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浩浩
每当回看历史的点滴,就如同翻阅一本厚重的书,越深入越发人深思;每当掀开战争的记忆,就如同掀起即将愈合的伤疤,痛并深刻。而今,当我们走进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时,那种悲愤的情绪油然而生,那是对历史的敬畏,对和平的思考。除此之外,便是对这座被称为“家乡”城市的前世今生有了重新的认识。
历史的声响,总是那样荡气回肠。在这里,你能解开疑惑很久的难题,你能了解不曾知晓的故事,你能体会和平的珍贵以及这份珍贵背后的热血奉献。
在青岛山,与“历史”相遇
青岛山,海拔128米,占地面积330亩,因山下“青岛村”而得名,山中风景优美,绿树成荫,建有“知春…‘翠波”“揽趣”“梅友”等风景观赏区,登山俯瞰中山公园、栈桥、海水浴场和八大关景观,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尽收眼底,是青岛极佳的全景观海平台。而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便坐落于此。
实际上,青岛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远东惟一战场遗址,一战结束百年,战火的硝烟虽已远逝,但岁月轮廓依稀可见。在这里,沟壑纵横的山体和墙壁,留存着大量战争所带来的伤痕,其中,1899年建成的青岛山炮台遗址坐落于青岛山顶南侧,是亚洲保存最完整的一战时期地下军事要塞遗址,约2000余平方米,40余个厅室,其规模之宏大、结构之复杂、功能之齐全,为军事建筑经典之一,因此,人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将一战遗址博物馆设立于此。
据了解,博物馆整体造型宛如和平鸽,建筑面积近1万平方米。博物馆拥有自青岛建置至主权回归期间的各类武器、军服、报刊、书籍、纪念章、明信片等1800多件藏品,展览以“还我青岛”为主题,分为“德占青岛…‘日德战争”“苦难归程”3个部分。运用大量珍贵文物、档案资料以及场景复原、多媒体等现代化布展方式,再现了自青岛建置至主权回归的艰难历程。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是诠释与记录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最丰富最全面的专题博物馆,是目前国内惟一全面展现一战对中国命运影响的博物馆。
带着敬畏的心直面历史的残酷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难以想象战争年代的残酷与危险,只有对战争对历史的熟知,才能让人们带着敬畏的心去直面历史,甚至不敢去想象,过去的青岛曾经遭受过怎么样的风雨征程,而生活在战争年代的人们,又过着怎样艰辛的日子。一座城市的兴衰是国家命运的缩影,而青岛,这个曾经在侵略者眼中炙手可热的小城,也以它不同的姿态在历史中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特殊位置。
一进入博物馆,墙壁上的环形浮雕吸引人们的目光。浮雕通过德国殖民统治,日本军事占领,中国收回青岛三大历史事件的时空组合,诠释“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的爱国主义展陈主题。浮雕正中央爱国青年慷慨激昂的演讲和广大民众集会抗议的造型,构成了一座“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丰碑。周边的火焰则象征着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同仇敌忾的抗争精神。在第一部分“德占青岛”的展览中,一幅《时局图》令人印象深刻。据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这幅《时局图》形象地揭露了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在华瓜分势力范围的状况。是由广东工程师谢缵泰所画,于1898问世,被美术界公认为中国第一幅具有近代意义的漫画。黄犬代表英国,占长江一带,棕熊代表俄国,占据东北三省。蛤蟆代表法国,占据广东广西云南等地,除此之外,还有揭露清政府腐败的内容,一人手举铜钱,是搜刮民财的贪官,一个不顾民族安危,正在寻欢作乐,还有一个昏睡者,手中拉着网线,网中一个正在念着之乎者也,另一个人在马旁练武,揭示昏聩无能的清政府用文字狱、八股文等手段压迫思维自由,愚弄奴化人民。至此,作者也用了两句话总结了整幅时局图,一目了然,不言而喻。
