纳入SPOC 的范畴,将名师选择视野扩展为全球范围内;(2)更强调课程设置与专业匹配度、理论前沿与实际需求及资格筛选;(3)设置关卡淘汰机制;(3)将SPOC 平台设为一种粘合工具,将合作高校、企业、社会组织粘合在一起。
共益一词源于“共益组织”“共益企业”。 美国共益企业实验室(B-Lab) 于2006年最早提出的共益企业(Benefit Corporation)一词(Girling,2012)[11],共益企业,又名“社会企业”,有效融合了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避免了企业因过度追求利益而忽视社会责任, 同时弥补了传统公益组织造血功能不足导致可持续性差的缺陷(肖红军,阳镇)[12],成为时代的新型商业模式。 罗文恩提出行业协会的“共益组织”,此处行业协会的“共益性” 是指在为会员企业提供俱乐部产品的同时生产行业公共品以促进产业行业整体发展[13]。 于慧珠在探讨特殊职业教育指导策略时提出“生、企、家、校、政、社”多方共益性[14],指特殊职业教育要满足多方利益。 综上,共益组织有两方面含义:一是,一个组织兼具多种目标与使命;另一是,共益组织是兼顾多方共同利益的组织体系。鉴于上述研究,本文的共益体系指兼具多种目标的多方共同利益的集成体。 在改革开放继续深入和“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跨国资源对我国人才教育的作用日趋明显,随着互联网等技术的成熟,区域距离已不再是制约合作的决定性因素, 基于国际视角构建共益体系更有利于国际视野的卓越商学人才培养。
图1 基于新SPOC+跨国共益组织的卓越商学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资源弱势高效状况,基于先进技术平台、资源整合视角,从输入要素、培养过程、输出结果三个环节探讨基于“新SPOC+跨国共益体系”的卓越商学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
人才培养的起点是确定关键要素。 学生、师资、教学资源与实践基地是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1)学生。 在生源选拔与质量控制上,通过严格的选拔机制产生少量生源,秉承“宁缺毋滥”的选拔理念,选择依据学生综合素质和意志力而非传统的理论考试,并建立理论与实践双重标准的淘汰机制, 对跟不上节奏的学生予以淘汰。 (2)培养方案。 打造由协同育人承担高校、多个协同高校、和多个协同企业共同修订的多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3)师资与课程体系。这是资源弱势企业的短板。 依托SPOC 平台,向全球顶尖商学购买定制构成, 再由协同高校和协同企业的高水平讲师实现翻转课堂,形成理论体系的深度学习模式。 (4)实践平台。在“一带一路”倡议范围内,寻求欠发达国家的实践基地支持。欠发达国家的人才短板尤其明显,利用“低价” 策略分阶段向欠发达国家输出人才实践计划,实现欠发达国家和卓越人才培养的双赢。将实践环节作为必备环节,改变纸上谈兵的实训现状。
培育过程中,模式建制化,形成小规模卓越班,由专项团队负责,专项运营与经费独立核算体系,并由学校教务处专门人员监管。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形成基于SPOC 和翻转课堂的跨校、跨企业合作体系。
此培养模式的关键输出结果有三点:一是,高质量的卓越商学人才,掌握理论前沿、具有实战经验和跨学科技能。高质量的卓越商学人才在就业领域占领高地。二是定制化特色培养方案。多校、多企业共同修订的整合供给侧、需求侧、培育过程三个环节的培养方案。 定制化的培养方案可以参与市场交易, 为人才培养体系的自发展提供资金动力。 三是基于定制SPOC+翻转课堂的精品课程,这也是这一培养模式的重要衍生品,可用于出售或提升培养计划品牌效应。
人才培养项目主办方、协同高校、协同企业是共益组织的构成单元, 共益组织的核心目标是培育高质量卓越商学复合型人才并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市场行为、利益纽带和育人责任是此共益组织的链接纽带,各方自个利益的实现是培养模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人才反哺机制是指培养项目输出的人才利用自身资源回馈项目,如作为讲师加入其中,或引入更多合作资源等。 人才反哺是卓越商学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动力之一。 卓越人才培养中资源短缺是主要障碍之一,人才反哺机制使得培养模式具有了“源头活水”,越发展,越顺利。
该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案例研究法和文献法。 在案例的选择上,采用理论抽样法,参照Yin(2009)[15]、陈青姣(2015)[16]等的研究,遵循以下原则:(1)典型性。 典型性案例有助于展现事物的内在机理,便于提炼理论。该文以广西财经学院(以下简称“广财”)工商管理学院的“广财-和君”和“新财子”两种人才培养模式为案例,这两种模式分别是“校企协同育人”建制班与“院中院”非建制班的典型代表。(2)多案例间的可复制原则和互补原则。“广财-和君”和“新财子”两种育人模式在育人目标上具有可复制性,在具体模式运行商具有互补性,符合案例选择的原则。 (3)资料的可获取性。 所选案例为笔者所在单位案例,可较为容易地获得研究所需资料。
文中案例资料主要来源于三个途径:(1)微信公众号;(2)对核心执行领导的深度访谈;(3)对学生的问卷调查。 证据来源的多样性保证了案例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3.3.1 “广财-和君”培养模式简介
“广财——和君”为广西财经学院与和君集团合力打造的协同育人项目,由学校、和君商学院领导共同担任领导小组,并进行“双导师型”指导、培育学生,是广财“双体系、双平台、多模块”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实践的大胆创新。 “广财-和君”运行模式如图2 所示。
