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
华西村,声名远播。无论是探究“天下第一村”美名的由来,还是剖析今昔巨变的发展故事,都让人激动、令人神往。
故事的主角是一代代华西人。而华西人走上不寻常的共富道路、谱写振奋人心的时代凯歌,离不开带领村庄艰苦创业、异军突起的传奇老书记,还有接续奋斗、锐意创新的新书记。正如华西村向导葛晓燕所说,要真正了解华西村,就必须了解华西村的掌舵人——老书记吴仁宝和新书记吴协恩。
有一部电影《吴仁宝》,讲述了老书记吴仁宝带领华西人从贫穷走向富裕的历程,其中有吴仁宝过继儿子的故事。几十年后,这个被过继的孩子逐步成长为华西村新一代带头人——吴协恩。《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向吴协恩求证,他说真实的故事是这样的:
吴协恩11岁那年的农忙“双抢”时节,村民孙庆良家12岁的儿子不幸掉入河塘溺亡。原本有一子一女的幸福家庭遭此横祸,孙庆良一下子觉得天塌了下来。作为一村之主的老书记吴仁宝,对孙庆良家痛失爱子,如同自己失去了儿子一样悲伤。为了减轻孙庆良的悲痛,给予孙庆良一个希望,吴仁宝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把吴协恩送给孙家延续香火。
那时,吴协恩心里不乐意,犟着不走。老书记强行把他拖到了孙家。村里的小伙伴们有时候起哄笑话他:“你爸妈不要你了!”吴协恩心里很委屈。养父母一直对吴协恩很好,随着时间推移,吴协恩的心慢慢柔软了下来。
吴协恩十八九岁时,孙家的爸妈来到老书记家,对他们夫妇说,不想让吴协恩当儿子了,想让他当女婿,真正成为一家人。老书记觉得这样也好,还便于吴协恩赡养孙家爸妈,没有征求协恩的意见就答应了这门亲事。可吴协恩心里还有对爱情的憧憬,不想这么快就定下终身,一气之下,参军走了。
在部队这个大集体中,吴协恩受到了锤炼。这锤炼不只在身体上,更主要是在思想上。他渐渐体会到,父亲真的是把村民当成自家人,把儿子送给人家,是他当年能给出的最大帮助。想明白了,于是他又一次接受了父母的安排。1986年,23岁的吴协恩从部队回来,和从小一起长大的阿小结婚,成了孙家的上门女婿。虽然婚前没有多少花前月下,但这场恋爱谈了几十年,夫妇和睦恩爱几十年。
吴协恩说,上述这段经历,尤其是老书记的言传身教,深深地影响并激励着他,很早就树立了创业创新、服务人民的志向,要像老书记一样做一个能给别人带来幸福的人。
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在江苏徐州考察时强调:“农村要发展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好班子和好带头人。”一个好的带头人,可以带好一班人、凝聚一村人、造福一方人。什么是好的带头人?首先肯定是能人。这些年,同中国大地上的类似“标兵”相比较,有的神话早已破灭,有的也已成为笑谈,而华西村在新老书记的传承带领下,70年代“造田”、80年代“造厂”、90年代“造城”、新世纪“育人”,走出了一条农村改革开放、共同富裕之路,如今继续走在高质量发展的乡村振兴道路上。
调研组实地探访发现,华西人已经不再主要依靠种地、炼钢,华西村还在发生新的嬗变。
华西村建于1961年,是江苏省江阴县(今江阴市)的一个生产大队。
“天下第一村”不是华西人自封的,是有来历和出处的。2001年6月,为庆祝建党80周年,中组部、中宣部、中央统战部等七个部门在京联合举办“肩负人民的希望”大型图片展,首次称华西村为“天下第一村”,称吴仁宝老书记是“天下第一村的带头人”。对于“天下第一村”的标准,图片展中并没有说明,吴仁宝观展后回村发动华西干部讨论出了标准。调研组在吴仁宝原居看到了这个标准:“美丽的华西村,幸福的华西人!”美丽定位为“五容”:山容、河容、田容、厂容、村容;幸福定位为“五子”:票子、房子、车子、孩子、面子。据不完全统计,华西村先后拥有40多项“全国第一”——中国第一个“电视村”、第一个“电话村”、第一个“空调村”、第一个“汽车村”、第一个“别墅村”,等等。
