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高贺
【摘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形成和不断完善的,集中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指向,指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立场、前进方向、关键依托和评判标准,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基本遵循。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 全面深化改革 群众
【中图分类号】D252 【文献标识码】A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形成和完善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标志性成果,集中体现了其立党执政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根基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指向,为准确解答全面深化改革因何改、为谁改、靠谁改、如何改、怎样评等系列问题提供了基本遵循。
中国共产党成立近百年来,无论国内外形势和自身所处环境如何变幻,其根本立场始终不变,坚如磐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指引下,围绕经济建设的工作重心,锐意推进改革,不断破除阻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率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但改革并非一帆风顺,挑战和考验层出不穷,尤其是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脱离群众的危险切实存在。从认识的角度看,少数干部观点模糊,未能真正理解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的深刻含义,认为手中权力是上级领导恩赐的,把当干部、掌权力、谋私利看作为天经地义。从实践的角度看,利益固化等问题凸显,个别既得利益群体为保持既得利益的持久性,干扰改革、拖延改革甚至是反对改革,影响改革发展成果的普惠性。这些问题如果任其发展,改革脱离群众立场的危险性就会不断加大。
全面深化改革是改革的再出发,既坚持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功经验,也直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把脉问诊,开具了“以人民为中心”的良方,为坚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立场提供了基本遵循。一是有助于澄清脱离群众的错误认识。以人民为中心深刻说明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党员干部手中的权力不是上级领导恩赐的,而是人民赋予的。党性和人民性是内在统一的,共产党人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党员干部要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全面深化改革是为了人民群众福祉而改,保证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决不能趁机谋取个人私利。二是有助于矫正脱离群众的不当行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都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面对改革过程中脱离群众的现象和行为,我们党勇于以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不断完善分配制度,坚决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篱,落地实施一大批惠民举措,促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新判断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主导方向和着力点。
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对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的期盼,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选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直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应围绕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展开,把握好两大新变化。第一,把握好人民内涵的新变化。人民的内涵具有动态性,在不同发展阶段人民的构成不同。新时代人民的主要架构是“2(工人阶级、农民阶级)+2(知识分子、新的社会阶层)”,在这四大组成部分内又形成若干利益群体。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不尽一致,利益表达能力也强弱不同。人民是一个整体性概念,以人民为中心不能转化为以少数群体为中心,更不能看作为以个体甚至以自我为中心。全面深化改革要兼顾不同利益群体,尊重每一个声音,寻求最大公约数。
第二,把握好新时代人民需要的新变化。一是人民需要的范围扩大,实现了由相对单一的物质需要向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于一体的综合性需要转变。二是人民需要的质量提升,由生存性需要向发展性、享受性需要拓展。这些新变化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更多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全面深化改革要在各个方面平均发力,而应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工作方法,依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搞多个中心。以人民为中心不是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否定,而是对其的肯定和升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仍然没有改变,共同富裕的目标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实现,这决定了要继续把经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基础,经济不发展,一切都无从谈起。”新时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一些部门以往重视经济而忽视其他方面工作的做法不同,应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不是彼此之间有增有减,而是整体做加法,每一方面的改革力度都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有所增加,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着力点。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期内,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我们党的工作重点放在了解决社会生产落后的问题上。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社会生产总体上已经告别落后的面貌,制约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因素已转变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具有强烈的问题导向性,“全面”和“深化”是分别针对解决不平衡发展和不充分发展问题而言的。