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衡
“爸爸一骂我我就自残,只要在手臂上一划,爸爸就闭嘴了。”
“每天我不是想把自己的手腕用刀割破,就是想把耳朵捅破,我该怎么办?”
“看到血流出来的时候,似乎压力也随之一起被释放了。”
……
说出这些话的都是十几岁的未成年孩子。自残行为在青少年中是非常常见的,自残包括所有故意伤害自己的行为。以下是一些比较常见的方式:割伤或严重地搔抓皮肤;灼烧或烫伤自己;打自己或撞自己的头;用拳头击打别的东西或用身体撞击硬物;把东西戳到皮肤里;故意不让伤口愈合;吞下有毒物质或其他异物;把自己置于危险情境,如鲁莽驾驶、酗酒、食用过量药物以及不安全性行为。
以上行为不仅危险还具有一定的致残、致死性,有较大危害。国外研究显示,青少年的自残行为报告率为3%~42%,我国在2011年的一项全国范围内的调查数据显示,30.0%的青少年在过去一年中发生过直接自残行为。而因为自残往往被视为禁忌话题,这些自残者的朋友、家人甚至他们本人,都可能对自残的动机和心理状态有严重误解。
事实:自残的人通常不是故意吸引他人的注意,羞愧和恐惧感会让他们很难主动寻求帮助,而这些行为恰恰是他们需要帮助的信号,是他们想跟别人沟通的信号。
事实:许多自残的人确实会患有焦虑、抑郁,或曾经历创伤,但这并不会让他们变成疯子或出现危险行为。给他们贴上“疯子”或“危险”的标签只会让他们更加羞愧,不敢求助。
事实:自残的人通常是不想死的,当他们伤害自己的时候,是试图应对他们的问题和痛苦。实际上,自残还可能是一种帮他们继续活下去的方法。然而,从长远来看,自残的人有更高的自杀风险,所以寻求帮助是非常重要的。
事实:一个人伤口的严重程度基本上跟他实际遭受的痛苦程度没多大关系。不要因为伤口或伤害很轻微,就没什么可担心的。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选择自残?
1.玩酷心理导致自残。受外来文化的影响,纹身、穿孔正成为一种时尚,条件好的学生花钱
为一种时尚,条件好的学生花钱到专业的纹身店整形,没钱的学生自己在身上盲目刻画形成自残。
——“我并不是想自杀,我只是想在肚脐上穿一个脐环,没想到感染让老师知道了,老师以为我是自残。”
——“我感觉身上有疤痕的学生很酷,所以我也在手上划了几刀。”
2.模仿心理导致自残。看到自残的同学得到了一些好处,盲目模仿导致自残。
——“初一的时候我的一个同学喜欢自残,当时我就和她学。第一次是狠狠地划一刀,当时就刻了一个字,感觉不怎么痛。后来越来越狠了,只要心情不好就想自残,被人骂也想自残,做错事也想自残。”
——“某某同学自残后老师从来不敢批评他,我就像他学了。”
3.用身体上的疼痛转移和减缓精神上的痛苦。人在遇到严重负面情绪干扰的时候,来自心理上的痛楚会让人受不了,如果找不到恰当的宣泄方式来减缓心理的痛苦,有时候就会选择伤害身体来转移心理的痛楚。
——“其实我自残都是因为恨的人太多了,只有用痛来压制会让我好受些。”
——“每当我难受到受不了的时候,我就会选择用刀片划我的手臂,我喜欢血涌出的感觉,各种压力都随着血液流出被释放了……”
4.习惯下的无意识自残。自残被强化后就会变成一种习惯,导致无意识自残。
——“现在我很害怕,我一激动或者难过时就会自残。上周在夜市上闲逛,隔壁几个社会上的小混混想闹事,我不知道为什么,当时我摔了酒瓶先划了自己的手,他们看见鲜血流出来就吓跑了。”
自残不仅伤己,同时也在深深地伤害着那些关心着孩子的父母及朋友们。那么作为青少年,应当如何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呢?
1.提高自信与勇气
有自残倾向或产生自残行为的孩子,平常要有意识地去提高自己的自信和勇气。比如,做一些简单的或者自己擅长的事情,这样很容易就能取得成功。成功的体验可以提高自信,增加自己的勇气,以克服因自卑产生的自残行为。
2.正确宣泄自己的情绪
要认识到,每个人都会有不良的情绪,负面情绪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化解,就会积压在内心,存在于潜意识之中,影响着今后的性格和心理。所以,当发现自己出现面负面情绪的时候,要让自己正确地宣泄出来。
3.做让自己快乐的事
在发现自己心情低落想要自残时,做一些让自己喜欢的事情转移注意力,例如和三五好友去野外游玩放松心情,和朋友倾诉自己的悲伤,吃一些喜爱的甜食,做一些健康的运动,等等。以上方法都能够很好地缓解心情低落、焦虑和莫名的恐慌,避免自己伤害自己。
学校在面对学生自残事件的发生时也不应该采取漠视态度,而是积极开展生命教育。开展生命教育有利于青少年树立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善待生命的正确生命观,有利于提高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自控能力和生存能力,激发学习动力,培养坚定信念。通过生命教育让青少年感悟到生命的有限性和唯一性,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并在人生中实现生命价值,为社会创造幸福。
生命的教育,不应只依靠学校,家庭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指导家长掌握生命教育相关知识,才能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那么家长该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的生命观,解决孩子的自残问题呢?
1.帮孩子认清自残的危害
孩子自残只是感觉到一时的愉快和解脱,并不能意识到这样做的各种危害性。家长发现孩子有自残行为的时候,要及时给孩子讲清自残会产生的不良后果。只有让孩子从主观上意识到这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孩子才能从心理上接受父母的引导。
2.教孩子正确评价自己
自残的孩子很多都有自卑心理,对于因自我评价过低产生自残行为的孩子,家长帮助孩子认清自己的长处,要让孩子明白人各有所长。这样就算自己身上有不如人之处,也容易从心理上接受。
3.多与孩子沟通并倾听孩子的内心
父母是孩子最依赖的对象,家长平时要多花时间给孩子一些关注。遇到事情要学会与孩子沟通,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尽可能让孩子的想法完全表达出来。只有感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孩子才会乐于接受父母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