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中部地区 新城新区 城镇化
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指导思想
(一)马克思主义的城镇化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特别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揭示了人类社会从乡村从城市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揭示了城市化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城市化代替乡村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他实质上是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城镇化,城镇化始终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满足人类的生产生活的需要,他实质上生产方式的城镇化。
农村向城市的发展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早期的人类社会是弱小的,工业向城市的聚集是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城镇化是生活空间的分布转换与调整,是人类居住空间的变换。随着生产工具的改善,生产力的提高以及劳动产品的剩余,越来越多的人从劳动生产中解放出来,工业是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的,工业与农业。城镇化的建设越来越要求的紧密,工业成为城市化建设的基础,离开了工业以及从事工业的人口失去了城市生存的土壤,新城镇化为城市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城乡融合必须发挥城市强大的作用,只有城市与农村的经济紧密的结合,才能建立起来新型的城镇化关系,促进城乡的融合,才能维护农民阶级的切身利益,推动城镇化的发展。
(二)中国共产党的城镇化思想
新中国成立以来,生产力不断的解放出来,工业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建设成为主要任务,1949年到1978年的改革开放,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中,十分重视对城镇化的建设问题,对于今天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党在城镇化的建设道路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有了新的认识,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把城镇化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来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建设的宏伟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积极促进城乡的发展,按照生产的发展,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意愿,扎实稳定的推进城镇化的建设,坚持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同时协调农村经济的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着力解决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让更多的农民受益,坚持农村经济制度,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供保障。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意愿,因地制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的发展战略,加强农业生产力的建设,协调农业与经济结构,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实现经济稳步持续的增长。
二、中部地区城镇化的发展模式
(一)新型城镇化是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
新型的城镇化是增长和发展的,实际上是一系统改革战略,快速发展城市化的发展模式,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城市化不仅是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的面积增长,更重要的是扩大产业结构,有乡村到城镇的改变。新型的城镇化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改变以往的生产生活方式,如何通过改革实现各方利益的提升,这也是解决城镇化的关键所在。要实现城镇化,必须通过体质改革的政策创新,这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所在,破除体制的保障,为实现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新型的城镇化要与改革相结合,新型的城镇化要完善和落实城镇化的政策保障机制,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
新型的城镇化是一种提高农村的经济水平与政策的诠释,是从中抽象出新型城镇化的一般规律,城镇化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因素。新型的城镇化是为了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实现农村人口的城镇化,能有更多的人能投入到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中来,来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实现农村人口的城镇化,同时,社会组织的各界人士投入到城乡的建设中去,城镇化是社会分工及劳动分工的结果,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取得成绩的关键所在,城镇化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素质,城镇把人口、资金、技术等各种因素结合起来,是一种新思想、新观念、并赋予人类的开阔进去精神,城镇化城市文明的扩散与传播,带动农民生产观念的转变。
(二)因地制宜的推进城市化的进程
以产业为支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为载体,发挥城镇化的作用,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不足,许多小城镇建立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按照城镇的发展进程,我国处于工业现代化中,处于城市化和城镇化的加速时期,城镇化在一定程度上为工业化提供经济效益,城镇化是一个国家在工业化、与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变迁的反应当经济化开速增长的时候城镇化才能增长,城市带动经济的发展,城镇化是以产业为结构,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城镇化离不开乡村的发展,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是企业的一种发展,带动当地的经济互动,促进新型的城镇化的而建设。产业与城镇化有着必然的联系,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只有工业不断的发展,城镇化才能的发展,才能带动人口的集中,城镇化的发展对工业化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城镇化的认识基础上,基础设施是重点,在一定的基础上城镇化取得一定的成绩,新型的城镇化是一种在建设中取得的成绩,对于我国的较大多数城镇化而言,新型的城鎮化取得了一定的功效。
三、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一)新型城镇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力支撑
新型的城镇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随着我国城镇化的进程不断的加快新城区的建设也在不断的加速发展,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确立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的主体是人民在群众,基础设施的建设应尊重群众的意愿和主体地位,进一步强调群众参与的而基础设施的而建设,激发农民参与的热情,改善和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发挥群众的聪明才智,为基础设施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基础设施设有更高和更新的层面。新型的城镇化应坚持工业化和农业的现代化,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使城乡一体化得意实现,推动全域的城市化发展,让基础设施与与城乡的发展一体化,最终达到全面的建成新型的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的发展。从而推动地区的工业对外的专业服务、机制一体化得以实现,总结出各种经验,推动整个农村的发展机制,提高提取的经济实力,完善各种公共服务的设施配置让城市和农村形成综合性的体质。
(二)提升新型城镇化有利于改善民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城镇化相对于工业化比较落后,新型的城镇化有助于城镇化质量的提高改善民生。无论是城镇化还是工业化的发展,从国际水平比较,我国的城镇化是比较落后的,城镇化的落后导致人口的不集中,影响城市功能的发挥,会影响剩余的劳动力,会阻碍城市化的进程,会抑制消费与投资的增长,导致内需的不足,会阻碍第三产业的发展,会加剧环境的污染,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为避免城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积极稳妥的促进新型的城镇化,改变城镇化的落后状态。新型的城镇化是人口与土地资源。新型的城镇化是人口与土地城镇化的过程,由于受经济资源的影响。城市化的速度发展,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和内在的因素推动。我国的城镇化在国家层面存在的一些不合理性,是我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的,中西部的城镇化明显的偏低,拉开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中西部人口密度明显的偏低,加剧了大中小城市发展的不平衡性,新型的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发展产业,靠发展产业创造出更多的工作岗位,着力的扩大就业,因地制宜的发展劳动密集的产业,让更多的人口就业,创造大量更多的岗位,着力的扩大就业,增加当地居民的就业机会,调整与改善因资源不均衡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形成合理的分配格局。
四、结语
新型的城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中发展过程中提出来的新战略新方法,根据我国的情况,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发展道路,促进城镇化及新农村的协调发展,优化城市结构,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城鎮化的发展是中国由农业为主与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推进我国的城市化发展,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加强对各种社会思潮的指引,加快城镇化产业化的建设和因地制宜的推进城镇化,加快城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康就升.中国城市化道路研究概述[J].学术界动态,1990,(06).
[2]张文明.新型城镇化:城乡关系发展中的“人本”回归[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5).
[3]王素斋.新型城镇化科学发展的内涵、目标与路径[J].理论月刊,2013,(04).
[4]李振中.新型城镇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08).
[5]张郁达.中国城镇化发展路径选择[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06).
(作者简介:丁点,硕士研究生在读,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