岁月如歌吴仁宝,风雨兼程华西村。一路掌声响起来,各种荣誉授予老书记。他不仅带领村民共同富裕,而且创造了“天下第一村”的传奇,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成功经验。
1993年3月,中央电视台播出十集电视连续剧《华西村的故事》。1997年播出的大型文献纪录片《邓小平》第七集《绘制蓝图》中,专门介绍华西村“异军突起”,坚持走集体经济道路,率先在全国实现共同富裕。
当代诗人黄东成创作了一首诗《走进华西》,刊发在2006年1月30日的《人民日报》上——
……
就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
没有工业基础,
矗起了一个个现代工业实体,
纺织,化工、钢铁,烟酒……
没有矿藏资源,
乡镇企业雨后春笋一般
茁长在中国的兴农辞典。
……
江泽民、习近平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视察过华西村,也有多位外国政要考察过华西村,惊叹这里的沧桑巨变。2004年2月,日本共同通讯社记者到华西村采访后兴奋地说:“在日本早就听说有一个‘天下第一村’,今天看了,果然名不虚传。”2004年4月,韩国代总统兼国务总理高建,在接见参加“第二届中韩经济研讨会”的华西村党委书记吴协恩时称赞道:“华西村,不愧为‘天下第一村’。”
今年7月,《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在华西村宣传科赵丽霞陪同下,雨中走访调研华西村,葛晓燕沿途讲解。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错落有致的欧式小别墅,灰瓦白墙,绿树掩映,宛如画卷。我们走进村民家,感受450平方米别墅的乡村生活。女主人正好在家,她悠闲的神情,透露出新农村生活的安逸。
“以前华西村太穷,外边的姑娘不愿意嫁进来。如今华西村富了,姑娘又不愿意外嫁。”带领调研组参观的葛晓燕,这位纤弱美丽的华西村媳妇儿,是相亲“一见钟情”后从邻村陆桥嫁过来的,在华西村已有10年。葛晓燕毕业于南京特教学院,在陆桥实验学校当过一年小学英语教师;现在,她的主要工作是华西村接待办的讲解员,向国内外来访者讲述华西村的发展史。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到访了华西村电商中心、博物馆、展览馆、吴仁宝原居等处,了解到不少新信息,对华西有了更多新认识。这应了江阴市委宣传部周维伟的那句话:第一次来华西,看过以后感觉就是,震撼!震撼!
华西1961年建村时营业总收入5.91万元,2018年底营业总收入504.4亿元,增长了85.35万倍;1961年交税0.85万元,2018年底交税14.86亿元,增长了17.48万倍;1961年人均年收入53元,2018年底人均年收入9.05万元,增长了1707倍,实现了“地创高产出,人创高素质”。
回望这段历程,与当年千千万万农村所走的道路不同,以华西村为代表的“乡镇企业”发展之路,倒逼了中国的工业化改革。
华西村所在的江阴市,在全国百强县中排名前列。这个位于江苏省南部的县级市,土地面积约占全国的万分之一,却有上市公司48家,数量列全国县级行政区第一,在全国占比达百分之一;这里有中国五百强企业10家,千亿级企业两家。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江阴从率先探索“苏南模式”实现“农转工”,到主动抢抓浦东开发开放机遇实现“内转外”,再到探索高质量发展加快“量转质”,这片土地上的企业家经历了创业的凤凰涅槃,又迎来“继创”的新挑战。
周维伟说,华西村在江阴不是个例,江阴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高地,像长江村、三房巷村等村庄都很富有,经济都很发达,相当于有很多山峰,而华西村是最高峰。
“康庄大道”,语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当初穷得叮当响的华西村是如何走上康庄大道的?他们的“第一桶金”来自哪里?
