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皮叶克尼斯(1897年11月2日—1975年7月7日),出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V·皮叶克尼斯的长子。他继承和发展了其父领导建立的挪威学派,是挪威学派学术繁荣时期的代表人物,在锋面气旋模型的建立方面有着重要贡献。
1987年11月2日,J.皮叶克尼斯出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1907年,J.皮叶克尼斯跟随父亲V.皮叶克尼斯前往挪威,并在克里斯蒂安尼亚大学和奥斯陆大学学习,在此期间对流体力学理论应用于大气运动和天气预报问题产生兴趣。
1914—1917年,J.皮葉克尼斯专心帮助父亲在莱比锡和卑尔根的研究工作,协助了气象观测站网建设,这也是挪威学派创立过程中的重要一环。1918年夏,J.皮叶克尼斯加入了由他父亲和T.海塞尔伯格主持实施的挪威天气预报项目,保障了各地农业生产。当时,J.皮叶克尼斯和索尔伯格分别负责卑尔根、克里斯蒂安尼亚两座城市的天气预报工作。
1919年,年仅22岁的J.皮叶克尼斯发表了一篇“长达8页的论文”,论文根据他首先从天气图上发现极锋倾斜面上的波动会发展成为气旋,提出了著名的“极锋学说”,描述温带气旋的结构,并提出气旋生命史模式,对近代天气学,大气动力学作出重大贡献。1924年,J.皮叶克尼斯获得奥斯陆大学博士学位。1926年,他与苏尔保等人合作,描述了温带气旋的结构和生命史。从此时至30年代,还研究中纬度西风带中大尺度波动的三维结构,并提出波动的物理模式。1931年他受聘于卑尔根博物馆的气象系,在锋面气旋方面的研究得到了国际气象界的广泛关注。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鉴于战事,J.皮叶克尼斯在罗斯贝的推荐下到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工作,并定居美国。1940年,J.皮叶克尼斯成为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气象学教授并主管气象学事务,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气象系在他的推动下于1945年正式成立。
二战结束后,J.皮叶克尼斯着重对平均大气环流进行了研究。20世纪50年代末,他又投入到大西洋和热带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领域的研究中。J.皮叶克尼斯活跃在大气科学领域长达55年之久,在挪威学派发展期间,J.皮叶克尼斯的主要学术贡献包括锋面气旋模型、锋面气旋结构分析等,后期延伸到大气波动等问题。1975年,J.皮叶克尼斯在洛杉矶辞世。J.皮叶克尼斯与他的父亲在推动世界气象学科发展的进程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资料来源:《玉溪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7年 第4期 刘正兴;《气象科技进展》2014年04 叶鑫欣 焦艳 傅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