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冯珮珺
OUTLINE/The Broadway musicalMatildais a based on a 1988 children’s novel of the same name by Roald Dahl, adapted by Dennis Kelly with music and lyrics by Tim Minchin.The musical’s narrative centers on Matilda, a precocious 5-year-old girl with the gift of telekinesis who loves reading,overcomes obstacles caused by her family and school, and helps her teacher to reclaim her life.
于2019年6月展开中国巡演的音乐剧《玛蒂尔达》(Matilda)是又一部成功登陆百老汇的原味英国作品,改编自著名作家罗尔德·达尔(Roald Dahl)1988年出版的同名儿童文学作品,由鼎鼎大名的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参与创演。此剧自公演后大受欢迎,2012年在本土获得7项奥利弗大奖,而百老汇也用2013年的最佳音乐剧剧本、最佳音乐剧男配角等5项托尼奖表达了对此剧的高度认可。
如果说《小王子》是用朴实温暖的语言,提醒了人们那些如玫瑰般遗失的美好,那么这部《玛蒂尔达》则像一个黑暗的成人童话,充满戏谑嘲弄、魔幻甚至惊悚成分,通过小女孩玛蒂尔达的经历,狠狠讽刺了无知虚伪的大人们。
拒绝微笑着忍受生活中的各种不公,勇敢地说不,这就是玛蒂尔达坚持的人生态度。
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很爱自己的孩子,也不是每个孩子的诞生都饱含着期待与欣喜,玛蒂尔达出生的家庭就是如此。
母亲沃姆伍德太太(Mrs.Wormwood)是个即将临盆还一门心思想去参加舞蹈大赛的人,平时不是忙于各种美妆活动就是和搭档练舞;而父亲沃姆伍德先生(Mr.Wormwood)则成天盘算着坑人的二手车生意,只在乎大儿子,甚至经常弄错女儿的性别,根本没把她放在心上。
如果玛蒂尔达能像哥哥那样,不时附和顺从一下父母,那么即使平庸得很,也会过得相当舒坦。可偏偏玛蒂尔达极其早慧,智商超群,热爱阅读和讲故事,而且非常正直,经常一针见血地指出父母的不当言行,惹得两人暴怒而愈发不喜欢自己。于是,当别的孩子一边上蹿下跳,一边得意地炫耀着自己是父母口中的《奇迹》(Miracle)、是耀眼的存在、是医生眼中上天的珍贵恩赐时,玛蒂尔达却成了父母口中的讨厌鬼。
然而在高智商的外表下,玛蒂尔达也是个普通孩子。她是那么渴望能得到家人的关爱、尊重和认可,所以才会生气地恶作剧——把母亲的染发剂加到父亲生发油里,又把强力胶涂到父亲帽子里。可每当被人问起父母是否为她感到骄傲时,玛蒂尔达依然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他们非常自豪”,这既是为了自尊心,也是为了保全父母的颜面。
这个无法得到家庭温暖的小女孩日益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与书为伴。遗憾的是,浅薄的父母始终把看电视当成获取有用信息重要途径,父亲甚至把生意谈砸的怒火撒向了玛蒂尔达,撕毁了她的书,伤透了孩子的心。可当父亲坑钱不成被人逮住时,玛蒂尔达还是不假思索地站了出来,用智慧和知识化解了危机,帮助家人逃离了危险,也为自己的幸福未来打开了大门。
对孩子们来说,学校本应是他们学习各类知识并健康成长的重要站点,但在玛蒂尔达和小伙伴们看来,他们的小学生活却并非如此,因为这里有一个恶魔般的存在——女校长特拉奇布尔(Miss Trunchibull),一名性格扭曲的前链球运动员,由男演员反串扮演。
作为一名小学校长,特拉奇布尔却极其讨厌小孩,这一点相当讽刺,因为她觉得孩子们都是小混蛋,必须好好收拾,一切听从她的命令才对。对于犯错或不听话的孩子,她会直接动手体罚——逼着偷吃的孩子撑破肚子吃完整个大蛋糕;会把孩子像扔链球般直接丢出去;会用力揪着孩子耳朵,力气大到简直快把耳朵揪下来还不罢手;还会命令所有孩子筋疲力尽地运动,以找出叛逆分子。最可怕的是,特拉奇布尔还动不动就要把人关进阴森可怕的禁闭室。
