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健民
推动风云气象卫星科研工作的过程中,如何有成效地进行科研工作?是我思考最多的问题,我认为大致要关注五个方面:
1. 找准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目标设定)
2. 锲而不舍地工作(目标攀登)
3. 组织落实和人员激励(团队组织)
4. 制度建设
5. 能力培育
找准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解决问题,要从对问题的精准定义入手,找准切入点。切入点找准了,就已经站在解决问题的半途上了。
切入点来自对情况的深入了解和对形势的正确判断。了解情况和认清形势,要做到“见树见林”。“见林”,是指对事情的全貌,要有总体的了解;“见树”,是指对事情的细节,要有透彻的洞察。既从宏观上看到事情的全貌,又从微观上理解它的细节,才能科学 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为了改变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不理想状态,获得进步。不理想的状态之所以存在,其中一定有错综复杂的因素和矛盾,它们相互之间盘根错节,交织在一起,疙瘩解不开。这就需要调查事实的真相,认清问题之所在,明确工作的目标。
明确目标是办成事的第一步。这就需要恰当地估计形势和能力。形势是指你要做的事如果办成,对扭转局面可能发生什么影响。能力是指你能调动的力量,有没有可能把事情做好。如果有六、七分把握就要去做;如果十拿九稳才去做,就会丧失机遇;如果毫无头绪去做,就会陷入被动。不幸的是,在问题没有解决以前,人们对问题的理解,必然是不全面、不深刻的。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地观察、体验、感知、认识、分析,领悟其中的脉络,找到解决办法。
所以,做任何工作,都要“先有目标,后有行动”,目标必须具体:“可度量、可考核、可检查”。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机构组织,工作目标都标志着未来的希望。在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的科研团队中,我们经常对发展过程中需要办的事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讨论,力求达成共识,形成工作目标。
我建议青年同志根据组织的需要和自己的长处,尽早找到自己在组织中的位置,设定自己的工作目标,在本职岗位上做好工作,做出贡献。
锲而不舍地工作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是必然的,有时候甚至会陷入困境。对于决定要解决的问题,则需要努力去克服困难,要有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不轻易放弃目标,把它做成。要知道,克服困难的体会,只有在走出困境以后,才能领悟。
处身于困难之中,犹如在热带雨林里,荆棘从生,找不到出路;问题解决以后,回顾过去的经历,又好像登高远望,一览无余。
当工作中遇到挫折时,要认真总结经验,思考问题发生的原因,诊断问题所在的位置,精准地去解决;还要回顾工作秩序和制度方面存在什么问题,加以改进。年轻的科技工作者,只有经历过,并且克服了一些困难之后,才会逐步走向成熟。
组织落实和人员激励
工作都是人做出来的,组织落实和人员激励,既重要又难以掌握。在科研团队的组织管理上,我们讨论最多的问题,可能就是“安排谁,去做什么事”。总的来讲,首先考虑形势需要解决什么问题,然后考虑谁去做最好。面临形势的压力和严酷的现实,一定会有不同的看法,有的时候还会很激烈。但是一定不要使客观意见的分歧转变为人员之间的成见。
在一个单位的内部,工作职责的划分和参事人员的素质是密不可分的。单位里大致有三种人:研发人员、业务人员、领导和管理人员。研发人员要做细致的探索、观察、分析工作,在貌似杂乱无章的世界中,发现客观存在的事实,指出它的机理;业务人员有广博的知识,善于察觉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管理人员要知事、知人,爱护、珍惜、关怀、团结、带领自己的队伍,从一个目标引向下一个更高的目标。在团队内部,任何人都要与其他成员相互尊重和补充,协作共事。
在人才队伍中要关注两类人。一类是领军人才,领军人才非常难得。我相信,在任何年龄段的人群中,都有可以发挥领军作用的优秀人才,要及时提拔重用。一类是兢兢业业,爱岗敬业,安心和热爱本职工作的科技人员,苦活、累活、没有利益的活都愿意干,他们对待本职工作的质量,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力求完美。
我建议青年科技人员要珍惜自己为国家做贡献的机遇,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工作上要精益求精。人生非常短暂。从学校毕业到退休,也就三十多年。如果每五年做一件像样的事,一个人一辈子也就做五、六件事,一定要抓紧,没有做好工作的强烈意愿,很可能虚度一生。一个人在一生中能够做出少数真正创新的科研成果,实属不易。
加强制度建设
