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山大学南方学院为例浅谈独立学院转专业的现状

2019-08-20 00:00黄丽华叶世平蓝婵婷
祖国 2019年14期
关键词:独立学院

黄丽华 叶世平 蓝婵婷

关键词:自由转专业   大类培养   独立学院

近年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教学管理所提供的是一种服务” 这一理念已逐步为高校教学管理者所认同[1]。不少国内高校开始探索“零门槛”转专业制度,为学生提供不设文理科障碍、不设成绩绩点高低、不设考核、不设转入转出人数限制、不设转专业次数等宽松条件的转专业政策。在进入学校后,学生按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1次甚至多次专业选择,转专业申请经审批同意后,学生最快第2学期便能进入新专业就读,如学生科学地指定学分修读计划,正常情况下四年可随同年级学生正常毕业。零门槛转专业提供给每个学生再一次选择的机会,一方面弥补了其高考志愿填报对专业了解不全面深入、对自身兴趣爱好认识不到位、高考招生时专业调剂造成的遗憾,另一方面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与此同时,高校逐步开展大类招生培养机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大类招生是自由转专业的提前引导分流,自由转专业学生是在专业全集里做二次选择,大类分专业学生是在特定的专业子集里做二次选择。对于无法完全做到“零门槛”转专业的高校,大类招生既能兼顾高考录取的公平性又尽可能地让更多的学生进入理想的专业就读。这个模式大大降低了学生在变换转业前后所学课程的衔接难度、时间成本甚至金钱成本,也大大节约了高校的人才培养成本。

独立学院因灵活的机制优势已经抢先一步在几年前开始实行“零门槛”的自由转专业制度,把二次选择权交给学生。高校尊重且给予学生自由的专业选择权,但是这需要学校多部门联动、多管齐下才能确保自由转专业的真实落地。本文以中山大学南方学院为例,浅谈独立学院自由转专业配套制度及相关做法。

一、中山大学南方学院自由转专业实施现状浅谈

(一)推动学科专业建设改革

任何大学的每一个专业都不可能是同步无差异地发展的,有热门专业、优势专业,也有冷门专业、偏门专业。每个专业在既有的资源配置下有专业的最大学生容量,学生容量与培养质量呈负相关关系。众所周知, 高校的教学资源是直接影响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高校在制定每年的招生专业及人数计划时,除了考虑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外,另一考虑的重要因素便是各学院现有的师资力量,力求保持各专业师生比的平衡[2]。要确保专业的培养质量,又要开放自由转专业,那么,高校必须重视学科专业建设、改革工作。一方面,专业加强特色、提高综合实力会使学生增强专业的认同感以及建立起就业信心;另一方面转专业转出人数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专业的发展情况,转出率高则需要反思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及如何推动学科专业向前发展。中山大学南方学院每年的招生人数设置会以上一届新生转专业人数作为重要的参考数据,如果某些专业转出人数较多则会考虑缩减招生人数甚至暂停当年的招生计划,如果转入人数较多则会适当上调招生计划。以结果为导向,用学生二次专业选择的数据作为专业后续发展的重要评估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专业的主动改革与进步。

在当前社会,创新引领下的知识经济的发展,人才与智力的流动导向由市场牵引,因此高校要积极推动学科专业建设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环境,使专业建设和管理适应社会需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复合型的,高校对学生的培养也应该是多元化的、复合型的,教育的结果是让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二)建立完善的配套管理制度

1.导师制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从2015年9月份开始实施完全学分制,本科生导师制管理是配套制度中的一部分。本科生导师由专业教师兼任,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和知识结构优势,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对学生选课、选择专业及专业方向以及学习方法、科学研究、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进行指导,当好学生的参谋。

本科生导师对于有转专业意向的学生或转专业后處于原专业新专业过渡期的学生显得尤为重要。转专业前导师可帮助学生加强自我认知,明确职业生涯发展方向,避免转专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做相对理性的专业选择;转专业后可帮助学生在学习上、职业规划上做针对性的指导。

2.学分互认制度

针对转专业前后两个不同的专业,除公共课外,其他转专业前修读课程获得的学分须严格按照学生所在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学分结构的要求进行互认,互认后课程的开课单位、课程名称、修读学年学期、学分值及成绩保持不变,学分性质按转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相应的学分性质认定。这最大程度地保障学生转专业前所学课程在新专业有能获得承认。

3.选课制度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第1学期由学校统一安排课程,除体育课外不安排课程供学生选课。第2学期及以后各学期课程在前一学期安排,学校按渐进方式向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课程,公开候选课程的课程内容、授课教师、授课计划以及课时学分,在规定时间内公布给学生,由学生自行选择。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在课程提供选择的范围内自主选择。学生修读课程应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选课指南为依据进行选择。学生在校期间,每学期修读的各类课程学分上限由院系自主决定;上一学期无不及格课程且无欠缴学费,在导师指导下经院系负责人批准后,可申请加修学分,但加修后当学期修读的课程学分不得超过30学分。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不要求转专业学生降级学习,这就导致转专业学生要补修与同年级同专业同学落下的学分。因此学生的选课过程中导师指导能为学生在原专业及新专业的顺利过渡提供专业及时的帮助,加修学分则对学有余力的转专业学生争取尽快赶上同年入学学生的学业进度提供了可能。

4.考试制度

转专业学生如因选修了不同年级的专业课导致考试安排冲突,学生可向学校教务与科研部提交缓考申请,在下一学期开学后参加考试。缓考制度为加修制度作了强有力的职称,大大助力了转专业学生加快学习进程。

(三)其他制度

在广东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学生在选择就读专业时更多考虑的是就业前景,转专业的热门趋向性太强,造成高校专业发展不平衡,热门、冷门专业人才供求结构不平衡,从而导致就业结构不平衡。在此大环境下,中山大学南方学院鼓励学生参加辅修,学生完成辅修教学计划规定的所有课程(或其他教学环节)、毕业论文,修满规定的学分,通过考试(或考核),主修专业顺利获得学位和毕业证书的前提下可获得辅修专业的学位或辅修证明。对自学能力强且学有余力的学生在主专业的修读之余还能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这是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复合型叠加。辅修制度一方面满足了学生对喜欢专业的求知欲,另一方面对学生将来的升学或就业大有帮助。

二、结语

综上,高校转专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是独立学院在办学条件、招生压力、高等教育机制等方面都与公办高校有巨大差异的情况下,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设计好自由转专业制度,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循序渐进地推行完善。

参考文献:

[1]方惠圻,郭宇.高校转专业政策制定的理性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2).

[2]雷树祥.高校学生转专业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高教与经济,2007,(01).

(作者简介:黄丽华、叶世平、蓝婵婷:本科,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行政。研究方向:高教研究。)

猜你喜欢
独立学院
独立学院“大学计算机”实验课程教学改革
独立学院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研究
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的学科特色及其发展研究
以微课教学促进独立学院国际经济学应用性教学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