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第一县

2019-08-20 17:54袁子健
中国名牌 2019年8期
关键词:江阴市江阴区域

袁子健

当记者从无锡市驱车赶到江阴时,规划有序且干净整洁的车道、路旁林立的高楼大厦,让我这位初到者很难在第一时间相信,这座现代化的繁华都市只是江苏省的一个县级市。

虽然只是县级市,但是江阴的综合实力不容小觑。据了解,201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06.18亿元,同比增长7.4%,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54亿元,实现了全国县域经济和综合发展“十六连冠”、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市“十一连冠”,蝉联中国工业百强县(市)第一,名列“2018年度中国十佳幸福县市”第一、“2018年度中国十佳营商环境示范县市”第一。2008年,江阴被中央确定为改革开放30年全国18个典型地区之一,被誉为“科学发展的先行者”;2018年,江阴被党中央确定为改革开放40年“百城百县百企”重大典型。

在从码头通往市区的道路上,许多满载货物的大货车接连驶过。“这些都是给市里企业送货的,从事制造业的企业太多了,这条路基本被货车承包了。”江阴宣传部干事周维纬说。作为“中国制造业第一县”,江阴制造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备受美誉,这些大货车似乎成为了江阴制造业繁华的一个侧面写照。

制造业一直是江阴的重头戏

2018年,江阴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6059亿元,同比增长15.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4%。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增长26.3%,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17.4%。全市新兴产业完成规上产值增长16.8%,新兴产业占比达到43.9%。新材料、新能源两个千亿级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医药两个五百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加速壮大。入库税金1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达到287家。远景能源、双良节能在全省3家“中国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中占据其二。

全年开工重点重大项目48个,当年累计完成投资112.7亿元。新兴产业投资占全市工业投资的58.5%,比上年增长2.8%。车船及机械装备、电子信息、轻工行业成为工业投资的重点,占工业投入的52.4%。技改项目投资占工业投资的75.4%,增长10.7%。

制造业的繁荣使得这个只有987平方公里的县级市涌现出许多上市公司。江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余江说,截止2018年,江阴新增1家上市公司,“江阴板块”扩容至48家,其中有境内上市企业32家(主板19家、中小板7家、创业板6家)、境外上市企业16家,拥有新三板挂牌企业54家,累计首发募资237.7亿元,合计融资达863.8亿元,上市公司数量继续保持全国县级市领先地位。

江阴市的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2016年以来,江阴市全力推动产业强市主导战略,密集出台一系列产业政策,并不断优化升级,提升政策的创新度、精准度、集成度,让实体经济发展的环境更优、氛围更浓、动力更强、活力更足。2018年,政府出台“高质量发展30条”“企业降本减负45条”“创新驱动16条”“重塑‘江阴板块新优势29条”“暨阳英才计划升级版21条等政策,全力推动企业以智能化为引领,做强数字经济、做大总部经济、做优枢纽经济,进一步打响“中国先进制造业第一县”品牌。三年多来,江阴市已兑现产业强市发展资金近65亿元,撬动工业技改投入累计超千亿元,为企业降本减负逾155亿元。

作为江阴市从零发展至今这段历史的亲歷人,华宏村党委书记、华宏集团董事长胡士勇说:“从贵州来到江阴,我算是一个插班生。我很庆幸能够参与到江阴这几十年的发展当中。我一直认为,改革开放给了江阴辉煌的机会。”

的确如此,江阴市的发展可以说是改革开放政策的一个缩影,它所走的每一步都紧紧跟随着国家政策。从1978年至今,江阴改革开放的铿锵步伐已经走过了整整40年。

1978年12月,这是江阴“重获新生”的开始。当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伟大战略决策,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纪元。

江阴县委、县政府立刻根据中央的决策部署,发动干部群众,理清工作思路,恢复党政机构,平反冤假错案,转变工作重心,推进改革开放。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以广泛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社队)工业和加快对外开放为重要动力,江阴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为实现从农业县到工业市的重大跨越打下了基础。

在工业上取得的成就令当时的江阴县委、县政府和企业纷纷尝到了甜头、充满了干劲,如何进一步扩大江阴的工业成为当时全县最主要的话题。1986年6月30日,江阴县正式向无锡市提交《关于江阴撤县设市的报告》。不到一年,国务院作出《关于江苏省撤销江阴县设立江阴市的批复》,同意撤销江阴县,设立江阴市(县级)。同年8月1日,以江阴市成立大会召开为标志,江阴完成了从农业县到工业市的重大跨越。

