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态文明理念扎根大学生思想

2019-08-19 18:00冯淑慧
人民论坛 2019年22期
关键词:思政文明理念

【摘要】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要遵循“人类—社会—自然”的生态思维方式,利用“外显—渗透—协同”的系统糅合方法,普及“意识—规范—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内容,实现“思维—方法—内容”的三重耦合,让生态文明理念扎根大学生思想。

【关键词】生态文明理念 思政课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教学思维:“人类—社会—自然”的生态思维

生态思维作为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把整个地球看作一个“人类—社会—自然”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协同发展的生态系统,具有整体统一性、丰富多元性、开放循环性、有限与无限相统一的特点,这是生态文明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思维前提。

在价值维度上,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不同的价值维度。可以说,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国家和地域、不同的民族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价值维度。马克思、恩格斯对“控制自然”价值观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批判。“以人为本”的生态思维方式,始终以人的发展为终极价值目标,提倡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从而逐步实现自然界的平衡发展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一致性。可以说,生态思维在价值维度上的转化是生态文明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观基础。

在方法维度上,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用一种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认识和分析世界,人与自然在生态系统中被人为割裂,人被认为是主体,自然被认为是客体。生态危机呼唤人类走出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寻找一种新的能把人、社会、自然三者统一起来的整体思维方式,这就是辩证思维。辩证思维在生态观中的体现就是从人与自然的内在统一性角度来审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将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结合起来进行考察,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可以说,生态思维在方法维度上的转化,是生态文明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方法论基础。

在观念维度上,传统工业文明的经济理性是一种工具理性,只注重主体需求,把人类无限的需求和欲望作为出发点,着眼于人的现实利益和处境,追求物质财富和利益的最大化。为了重建生态平衡,人类开始对经济理性进行反思,生态理性应运而生。生态理性强调“人类—社会—自然”的整体性与和谐性,着眼于人类长远的利益和发展,人类的实践活动应该控制在自然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可以说,生态思维在观念维度上的转化是生态文明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正确观念基础。

教学方法:“外显—渗透—协同”的系统糅合

高校思政课教学作为一个普遍的、复杂的、系统的教学实践活动,应充分利用外显性教学、渗透性教学及外显与渗透协同的教学方法,使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

生态文明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外显性教学。外显性教学的外显指的是教学目的、教学过程、教学手段带有鲜明的指向性。例如,在高校思政课堂上,老师通过面对面方式直接向学生讲述生态科学知识,讲授生态道德内容,强调生态意识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生态认知及生态道德素质;在生态道德评价上,学校可以利用正面舆论引导学生,将生态知识、生态道德原则及生态道德规范为大学生所了解、掌握及内化;在生态道德修养上,进行榜样示范宣传,通过各种途径宣传展示活生生的生态道德实践典型,从而引起大学生思想和情感的共鸣,激勵大学生效仿榜样,自觉调控自身生态实践行为。

生态文明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渗透性教学。渗透性教学是指将生态文明理念通过各种教学途径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具体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的方法。在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中,首先要构建良好的学校生态文明理念教育环境,把生态文明理念教育教学活动渗透到各门具体学科的授课之中,用潜移默化、化整为零的方式达到教学目标。其次,把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大学生生活领域的方方面面。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生态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生态文化环境,给大学生以思想启迪和情感激励。再次,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大学生的生活实践中,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感知生态环境保护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最后,加强生态体验教育,让大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经历生态感受。

生态文明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协同性教学。协同性教学,是指以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为指导,对外显性教学和渗透性教学进行有机整合而形成的生态教学形式。协同性教学不是外显性教学与渗透性教学的机械相加,而是各种生态文明教学方式的有机融合与结合,在这个整体中,各种生态教学方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交叉,取长补短、优势互补。

教学内容:“意识—规范—素质”的三位一体

生态文明理念教育作为一种新的道德教育,是对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扬弃与拓展。要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构建起以大学生生态意识教育、生态规范教育和生态素质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教育教学体系。

大学生生态意识教育是生态文明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起点,只有生态意识觉醒了,大学生才会有正确的生态实践行为。生态意识教育内容丰富,主要包括生态观念、生态意志和生态情感。首先,生态观念是指大学生在对待生态环境问题上对是非、善恶、荣辱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其次,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意志,要求大学生在践行生态原则与规范时能够克服各种主客观困难、干扰和障碍,把这些原则与规范贯彻到自己的生态实践中。最后,生态情感是指大学生在处理生态关系、评价生态实践时所产生的好恶、爱憎情感。生态善恶感的培养可以使大学生对符合生态原则和规范的行为产生肯定、赞扬的情感,对违背生态原则和规范的行为产生否定、谴责的情绪。

大学生生态规范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人为本、环境友好、生态公平、资源节约。以人为本提倡人类无论用何种方式对待自然,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人类整体利益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指人类不但要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人,还应该以友善的态度对待自然,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对自然环境应采取一种友好、尊重、保护的态度。环境友好规范教育能够使大学生树立起善待自然、保护自然的道德情操。通过生态公平规范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每一代人都应该承担起对后代的生态道德责任和义务,为后代留下足够的生存资源。资源节约就是尽可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资源创造更多财富,反对奢侈浪费,提倡绿色消费。

人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性因素,人类素质的高低决定了人类实践活动能力的大小。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其生态素质的高低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大学生生态素质教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加强大学生生态知识教育。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让大学生了解我国生态环境现状,了解我国生态环境的严峻形势,从而自觉转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二是加强大学生生态能力的培养,使大学生把生态道德准则和规范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内心的实践指南,从而实现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化。三是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养成教育,主要是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

(作者为山东工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注:本文系2019年度教育部示范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一般选题)“思想政治理论课视阈下的‘美丽中国教学研究”(项目编号:19JDSZK099)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张澍君:《德育哲学引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②冯淑慧:《生态危机视阈下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探析》,《求实》,2015年第2期。

猜你喜欢
思政文明理念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课堂教学改革
遵循课程理念,探寻专业成长之路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用心处事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