图2 广财-和君人才培养模式运行路径
里程碑事件如下。
(1)2016年12月22日,首届“广财-和君工商管理班”正式成立。
(2)2017年1月10日,首届广财-和君“菜鸟职前集训营”开营。
(3)2017年6月2—9日, 第一个广财-和君教学周,由和君商学院教师授课。
(4)2017年6月4日,首届广财-和君文化节开幕。
3.3.2 “新财子”培养模式简介
“新财子”是广西财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卓越商学人才的一种培养模式(见图3),萌芽于2010年由广西财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罗胜及其团队发起的“学习兴趣小组”,2015年正式立项为创新创业特色项目。项目定位:培养区域性具有财经特色的创新创业高端复合型商务人才。 里程碑事件如下。
(1)2010年,“兴趣班”成立,萌芽期。
(2)2011年,提出“院中院”培养模式。
(3)2012年,“新财子”名字诞生,新财子模式初成。
(4)2015年,新财子拥有固定学习场所。
(5)2016年,首届冬令营、夏令营集训项目开展,着重训练项目挖掘、商业策划书撰写能力。
(6)2017年,提出“唤醒—赋能—自成长”教育理念。
图3 新财子人才培养模式运行路径
广财-和君、新财子作为国内卓越商学人才培养的先行典范,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两种模式的对比见表1。
综合评价两种人才培养模式, 可发现现有模式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协同育人协作深度不够。 广财-和君项目的推进停留在素质拓展、讲座、座谈层面,较少参与实际项目。 卓越人才培养方案特色不明显,前沿性、复合型差。 广财-和君除和君周外,仅有两位和君商学人员常驻广财,与和君学生接触紧密、频繁,但在成果输出上成效不是很显著。新财子依然存在同样的问题,由于缺乏明确合作方,校企联合资源均是依据领导人力量拼凑。
第二,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 广财-和君采用的是高校向合作企业付费的模式, 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校企联合的初衷,也不符合实际情况,原因是高校不是盈利性单位,资金不充裕,闲置该校师资力量购买外来力量的做法并不得民心。可见,单向付费校企联合模式缺乏持续合作的经济动力,协同育人效果不明显;人才输出效应不明显。 新财子依靠发起人的情怀与资源整合能力支撑,缺乏常规建制,存在核心领导人依赖弊端,可持续性也难以经得起考验。
第三,双导师制作用未明显发挥。由于缺乏有效激励机制,专业导师和企业导师广财-和君、新财子的过程中并没有实际落实,而是流于形式。
第四,前沿系统课程体系缺失。两种模式目前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均是停留在以普通本科教育为主、课余加量的层面,在增加的量中以资源拼凑式为主,缺乏科学验证和系统性。
综上所述,缺乏有效共益机制、合作深度不够是现有两种模式存在问题的根源。
根据广财-和君、 新财子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基于“新SPOC+跨国共益体系”,提出如下优化建议。
(1)构建共益组织体系。 广财-和君目前的合作处于浅层次短期契约合作,未形成共益体系;新财子缺乏固定合作伙伴。二者均应在能力范围内寻求固定的、多元的合作伙伴,并建立共益组织,清晰目标和各自承担的责任,明确利益分析机会,规划人才培养模式和自身造血功能的商业运行模式, 致力于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表1 两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对比
(2)打造基于新SPOC 平台的先进课程体系和授课团队。 与共益组织商定培养方案后, 从世界一流学校、学科定制在线精品课程,并由选拔的双师进行翻转课堂,形成先进课程体系和授课团队,为培养模式的发展提供可输出资源。
(3)建立基于SPOC 的选拔与淘汰机制。 基于SPOC平台的选修资格审查、修读过程监控和修读结果考核,对于过程掉队的学员及时淘汰, 以保证卓越人才班的高质量性和纯粹性。
(4)基于跨国视野建立卓越商学人才实践基地。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实习基地,为卓越商学人才接受实际检验提供平台。
(5)确立人才反哺机制。通过价值观的植入推行人才反哺机制, 使每一个项目内的成员均心系培养模式的未来发展。
该文基于新技术平台和资源整合视角, 探讨了资源稀缺型高校的卓越商学人才培养模式, 以广财-和君、新财子为案例进行剖析,并基于新SPOC+跨国共益体系视角提出了优化建议。 该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新SPOC 平台可实现资源整合,依据SPOC 产生高质量的课程体系和深度学习模式;(2)建立跨国共益组织是卓越商学人才培养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简言之,基于“新SPOC+跨国共益体系”的卓越商学人才培养模式对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具有显著效率。
卓越商学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单靠某一单位难以完成,尤其是对资源弱势高校更是如此。在跨界融合、新技术兴起的时代,高校人才培养要转变思维、切换视角,从单纯的人才培育者,转换为以卓越人才输出为导向的资源整合者,基于SPOC 平台,整合高教、企业资源,用活线上、线下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