撤县建市后,江阴城市规格提高、享受政策更宽、体制机制更顺,形成了更加有利于上下挂钩、横向联合、发展外贸、扩大开放的良好态势,为深化企业经营体制改革、扩大外贸外资,进而全面构建工业立市新格局提供了强大动力。

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也给江阴市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为顺应新的时代要求,江阴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大胆探索,深入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实践企业资本经营战略,大力扩展外向型经济新空间,实现了由工业大市到经济强市的又一次跨越。

如果说改革开放和南方谈话给江阴带来了国内发展的条件,那么中国加入WTO则是给江阴的国际化创造了机遇。2001年11月,我国正式加入WTO,开启了全面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江阴积极顺应国内外发展的大背景、大环境、大趋势,不断强化开发开放,全面推动科学发展,2003年首次位居全国百强县之首,2008年被中央调研组誉为“科学发展的先行者”。

再看今朝,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江阴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紧围绕“两聚一高”,加快实施产业强市、创新驱动、改革开放、城乡统筹、绿色发展、民生优先“六大发展战略”,开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着力打造江阴品牌、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江阴的新征程。这个久负盛名的“中国制造业第一县”,如今又以品牌经济的新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

打造江阴“五大品牌”

方塘智库区域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于一洋对区域品牌有着这样的定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品牌越来越深入到民众的生活当中,人类社会己经是一个被品牌高度渗透的社会。品牌在产品、企业、产业、区域的竞争当中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愈加凸显。毫无疑问,区域品牌的成功塑造对区域的进步和繁荣非常关键。无论是从产业和产品角度,还是从精神和形象角度来看,区域品牌都已经成为助推区域经济与区域发展的重要动力。

从产业的角度去理解,区域品牌是产业集群的集体品牌,是公共的、共享的。成功的区域品牌可以带动整个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形成一个完善的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吸引更多的企业团聚在这个区域品牌之下。从这点来看,江阴市的制造业集群已经满足了区域品牌建设的条件。

不可否认的是,区域产业集群内部的企业在集体面对外部竞争的同时,也要面对来自内部的竞争,即区域内企业之间竞争。于一洋在他的文章《区域品牌是如何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中表示,正是由于区域品牌的存在,可以有效地推动这种竞争的有序和良性发展,因为成功的区域品牌需要大家共同去经营和维护,区域内所有企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区域品牌保障了区域内企业之间的互相促进,使得知识、技术、信息能够有效传播、积累,这为区域创新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土壤。

这也在《中国名牌》采访江阴的许多制造业企业时得到了印证。江苏阳光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陈丽芬表示,江阴的企业即使曾离开过江阴,绝大多数还会选择继续回到江阴,这和江阴的营商环境密不可分。她说:“打个不恰当的比喻,江阴其实就像一个班级,所有的企业都像学生,市委、市政府则类似于老师。在这个班级里,老师在鼓励学生们互相竞争、相互学习,学生们也鼓足了劲想要表现。每年,江阴市委、市政府都会对企业的纳税额做个排名,按名次给予奖励和荣誉,这就使得整个江阴向上的氛围十分浓郁。”余江说,江阴的营商氛围是单纯的,这种单纯就体现在每个企业都以纳税高为荣。这种区域内的互竞关系促进了江阴品牌经济的建设。

与此同时,区域品牌不仅仅是区域产品与产业的集体品牌,更是区域的形象和声誉品牌。于一个区域而言,优秀的产品和产业只是其竞争力的一部分,而形象和声誉则决定了外部对该区域的整体印象,是区域综合竞争力的体现。

无锡品牌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品牌中国战略规划院专家委员曹洪东表示,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包括名称、用语、符号、形象、标识、设计及其他组合,用于区分产品和服务,能够在消费者心智中形成独特印象或联想,从而产生经济利益和溢价。品牌是企业乃至国家竞争综合实力的体现,代表着供需结构的升级方向,是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杠杆。

企业只有实施品牌强企战略,才会更有竞争力、影响力、知名度、美誉度,才会持续稳健发展,立于不败之地;城市只有坚定不移地实施品牌强市战略,才会更有活力和魅力。为了提升江阴市的品牌,陈金虎在去年便发表了关于打造江阴“五大品牌”的讲话。

