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蒙涓(本刊特约记者)
行走在乌镇街狭窄巷弄里,仰头是粉墙青瓦的马头墙,叩着青石板路,密密麻麻地记录成长的脚步与过去的光影。
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那就是水阁的门)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欸乃,飘然而过……—— 茅盾《大地山河》
乌镇,这座位于浙江嘉兴桐乡,有着7000多年文明史和1300年建镇史的江南古镇,因水而流动,与水相生相融。水,万物之源的水,生长万物的水,成就了乌镇,承载了乌镇内外的交会故事……
隶属于太湖流域冲积平原的乌镇,湖沼水系众多。有着南北大动脉之称的京杭大运河,从它的西侧流过。古镇以河为街,以岸作市,临水构屋,被流水分隔,却又与水相傍。十字形的内河水系将全镇划分为“东栅、南栅、西栅、北栅”,乌篷船摇橹穿水而过,一眼相望,便勾勒出“人家尽枕河”的画卷。
乌镇人借助水运,从宋代起逐渐发展成为江南的贸易重镇,积累了大量财富的当地人选择临水构屋。沿河的条石街道划分为“上岸房子”和“下岸房子”。上岸房子多为深宅大院,临街的只有两三间门面,纵深的却有四、五、六进。行走在乌镇街狭窄巷弄里,仰头是粉墙青瓦的马头墙,叩着青石板路,密密麻麻地记录成长的脚步与过去的光影。出生于乌镇的文学巨匠——茅盾先生,对乌镇独特的建筑形式——水阁,情有独钟。他在《大地山河》一文中这样描述故乡的水阁:“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那就是水阁的门)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欸乃,飘然而过……”古镇下岸沿河的民居,居室的一半延伸至河面,下面用桩木或石柱打入河床中,上架横梁,铺上木板,打开屋中的盖板,便可汲水洗涤。屋内三面均有木格子窗,窗格精雕细刻,饰有纱窗、蛎壳窗和玻璃窗等。凭窗览市,既能观河风光,也方便临河的居民吆喝购买摇船上的蔬果、家畜等新鲜食材。小小水阁,在让乌镇人过着热气腾腾生活的同时,还为其提供闲情逸致的场所。
古镇下岸沿河的民居,居室的一半延伸至河面,下面用桩木或石柱打入河床中,上架横梁,铺上木板,打开屋中的盖板,便可汲水洗涤。
精巧别致的建筑与河道上的波光相映。远眺是遇水而搭、风格各异的各式桥梁。鼎盛时期,乌镇桥梁最多达到150座。后因风雨侵蚀、城镇改建,有的古桥早已消失。但现今乌镇仍存有数量可观的古桥,仅西栅就有72座古桥。乌镇的古桥多为石桥,有简便的石平桥、古朴的石拱桥、精巧的砖石桥等。摇橹的乌篷船穿桥过岸,水声不绝。小桥、流水、人家……如此这般的诗画美景,亦种下了乌镇人思乡的病根。乌镇东栅东大街的一头住的是茅盾,而另一头则住着后来在海外漂泊半生的木心。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慢》木心
一首《从前慢》,是木心先生笔下的少年时光,亦是曾经的乌镇最好的写照。以少年姿态离开乌镇的木心,从乌镇到杭州到上海,再到纽约,辗转经年,于1994年回到了家乡。久违的孙家花园,厅堂破败;故乡那最熟识的地方,却已经模糊。“地名,对的;方言,没变,而此外,一无是处……永别了,我不会再来。”幸而乌镇有陈向宏,东栅、西栅、乌村,他遵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从邻近乡里收集旧料,对乌镇日复一日地精心保护与开发。陈向宏托人转告木心:“他的故乡在找他。”2006年,已经79岁高龄的木心回来了。在乌镇昔日的孙家花园——晚晴小筑(木心纪念馆),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五年。木心走后,留下了一座美术馆(木心美术馆)。全馆坐北朝南,一只盒子连着一只盒子,跨越乌镇元宝湖水面,与水中倒影相伴随。一生追逐美、挑剔美的木心,在见到美术馆草图时,曾说:“风啊,水啊,一顶桥”,为木心美术馆做了最为诗意的描述。这道乌镇西栅宁静而美丽的风景线,应该就是木心生前期待的那个样子了。
_ 木心美术馆
不一样的乌镇,传统与现代融合。无论时代如何变幻,留在人们心中的,是茅盾先生笔下那夜听梦里摇橹声的乌镇;是木心记忆中那慢而深情的小镇时光,是『这里刚刚落呀,乌镇是雪白雪白了』的感叹。
不仅木心美术馆建成了木心想要的样子,原本没落颓废,河道臭气熏天、杂草丛生的乌镇,在陈向宏的画笔下,重塑美丽容颜。拆掉与古镇风貌不符的房屋,用旧料恢复故居,修旧如旧;重新整理水系,疏通填掉的河道……死过一轮的乌镇,又活了过来。乌镇重新成为文人墨客向往的梦中天堂。乌镇戏剧节为古镇赋予了新的文艺气息;世界互联网大会落户在此,则让乌镇成为世界名片。
不一样的乌镇,传统与现代融合。无论时代如何变幻,留在人们心中的,是茅盾先生笔下那夜听梦里摇橹声的乌镇;是木心记忆中那慢而深情的小镇时光,是“这里刚刚落呀,乌镇是雪白雪白了”的感叹。穿水而过,乌篷船摇橹,在静谧中回味沉淀的岁月,感受似水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