吴仁宝原居简朴宁静,一桌一椅、一草一木,都保持着老书记当年生活时的样子。站在这里,遥想当年吴仁宝冒着坐牢的巨大风险,偷偷办地下五金厂,掘到了“第一桶金”。
看着展览馆中栩栩如生的老书记蜡像,讲解员陈燕向我们介绍了华西人永远铭记的那一段艰辛创业史。
四十多年前,华西村是方圆几十里最穷的一个村。穷到什么地步?村里集体资产1764元,银行负债15000元。当时,村里买了一台拖拉机,但是开不进村子,因为村里连一条石子路都没有。那时候留下这样一首民谣:“华西人住的茅草房,穿的补丁装,吃的麸皮糠、薄粥汤,口袋两面光,还要拖儿带女去逃荒”。
穷则思变,改土造田。上世纪60年代,华西村面积不到一平方公里,土地800多亩,却分割成1300多块大大小小、高低不平的田地,落差大的地方达四米多。“高田岗、高田岗,半月无雨苗枯黄;低田塘、低田塘,一场大雨白茫茫”,严重阻碍了农业生产。老书记吴仁宝下定决心,要用15年时间,将全村土地平整完。他带领村民平整土地、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业,初步改变了华西贫穷落后的面貌。
1972年,华西村粮食亩产超过一吨,成为当年的“农业学大寨”样板村。吴仁宝“一战成名”,但他并不满足于此。当时,苏南地区农村的普遍情况是人多地少,吴仁宝意识到,如果这样发展下去,华西大队势必成为一个“高产穷队”。“发展农业也就是填饱肚子,老百姓手里没钱。”早在“以粮为纲”的年代,吴仁宝就开始思考、寻找致富之道。随着改革开放时代的到来,工业兴村的路径选择终于正大光明地浮出水面。
1969年,华西创办第一个村办企业小五金加工厂,开始发展集体工业、探索工业化道路。以此为肇始,创造了后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奇迹,实现了由农到工、以工补农、工业致富的历史进程及重要成果。
据华西村81岁老党员何凤寿回忆,小五金厂是吴仁宝冒着“割资本主义尾巴”的风险,带领华西人“偷偷摸摸”地在杂草地里建起来的。当年,每逢上级领导来检查时,小五金厂就关上大门、拉上窗帘,工人们到田间地头干农活;领导走后,工人们又回到工厂,加班加点,把耽误的活补回来。这个“秘密工厂”使华西村拥有了工业发展的“第一桶金”,10年间创造了上百万元利润。华西的工业化道路由此开启。
华西村村委会副主任赵志初对当年创业的不易也记忆犹新。他说,老书记敢于创新,也敢于担当。遇到困难,老书记总是无微不至地关怀大家。
如今回头看,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建这个小小的五金厂确实是惊人之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春风吹拂中国大地,老书记更加坚定地认准了这条亦工亦农的富裕之路。华西大踏步进入“造厂”时代,先后创办了塑料纺织厂、板网厂、药械厂、织布厂、锻造厂等一系列村办企业。
上世纪80年代初,分田到户的指示自中央逐级下达,吴仁宝却再次唱起了“反调”。华西村并没有分田到户,而是依据华西村的现实情况“宜统则统”了。这时华西村工业发展进入腾飞阶段,华西人在吴仁宝的带领下,以超前的思维、敏锐的市场判断力和行动力以及过硬的产品质量,接下了一个又一个的“大单子”,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产值飞跃。
村里还从上海请来工程师,这些“礼拜天工程师”的到来,真正把华西的农民变成了工人,不仅打下了华西村的工业基础,还拓宽了华西人的眼界和思路。
陈燕对《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说,1988年是华西村的一个重要节点,这一年,华西村成为江苏省首个“亿元村”。
上世纪90年代,以华西村为代表的苏南乡镇企业发展进入新阶段。至1991年底,华西村已创办大小企业20多家,年产值5亿元。1993年12月,华西集团公司正式组建。1999年7月,中国证监会批准江苏华西村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码000936),同年销售收入突破35亿元。
华西村人口没有向城市转移,也没有完全放弃农业,实现了就地城市化。在吴仁宝老书记的带领下,华西走出了一条内生发展的城市化道路,这与大多数农村所走的外生发展的城市化道路不同。
2003年11月,中日韩地方政府交流大会考察团来华西考察时,一位日本客人感叹:“这已不再是一个乡村,而是一个现代化的城市了!”