“五大品牌”即集成改革品牌、制造业第一线品牌、江阴板块品牌、人文宜居品牌、民富村强品牌。这“五大品牌”不是严格意义上专指产品(商品)和服务的品牌,也不是衍生意义上的企业品牌、行业品牌、产业品牌、区域品牌、国家地理标志品牌、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老)字号品牌、商标品牌等。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是为提升区域竞争力而对区域整体形象的提升。曹洪东指出:“这‘五大品牌是区域发展的内容或目标任务。”

陈金虎在他的讲话中表示,“五大品牌”的打造其实是江阴决胜全面小康的路径。集成改革品牌构筑决胜全面小康的强劲引擎,制造业第一线品牌奠定决胜全面小康的坚实根基,江阴板块品牌集聚决胜全面小康的强大支撑,人文宜居品牌厚植决胜全面小康绿色底蕴,民富村强品牌的打造彰显决胜全面小康的价值追求。

从品牌到品牌经济

江南地区的气候不同于北方,空气中总是带着一丝湿润的水汽。《中国名牌》来到江阴的那几天,正逢雨季,细雨和风让人感觉不到这是已入伏的盛夏。在这样怡人的环境里,江阴人没有停下脚步享受安逸。这座带有传奇色彩的城市如今依旧像数十年前咬紧牙关脱贫攻坚一般,把“制造”变为“智造”。

“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变,这其中的影响因素有很多,除了技术、人才,我认为比较重要的还是品牌打造。”余江在接受《中国名牌》采访时表示,“品牌经济通俗来讲就是品牌创造经济效益。”

话不长,也没有学术的概念,但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品牌经济的内涵所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都有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无论是以技术为核心、以劳动力为核心,还是以品牌为核心,最终目的都是去带动经济整体运营。而当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发展以品牌为核心的品牌经济,就成为企业乃至地区发展的新竞争点。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关村知识产权战略研究院院长马一德曾表示:“我国推动品牌经济发展的核心是提质增效,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附加值。”这与江阴市提出的“高质量发展,打造江阴五大品牌”不谋而合。

在谈到“江阴市的品牌经济发展是否必然时”这一话题时,曹洪东对《中国名牌》表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各行业供求关系不断升级,商家企业在产品质量和服务体验这块已经没有更多的提升空间,相对而言,营销推广也就缺少了活力。这种情况就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调整思路,重新制定品牌策略,扩大品牌对消费者的影响力。

在早些年,品牌并没有像如今这般受到重视。从形而上的层面来说,当时大部分企业家对于经营都还停留在“产品思维”。正如曹洪东所说,事物的发展总有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产品思维”影响下,产品和服务需要新的空间去拓展。这时,“品牌思维”便显得尤为重要。1999年,江阴市便意识到品牌经济的发达与否将是未来决定企业能否有较强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于是,江阴市开始规划当地的品牌发展道路。首要解决的便是如何对现有品牌进行保护这一问题。从1999年江阴市政府制定对驰名及著名商标的特殊保护措施至今,江阴在品牌建设的道路上探索了整整20年,基本形成由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江苏名牌以及一批中华老字号组成的“品牌群”,品牌发展的基础已经夯实。越来越多的江阴企业通过品牌创新来推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倡导江阴品牌正能量和讲好江阴品牌故事,推动更多江阴品牌享誉中国、走向世界。

回顾江阴市20年的品牌经济发展之路,不难看出,从维护既有品牌、到建立“品牌群”、再到打响江阴城市品牌,江阴市的品牌强市目标基本上是沿着品牌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单个企业的品牌化运营、总体市场层面的品牌化运营、区域品牌经济系统来实现的。

在谈及江阴市的品牌经济究竟经历了哪些阶段时,曹洪东说:“我国各地区品牌发展的状况从宏观上来看,大同小异。江阴市的品牌发展也基本经历了类似的阶段。”他表示,区域品牌经济建设首先会经历字号品牌阶段。其特征是小规模、个体性、家族传承、师徒相传,注重口碑讲信用,惠泽乡里。但字号品牌阶段受到制度变迁、科技进步、工艺创新、传承断裂等方面的制约。这个阶段其实是品牌价值的积累过程。当迈入广告品牌阶段,先前积累的品牌的价值开始发挥作用。曹洪东强调,其特指以广告作为品牌传播特征的阶段。广告是品牌的传播工具,它本身代表不了品牌。广告品牌是指随着电视、报业发展或其他媒体发展而兴起的以广告作为品牌传播主要手段的情形。

