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应良 孙展
从1979年到2019年,从40年前我参加全国高考,到今天国庆70年我回忆高考,从改革开放的初期到40年后的沧桑巨变,我时时都在为祖国喝彩。数年后同学聚会时当年的考生无论是走进文化课考场还是走进社会考场,都在日新月异的祖国找到了人生归宿。大多数没有进入高校深造的同学也一样获得了成功,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在祖国变革的历史大潮中经历了不同的试卷,写出了不同的答案。
1979年是一个蕴含希冀、激扬青春的年份。这一年,全国恢复高考进入第三年,也是实行全国高考统一命题的第一年。从1977年年底恢复高考到1979年7月考试,实际只有一年多的时间。其间,我和同学们怀着对高考的憧憬与向往,萌动的心澎湃不已,惊叹、惊悸、莫名的紧张和复杂的情绪漫天摇曳。
萌动的心在跳动
说是迎接高考,心里倒是七上八下。从哪着手?只觉一头雾水。我当时备考的是文科,文科的重头戏是语文,语文的重头戏是作文。高考作文考什么?考生在最宝贵的时间内如何有效的提高作文成绩?老师在作文押题或指导我们写作的时候,往往要求我们多读一些时文,多模仿一些时文来写作文,并提醒要注重现实生活尤其是和时政联系在一起。
那是一个万物复苏的时代,当时的形势千变万化,接踵而来的大事为我的作文命题提供了的思路和写作空间。国家正处于拨乱反正的重要时期,每遇一事,老师总要求我们追根究底,解其要义,究其所以,写其所感,不仅丰富了写作素材,提升写作技能,还能及时掌握时事政治。那么多鼓舞人心的大事一次又一次地撞击着我敏感的神经,我的感觉是,我们的国家要发生巨大的变化,我的命运也将在祖国的巨变中有所改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我被滚滚而来的时代春潮裹挟着,朝着既定的高考目标努力。
梦想与现实的碰撞
好事多磨。1979年春节后的一天早晨,还在梦中的我被一阵紧急的起床钟声叫醒。惊慌中,我和同学们忙穿起衣服直奔操场。集合完毕,校长用一种严肃而充满激情的声音讲话:同学们,中越自卫反击战争已经打响,英勇的解放军战士已经开始反击并取得胜利……
会后,班主任安排会写毛笔字的我和另一位同学,也就是我的表弟,用两天时间出一期关于中越自卫反击战内容的学习园地。激情归于平静之后,我不得不考虑面前的两种选择:参军还是考大学?那是一个充满着革命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激情岁月,如果有机会上前线当英雄也不失为一种成就人生的选择。我和表弟商量,如果前线需要,就不参加高考了。班主任知道我的想法后大加赞赏说,这就叫“一颗红心、两种准备”。不过老师说,在没有接到参军的通知前,还要准备好高考,这也是为祖国而学习嘛!
事有多变,影响我高考的事情不断出现。在高考前,县里要招考代课教师,这对一个农村考生来说,是一个难以抗拒的诱惑。首先抵抗不住诱惑的倒不是我,是我的父亲。看到我终日辛苦备考的状态,他劝我放弃那个很理想却很渺茫的高考,去考代课教师,相比之下,后者较为容易。但我不愿不做努力就轻易向命运缴械,父子为此生气一场,多日無语。
黑色七月里的抉择
从1978年开始,高考固定在每年7月7日举行。我的1979年的“黑色七月”是在焦虑和忐忑中度过的。也许是受即将参加高考的氛围所影响,尽管刚刚立夏,但我早已被一阵阵的热浪和蒸腾的暑气包围了。
7月7日,高考第一天,语文考试。太阳早早地从东边爬上了天,像一轮巨大的火球,立时燃红了天空。上午八时,我随着一阵惊悸的铃声走进考场后,接过了监考老师发来的语文试卷。我来不及细看,抓住就答,填空、语法、判断、古文译白,一切都在娴熟的动作中完成。翻过第二页,作文题赫然入目,滞留了我的视线:请将《第二次考试》改写成《陈伊玲的故事》。原文描写的是一个很有希望的声乐专业考生,因前一天夜里参加救灾活动而过度疲惫,影响了第二次面试水平发挥。主考老师苏林教授顿感失望又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到考生所在区、街道了解到事情真相后,决定重新判定她的成绩。
这篇散文原稿2000字左右,要求改写后不得超过800字。糟!考前煞费苦心押题的几篇模拟腹稿全泡汤了。我默读两遍,不知从何下手,烦乱的心情正如原文中描写的苏林教授的感受:“他生气地侧过头去望着窗外。这个城市刚刚受到一次强台风袭击,窗外断枝残叶狼藉遍地,一片惨淡的景象……”
蓦然,原文最后一句提醒了我:“有什么使人感动的东西充溢在他胸口,他想赶紧回去,把陈伊玲的故事告诉大家。”噢!原文主线是写苏林教授如何发现人才,而现在改写的是需要把陈伊玲的故事告诉大家,原来是散文体裁,现在要变成记叙文体裁,体裁和题材的转换不就成了?所不同的是,作家何为这篇散文告诉的是他众多的读者,而我改写的这篇记叙文只告诉一个人:我的评卷老师。
带着对未来的几多憧憬、几多期许,我和全国成千上万个热血青年一样,在接受祖国的考试和检阅。是的,人生往往要经历多种多样的考试,而试题又常常意外。
从第一场语文考试的虚惊到后来的政治、地理、历史、数学考试,如闯关夺隘,既有得意之欣喜,更有失败之沮丧。紧张的节奏,艰苦的校园生活,浮躁与心动,构成了这段时间多味芜杂的回忆。紧张继而狂躁,期待继而不安,兴奋继而痛苦,高考后一段时间内心着实难熬。那时的心情与体验,只有自己还有那些经历过高考的学子们才能感同身受。
高考成绩下发后,我的成绩实在是难以让人恭维,由于严重偏科,数学成绩至今仍被女儿引为笑料。更有甚者,我的表弟数学成绩仅得1分。40年前的高考,可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今天的高考跟从前不可同日而语,已经不是“独木桥”,也并非必须走这条路才能改变人生。
往事如烟,岁月如梭。40年前的这场没有硝烟的高考遭遇战虽谈不上成功,更难说精彩,但我也汗流浃地背拼搏了一场,尽管没有金戈铁马、刀光剑影般壮烈,倒也领略了卧薪尝胆的滋味。作为一代人的青春岁月,它仍伴随着时间的长河汩汩流淌,永远载入共和国的永恒记忆。
(作者系新华社河南分社纪检组长、分党组成员雒应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