在这个学校,调皮捣蛋完全不管用。当原本在家中称王称霸的皮孩子们遇到高大威猛的特拉奇布尔时,瞬间成为被压迫的弱势一方,开始经受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摧残,无怪乎刚踏进校园时,高年级的学生们会向新生们发出善意又怯弱的警告,因为这里的校长就是恐怖强权的代名词。
在这种高压枷锁下,孩子们却依然怀着一颗纯真的心。他们会高高荡起秋千,用清澈的童声唱着《当我长大》(When I Grow up),满场飞扬的秋千伴随飘荡的歌声,诉说出他们年少的烦恼和对成长的渴望与憧憬,期待着自己有一天能爬得更高,变得聪明且有担当。
他们也始终在寻找机会反击。当因拼写出错而要被关禁闭的孩子被拖走时,大家一个个争先恐后地站出来,集体反抗顶撞特拉奇布尔校长,并在玛蒂尔达超能力的帮助下吓走了她,而后一起纵情高歌《叛逆的孩子》(Revolting Children),大声庆祝打败了一直以来禁锢大家的恶势力,为重新得回调皮捣蛋的自由而欢呼。
从初入校门时的好奇淘气,到战战兢兢备受压制和体罚,再到最后赶走校长获得胜利,过程中的折磨并没能使孩子们屈服,反而使大家从开始时叽叽喳喳如一盘散沙,逐渐齐心团结一致,共同勇敢机智地对抗不公,最终实现了群体性的自我成长。
玛蒂尔达与哈妮老师(Miss Honey)的相遇是命中注定。玛蒂尔达虽然有父母兄弟,有房子住,吃穿不愁,也上了学,却一直与整个家庭格格不入,成了一个精神世界的孤儿,本应充满欢乐的校园生活也因为变态校长的存在而乌云密布。于是这个小女孩将自己的现实见闻和遭遇一一编入故事中,创造出一对无比渴望拥有孩子的脱身术演员与杂技演员夫妇,母亲拼尽生命让女儿诞生,而父亲也是用尽一生在守护女儿。这显然与现实中对女儿各种刻薄嘲讽打压的沃姆伍德夫妇完全相反,也是玛蒂尔达幻想中疼爱孩子的父母形象。
幸运的是,善良的哈妮老师从一上课就发觉玛蒂尔达天赋过人,于是决心为小女孩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为此她明知会被拒绝痛斥,仍然鼓起勇气敲响了校长室的门,尝试去争取,虽然并没能成功。哈妮竭尽所能地理解和帮助玛蒂尔达,还带她到自己住所,哼着《我的屋子》(My House)敞开心扉,向小女孩谈起自己心酸的过去,也流露出对眼下这个能遮风挡雨的屋棚的满足,因为这里能让她不再害怕恐惧,轻松自在地生活。
剧情在这里出现了巨大转折——玛蒂尔达震惊地发现,原来自己故事中那个暗地里被坏姨妈欺负、无助可怜的小女孩就是哈妮老师,疼爱孩子的夫妇就是哈妮老师的父母,而这霸占哈妮老师房子的坏姨妈,就是校长特拉奇布尔。这些原本只存在于想象中的人物和情节全都神奇地从走入了现实。哈妮既是玛蒂尔达创造出的故事中人,又是生活中帮助温暖玛蒂尔达的真实存在,幻想与真实在这里紧密交织。
玛蒂尔达与哈妮就像是世界上另一部分的自己,她们幸运地找到了彼此。
为了玛蒂尔达和孩子们,哈妮克服了自身的怯弱恐惧,勇敢反驳对抗校长,并最终走出过去的阴影,玛蒂尔达也因为创造出的哈妮一家三口而得到了心灵的慰藉。为了对方,她们都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更强大,最后成了相互依靠的挚爱亲人,各自的生命也变得完整。
整部作品并没有过多着墨于玛蒂尔达超能力的由来以及消失,事实上她的魔法只用了两次就不再起作用,另外,剧中也没有解释为什么她编造出的人和事全都真实出现,这些都不是重点,重要的是剧中所传递出的声音——年龄、身份、权力、地位、体魄这些并不等同于正确合理,为了整体规矩平衡而打压个性鲜明的弱小一方并强加束缚,是非常愚昧无用的。
在现实中,往往人越长大,儿时的纯真无畏就会越发远去,转而被各种盘算和自欺欺人所取代,这当然是种必经的成长,但也可以说是另一层面上的倒退。然而剧中小小的玛蒂尔达却始终奋勇向前,质疑遇到的一切不合理规则,思想独立且坚定,敢于自己去改写似乎已既定的人生故事,最终成功打破想象的壁垒,用善良和智慧收获了真实的幸福。这既是对成人世界的莫大讽刺,也何尝不是一种观照与反思。从这一点上来说,《玛蒂尔达》远已超出了一般儿童作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