企业或区域的自主品牌意识觉醒后,便开始进入商标品牌阶段。这是为了保护企业利益、企业产品不受不法侵害,通过权威的法律形式或由政府做背书的形式对企业及其产品进行保护。商标本身只是品牌名称或符号,也不是品牌的全部,甚至只是品牌系统要素的很小部分,但长期以来社会或企业把商标作为企业品牌,这是认识上的错误。知名商标、著名商标、驰名商标通过政府背书或法律确认对品牌进行保护,有其历史合理性。但由于免检产品、名牌产品等其他政府背书行为,不符合市场规则和国际惯例,连同知名商标、著名商标认定等也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

最后则是认证品牌阶段。这个阶段是在市场充分发展、国际规则逐步互认的背景下产生的。这时品牌不再拘泥于某一种具体名称、广告、牌匾,而是全要素的系统化、品牌化。随着国标GB/T27922(星级品牌认证)、GB/T27925(售后服务认证)的实施,认证品牌形成品牌生态系统,其持久性、权威性、规范性、标准性也更加突出。

江阴市之所以能够成为品牌经济的范本,单靠沿着这几个品牌经济的发展阶段走下来仍是远远不够的。“注重科技进步创新;重视知识产权;善于商业模式创新,并注重资本运作;企业家的大胆探索精神和敢想敢为的情怀——这是江阴能够从全国县市当中凸显出来的内涵所在。而且其品牌的独特性就体现在制造业上。”曹洪东表示。

余江在回答“为什么要强调制造业品牌打造”这一问题时表示,制造业是江阴的一大特点,也理应成为江阴的品牌。“制造业如果一直抱有着‘产品思维去发展,那么做到头也只是‘比较大的工厂,只是量的累积。要质变,就必须形成品牌,再转而为制造业赋能。”曹洪东说,“江阴是江苏省经济发达城市之一,人文历史悠久,工商基因厚重,区位优势明显,具有良好的品牌建设底蕴和基础。”在品牌打造的过程当中,政府是品牌建设的主导,企业是品牌建设的主体,市场是品牌建设的主流。

企业品牌创建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促进品牌强企、推动品牌强市,已成为城市之间、企业之间竞争的重点。由于品牌赋能和品牌溢价的效应,品牌的无形资产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品牌红利已经优先于人口红利而成为经济发展动力。品牌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不是一劳永逸,也不是单打一,而是品质、品味、品格的统一,是质量、技术、标准、创新、设计、知识产权、工匠精神、信用信誉、社会责任、售后服务、形象传播的综合体现。

时至今日,江阴市一直处于江苏省内乃至国内品牌建设领域的前列。江阴市委宣传部、江阴市统计局联合发布的《2018江阴概览》统计数据显示,江阴全市注册商标总数超过34373个,中国驰名商标总数56个,省著名商标总数156个。行政认定商标数和“三名”商标数居全国县市之首,拥有中国世界名牌1个,中国名牌产品13个,江苏名牌129个。

目前,江阴有80多家企业的110余个产品成为行业单打冠军。阳光集团荣获第三届中国质量奖,实现江苏省零的突破;兴澄特钢荣获第三届中国质量奖提名。法尔胜集团获省长质量奖;获评省长奖企业累计达4家。品牌培育成为江阴企业经济增长的助力。截至目前,132家江阴企业成为463项国家和行业标准的第一起草人,主持起草14项国际标准;16家单位承担国际国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会、工作组)秘书处工作;2项国际标准的秘书处设在江阴。

江阴大事记

1979年

2月,江阴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把全县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方针,由此加快了全县工作中心的战略转移,拉开了江阴农村改革的序幕。

1983年

10月,江陰县委、县政府进行撤社建乡,实行政社分设,改变了历时25年之久的人民公社体制,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扫清了障碍。

1984年

江苏省首个乡镇合资企业——江南模具塑化有限公司在周庄镇诞生,掀开了江阴开放型经济发展新篇章。同年,周庄、西郊、青阳、要塞、华士等五个乡(镇)成为全县第一批工业产值“亿元乡(镇)”。

1987年

4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江阴县,设立江阴市(县级市)。8月1日,江阴市成立大会举行。

1988年

祝塘成为江苏首个外贸亿元镇,还曾获全省乡镇出口创汇“八连冠”,被誉为“江南外贸第一镇”。

1989年

4月,江阴市对外经济技术贸易洽谈会在深圳华侨大厦举行。这是江阴市主办的首次对外经贸洽谈会。

1990年

8月,江阴市溴化锂制冷机厂研制成功全国第一台溴冷机全性能测试台。

1990年

9月,江阴永联集团公司(江阴农药厂)生产的“江农牌”多菌灵原粉经国家质量奖审定委员会批准,获国优金质奖证书及奖章.这是江阴市工业产品获得的第一枚质量金质奖。

1991年

4月,中外合资华安法兰有限公司、华鸿管件有限公司在华西村成立.江阴市内村级中外合资企业实现“零突破”。

1991年

7月,江阴市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同意“长江水浪、兴国古塔、海鹰组成的圆形图案”为江阴市市标,同意《江阴之歌》为江阴市市歌。10月5日,江阴市市标、市歌正式颁布。