在第一部分的最后,一幅由著名国画家,现任中国画院主任的赵建成于1997年所创作的,讲述的是青岛近郊民众英勇抗击德军的主题油画气势恢宏。通过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得知,这幅油画也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据悉,德国在修筑胶济铁路的期间,掠夺土地、侵害沿途民众利益,声势浩大的抗德阻路行动油然而生。其中在高密,由西乡农民孙文领导的大规模民众抗德斗争,迫使胶济铁路修筑工程停工达一年之久,此次事件在高密、胶东半岛乃至山东近代反帝斗争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实际上,在青岛山一战遗址博物馆筹建期间,为丰富馆藏历史文物,曾经面向社会公开征集一战期间的历史文物,包括军品、日常用品、历史照片、报刊杂志、明信片、勋章、地图、石碑等文物文献。对此,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说道:“文物的历史作用在于其是历史参与者。它为我们了解真正的历史提供了原始的感性材料。通过展出文物,让后人尊重历史,从而珍惜今天和未来。”
在征集的文物中,有一把德国指挥刀頗为醒目。这把指挥刀是1897年至1914年德国占据青岛时期,明登第58野战炮兵团高级将领使用,刀身长1米左右,中央图案以浮雕的形式刻有十几名士兵骑着战马,饰以黑漆为背景,围绕此图两侧,雕刻有十字交叉的双剑、橡树叶和月桂树花纹。即使历经了百年,军刀却没有一丝锈迹,熠熠生辉。在征集到的珍贵纸质文献中,有8期保存较为完好的《欧洲战争实记》,由东京博文馆1914年8月期编辑发行,是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发行的特刊,其中《胶州湾封锁》《胶州湾攻围》《青岛总攻击》《青岛陷落》《青岛陷落纪念》等专刊,通过文字、图片、地图、漫画等形式详细报道了日德战争的战况,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博物馆内,除了展出大量历史文物和文献外,还有许多通过多媒体技术甚至“黑科技”来还原历史原貌的展区。在介绍五四运动的展厅中,一个多媒体展厅的屏幕上出现众多身穿民国服装的大学生,正挥舞着手中的标语旗帜高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而屏幕对面的墙体是一片绿色,当游客进入绿色区域时,其全身影像就会被拼接投射到对面的屏幕中,与参加游行示威的民国大学生融为一体。游客跟着游行学生,跨越时空地为争取民族独立而振臂高呼。在日德战争场馆中,技术人员制作了实景与投影相结合的立体影像区,岸炮、飞机、战列舰之间相互进行炮火打击,炮弹的呼啸声和中弹舰船的爆炸声不绝于耳,让人有身历其境的感觉。
同时,馆内复原的1919年1月28日顾维钧代表中国申述山东权益的场景栩栩如生,让游客们拥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现场放映的是陈道明先生所出演的一部电影,他在其中饰演的就是巴黎和会中的顾维钧。会后,美英法“三巨头”牺牲中国利益,将山东权益全部“让与日本”。中国外交失败使中国民众“公理战胜强权”幻想彻底破灭,“五四”反帝爱国运动由此引爆。这样的内容更是引发游客们的共鸣。
参观至最后,一幅名为《曙光》的油画仿佛打开了人们和平的视角,和对国家复兴强盛的信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这是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的一句话,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上也曾引用过,意思是:太阳刚刚升起,道路充满霞光。站在青岛沿岸的石礁上眺望远方,中国人民通过不屈的抗争,迎来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胜利的曙光,红日冉冉升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参观下来的痛心与悲愤、难过与惋惜就在看到这幅油画的瞬间得到了内心上的抚慰。曾经,我们软弱受欺,而今,我们富国强盛。
全方位的理解历史的意义
幸运的是,在参观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期间,正是《失落的勋章: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劳工》青岛分享会暨一战华工油画展的时间,借着参观博物馆闲暇,也让我们没有错过对油画展的细细品味。
众所周知,一战期间,14万华工远渡重洋,远离家乡,在残酷的战场上从事着艰苦繁重的工作,在关键时刻为欧洲和平和战后重建做出了重要贡献,用鲜血和生命为中国赢得战胜国地位。一幅幅油画展现着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华工不同的生活状态,充分还原了当时的部分场景。听着工作人员对于每幅作品的讲解,仿佛回到了那个特殊的年代。
通过了解,我们得知这次《失落的勋章: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劳工》以写实型油画为叙事主线,华工无知无识、懵懵懂懂地来到陌生的欧洲大陆、战争的中心,承担着为战争提供后勤支持的繁重工作,并在困顿和苦难中向西方社会展示了中国人优秀的品质:乐观、坚韧、忠诚、勇敢。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迄今已100年,本次青岛画展分享会将让更多人了解,在本次大战中远离故土,付出辛劳、热情、鲜血的14万中国劳工们在世界历史上和中国发展史上留下的痕迹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