为了组织队伍有效地工作,必须明确职责。不仅要明确组织机构的职责,还要在组织机构的内部,明确每个人的职责。
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几乎同时宣布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计划。结果,前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Sputnik。这个历史事件给美国很大的刺激。美国力图扭转局面。1957-1958年,美國以很高的频率发射卫星,经历了多次失败。NASA把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总结出来,凝练成制度,提高了成功的机率。在不成功的工作中,一定存在细节上的失误,找到这些失误点,厘清原因,才能发现正确的工作方法和路线。如果不去总结,形成制度,就可能长期处于迷茫之中。
要明确组织内部每个人的工作职责:明确级别,明确分工,明确考核标准。中国气象局有许多人受聘到世界气象组织秘书处工作,在世界气象组织秘书处,每个职务的工作责职、从职人员的级别、从职资格、考核标准都非常清楚。工作分得细,职责范围内的事,必须自己完成,没有人会来帮你的忙。有新的使命需要时,他们首先要考察是否存在职责类似的机构。如果有,就在那个机构中增加该使命相关的职责,不设重复机构。这样才能够有效减少机构内部存在的职责不清、扯皮推诿、齐抓共管的现象。
要建立完整细致的技术文档:事事有记录、件件能追踪。我曾经到欧洲气象卫星组织短期工作。他们对技术文档极其重视。所有的工作成果都写成格式规范的文件存档。文档细到每一个数据变换。原理文档、算法文档和软件文档可以相互对应。文档格式由专业人员管理,有电子版和纸质版。纸质版的文档格式设计很巧妙,多大的框图都可以落到若干页A4纸上。装订和阅读都十分方便。某人若离开岗位,他的继承者可以继续工作。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继续学习
卫星气象中心是研究型的业务单位。研发气象卫星数据处理算法,对我们而言是全新的工作。工作性质要求我们不断地学习。
我非常感激在学校学习期间精心教导我的老师。我就读过的江苏无锡辅仁中学、南京大学气象系、南京气象学院,有优秀的教师队伍。他们上课的风采,我终生不忘。记得无锡辅仁中学的贾亦生老师在讲到电磁场理论时,告诉我们法拉第如何从学徒工成长为物理学家的经历。他告诚我们,要乐于做小事:“在电磁场领域里,微小的进步造就大科学家。”在南京大学气象系,余志豪老师在教湍流的结构和统计特征时,引导我们看问题要见树见林。在南京气象学院,朱和周老师组织我们阅读文献。他给我一张天气图,让我写出特征。我写了几行字就交了。他告诉我应该如何从资料中总结特征,让我阅读芬兰气象学家Palmén的论文。Palmén用探空资料分析出冷空气爆发过程中大气的三度空间结构和运动。朱和周老师对我说:“什么是科学研究?科学研究就是探索和认知自然现象发生发展的规津,理解自然规律之所以存在的机理。你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它们存在的规律和机理,是客观存在的,并不因为你在研究它而有所改变。任何人做出的研究成果,别人应该可以重复。”老师传授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引导我终生。在大学期间推导公式、理解物理意义的基本功,在工作中发挥了作用。在工作实践中,则还要继续学习,需要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多读文献、多看资料,多向别人请教。阅读文献是向先进国家学习最重要的途径。其实许多前人的经验,可以从文献中读到,看资料才能找到问题之所在,向别人请教则是捷径。
现在创新是时髦话。细问什么是创新?可能不是每个人都讲得清楚。我认为“创新就是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前进一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
自然界里客观存在的规律,实际上并不很多,而且往往非常简单,只是我们不知道。在我们尚未认识它们以前,有些自然现象似乎表现得杂乱无章,一旦我们认识了这些规律,它们又是如此简洁明了。发现这些规律,要做大量的工作,其中的辛苦,不在行内的人往往难以理解。困难是绕不过去的,只能正视。
所谓创新性工作,决不是别出心裁,找个什么方法绕过困难走,而是要发现自然界中本来就存在的规律,顺着规律走,从而获得成功。创新文化要求我们从上到下,牢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在每个层面的工作中,爱岗敬业,尽心尽力,用足力气把每件事做到极致,而不是马马虎虎,差不多就行。
做成一件事,就需要關注以上五个方面,即目标设定、目标攀登、团队组织、制度建设和能力培育。事业的进步和形势的改观,是通过一系列事件的高质量完成推动的。要下足功夫做好每一件事,通过事件的高质量完成,推动事业进步和形势改观。
旧的问题解决以后,新的矛盾又会显现,而且社会的要来越来越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这样循环往复,不断地在选准目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