1991年

在争创全国卫生城市竞赛活动中,“人心齐、民性刚、敢攀登、创一流”作为“江阴精神”正式公告全市,此后成为江阴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攀登现代化新高峰的强大动力。

1992年

江阴市委、市政府着手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革,在市属红星染织厂、起重机械厂等7家企业首批试行企业内部职工持股股份制试点,深化企业改革。

1993年

3月,经省体改委批准,江苏三房巷实业集团总公司成立,成为江阴全市第一个省级乡镇企业集团。

1994年

1月,江阴天江制药有限公司研制生产的单味中药修饮片精制颗粒,通过江苏省审核。

1994年

10月,首届中国江阴出口商品交易暨投资洽谈会在江阴举行,展出商品1100余种,推介合资合作项目400余项,签订外商投资项目83项。

1996年

1月,江阴市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注册“华宇牌”商品房商标,成为国内商品房注册之首例。

1997年

2月,江阴市第一只股票——“兴澄股份”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1999年

江阴被列入首批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华西村”股票在深圳交易所上市,被称为“中国农村第一股”。

2000年

江阴全市共拥有9个上市公司,形成占全国A股市场的近百分之一的“江阴板块”。

2001年

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准江阴建设“沿江国家新材料产业带”。

2002年

6月,人民网地方联报网首页推出《今日江阴》专栏,江阴市成为全国第一个在人民网开设专栏的县级市。

2003年

10月,江阴市国有企业改革基本结束,共完成改制企业1266个,占应改制企业的99%。

2004年

1月,由农民日报社发起,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共同评选的第一届“中国十佳小康村”结果揭晓,华西村名列榜首。

2005年

“华西村”“申达”通过中国驰名商标初审并进行境外商标注册,实现江阴企业境外注册商标“零突破”。

2006年

7月,阳光集团有限公司“陽光”“庞贝”“佳思丽”“汉德森”4个品牌的出口西服获国家出口免验证书,公司成为江阴第一个国家出口免验企业。

2007年

8月,江阴市委、市政府颁布《建设“幸福江阴”行动纲要(2007—2010)》,建设“幸福江阴”成为全市人民的行动纲领。

2008年

10月,江阴被中央确定为全国改革开放30年18个典型地区之一,被誉为“科学发展的先行者”。同年,江阴被科技部批准为首批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

2009年

12月,在第四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上,江阴市被评为“建国60周年中国全面小康杰出贡献城市”,成为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县级市。同年,“江阴河豚”成功申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为全国唯一以河豚为主题的地理商标。

2010年

江阴市域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大关。同年,江阴被确定为首批江苏省创新型试点城市,这标志着江阴市跨入全省创新型城市建设第一方阵。

2011年

6月,江阴市申报的“致和堂膏滋药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这是江阴市首个入选国家级的“非遗”项目。

2013年

12月,最高法院下发《关于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试点方案》,江阴市法院被确定为全国9个试点法院之一,成为江苏省唯一一个入选法院。

2014年

2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首批企业集体挂牌仪式上,江阴钟舟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挂牌,成为江阴市第一个“新三板”挂牌公司。

2015年

7月,在第二届中国县域电子商务峰会上,江阴市被评为2014年度全国电子商务百佳县。

2016年

法尔胜泓昇集团和双良节能捧回有着中国工业领域“奥斯卡”之称的“中国工业大奖”。

2017年

7月,江苏省委办公厅和省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江阴市县级集成改革试点总体方案》,江阴成为全省首个县级集成改革试点县市。

2017年

11月,江阴成功跻身全国文明城市行列,实现了全市人民十八年孜孜以求的美好夙愿,江阴城市建设发展跃上新平台。

2018年

阳光集团获评质量领域最高荣誉中国质量奖,实现了江苏在该奖项上的“零突破”。

猜你喜欢
江阴市江阴区域
江阴市24家营运车辆企业被联合警示约谈
魅力江阴
江阴市“三个创新”打造危化品安全监管新引擎
江阴市船舶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江阴特产——马蹄酥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