第一,“全面”是实现平衡发展的内在要求。鉴于地理位置、自然條件和发展基础的差异,改革开放后我国采取了非均衡发展战略,突出经济建设,允许一部分人和地区发挥自身优势先富起来,极大地释放了发展活力。非均衡发展是由不发展到发展的必由途径,但当发展到一定程度特别是非均衡发展带来的新矛盾凸显后,要及时实现非均衡发展向均衡发展转变。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着力解决发展中的短板问题,做到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不断缩小地区差异,促进城乡一体化,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第二,“深化”是实现充分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不充分很大程度上源于创新能力不足和体制机制改革不到位。全面深化改革要围绕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做文章,彻底革除那些造成不充分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通过制度松绑激发创新发展活力,提高发展质量和发展程度。
全面深化改革是为了群众并紧紧依靠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剧作者”,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剧中人”。党员干部只有密切联系群众,从群众中汲取不竭的智慧和力量,才能顺利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相信群众。改革开放的开启和推进与人民群众的支持密不可分,每一项决策的出台、每一个难关的突破、每一个新事物的创造都凝结着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后,容易解决的问题都解决了,剩下的都是“硬骨头”和“险滩”,解决的难度、复杂度和敏感度前所未有。全面深化改革要突破重重阻隔,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伟力。然而,一些党员干部在相信群众上还存在着不小差距,主要表现为官僚主义色彩浓厚,唯我独尊,不与群众打交道,决策拍脑袋,盲目上项目等,给改革留下后遗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人民群众的智慧无穷无尽,是全面深化改革克难攻坚的关键依托。有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全面深化改革就能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不断赢得胜利。
心系群众。全面深化改革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事业,党员干部和群众之间既需要思想交流,更需要情感互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干群之间能否产生真挚情感,关键在于党员干部。与旧中国官民关系不同,中国共产党塑造了新型的官民关系,党员干部不是群众的父母官,而是为人民服务的社会公仆。党员干部要时刻心系群众,成为群众的贴心人。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党员干部要把严格把自己定位为人民的公仆,身怀爱民之心,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不断增进干群感情。干群情深意浓将转化成强大的精神力量,改革事业发展顺利时得到群众的称赞和欢呼,改革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得到群众的理解和鼓励,为全面深化改革创造一个“温暖”环境。
深入群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就是干群相互联系的过程,各项决策都要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干群之间要构建多类别、多层次的联系渠道,保持“全天候”的良性互动。一是干群联系的传统方式不能丢。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众多联系群众的好方式,如走访调查、实地考察、蹲点调查、座谈会等。这些方式在新时代依然行之有效,我们党要坚持并加以改进,尤其要平衡好联系群众“常规动作”和“自选动作”的比重,确保收集群众的真实声音。二是干群联系的现代方式不可缺。新时代互联网加速发展,已成为我国8亿多网民学习、工作、生活的新空间。互联网对包括全面深化改革在内的党的事业来说是最大变量,既有可能带来重要历史机遇,也有可能形成严峻挑战乃至致命威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党员干部要积极顺应互聯网发展,善于通过网络践行群众路线,把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联系群众的最大增量。
以人民为中心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也是衡量全面深化改革成效的标准和尺度,对科学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进程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人民群众是全面深化改革成效的最高裁决者。全面深化改革不仅正改变着中国的发展面貌,也对世界经济和政治新秩序的确立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与此相对应,全面深化改革的评价也多种多样,如执政党自我评价、海内外专家学者评价、西方敌对势力评价、人民群众评价等。在这些评价之中,人民群众评价是最高评价。对于其他评价与人民群众评价不一致的地方,我们党要果断地弃置一旁,尤其是要坚决摒除西方敌对势力带有偏见的评价,防止其对全面深化改革形成干扰和误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人民群众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得到多少实惠,生活水平得到多大程度改善,各项权益得到多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的体会最直接最真实,因而最具有发言权。人民群众评价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风向标,贯穿全面深化改革整个过程,谋划改革思路要向人民群众问计,查找改革问题要看人民群众情绪,改进改革措施要听人民群众意见。人民群众高兴和赞成的事情必须坚决做好,人民群众不高兴不满意的问题必须下最大力气解决,向人民群众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人民共享是全面深化改革成效的最终判断标准。人民共享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最大体现,社会主义不仅能创造出极其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且能让人民群众共享财富,这是资本主义无法比拟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全面深化改革要遵循人民共享的基本原则,促使人民共享的广度和级别不断提升。一是加速机会共享。机会共享是结果共享的重要保障,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决定了社会成员不论家庭背景和能力大小差异,都有通过自己努力分享发展成果的权益。全面深化改革要破除阶层固化的藩篱,保持社会阶层自由公正流动的大门始终敞开,促使人民群众共享人生出彩和梦想成真的机会,让“鲤鱼跳龙门”成为社会常态。二是加大渐进共享。人民共享是一个量不断积累、质不断提升的过程。人民群众在全面深化过程中多大程度上实现了共享,既要用未来的发展结果来衡量,也要注重过程评价。全面深化改革每项举措都要有具体的路线图和时间表,跑表计时,到点验收,以一项项改革成果共享推动最终全面共享和高级共享。
(作者为暨南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视域下执政党对民意资源的尊重和运用研究”(项目编号:14YJC710040)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