未来,华西要打造“农村都市”,就是把华西建设得既有都市品质,又不失农村特色。这为我们带来更多启示和思考。实际上,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中国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小,而“差别”会越来越大。乡村振兴也好,城乡一体也好,都不是要简单地把“村”建成“城”,“人”才是根本。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二级研究员宋洪远曾对《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表示,根据统计数据,1990年全国有74.3万个村民委员会,2018年有55万个,减少了近20 万个,这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人口和产业集聚导致了小城镇的形成。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宏春指出,华西村走过的路,反映了中国农村城镇化的一般规律:70年代“造田”,本质上是先解决“吃饭”的问题。80年代“造厂”,解决的是通过发展工业来致富的问题;1988年华西成为“亿元村”,由此也验证了“无工不富”的道理。90年代“造城”,解决的是群众住房问题。根据调研,华西村的居民楼是分几期的,每个阶段建设的居民楼质量、风格不同,总体上看质量越来越好,特色越来越明显。“居者有其屋”,这是当地农民安居乐业的前提,也是吸引外地人员进入华西村的优越条件。
改革兴村带头人吴仁宝老书记堪称“农民思想家”,也是中国农村改革的里程碑式人物。正是由于吴仁宝具有对市场的超强嗅觉,华西村才具有快速发展的强大原动力。
据村民回忆,1975年4月至1981年5月,吴仁宝任江阴县委书记、华西大队党支部书记。1981年,吴仁宝的江阴县委书记职务被免,拟调其担任苏州地委农工部副部长。53岁的吴仁宝感谢组织关怀,但自愿放弃这个机会,义无反顾回到华西。
2018年11月,吴协恩在一次讲课时说,过去自己一直想不明白父亲1981年为什么不带着全家去当官,就此问过父亲,父亲每次都是笑笑,没有回答。老书记走了以后,吴协恩才想明白这个问题。
2003年,老书记吴仁宝主动提出换任,吴协恩全票当选华西村党委书记、华西集团董事长。他也是中共江苏省委委员,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共江阴市委委员,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
吴仁宝在世时,村民都叫吴协恩“新书记”。老书记过世后,村里有同志提出称呼他为“吴书记”,吴协恩说,还是叫“新书记”好,一是听起来亲切,二是工作刚起步。
小华西—大华西,老书记—新书记,老子—儿子,有继承,也有变革。
历史的经验、华西的实践,无不体现了“求变”,也无不彰显了“不变”。共同富裕是不变之魂,群众路线是不变之根,优良传统是不变之本。老书记的精神是华西的宝贵财富,华西人要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不变的是共性。
老书记的翻译朱蕴海,现任华西纪监委副主任。她从2007年5月开始给老书记担任“翻译”,直到2013年老书记去世,对老书记的爱戴之情溢于言表。老书记为什么需要翻译?朱蕴海告诉调研组:“我1998年到华西来工作,2002年成为华西新村民,老书记说的土话一般人听不懂。”
朱蕴海说,老书记和新书记有共性,也有差异性。共性体现在他们都是坚定的共产党员。她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细节:老书记去世之前,家人趁他还清醒,问他对华西这个大家庭和吴家这个小家还有什么不放心、需要交代的。老书记反复说了两句话:第一句话,你们一定要相信共产党;第二句话,一定要把大华西建设好。
对于新书记吴协恩而言,创业难,守业更难。朱蕴海回忆,大概是在2004年,吴协恩当书记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领党委一班人,北到中关村、南到深圳考察。当时上海要淘汰一些落后产能,建议华西来承接,但是华西委婉拒绝了。吴协恩非常注重环保,他的想法是,华西村要搞第三产业。
今年“八一”前夕,吴协恩到北京参加全国退役军人工作会议,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荣获“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光荣称号。总书记与吴协恩握手时说:“华西村乡村振兴搞得好!”
吴协恩是1982年11月参军入伍的,成为陆军某野战军修理所的一名后勤兵。军旅生涯,淬炼了吴协恩吃苦耐劳的品质。这一点也像老书记。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该变就得变”。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在华西村了解到,吴协恩书记带领华西走的路子,跟老书记相比是有变化的。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强调的“改与不改”,华西也将始终坚持“变与不变”。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华西作了短、中、长相结合的发展规划:短期打算是完成“三项改革”,中期规划是建设“农村都市”,长期目标是打造“百年老店”。
所谓“三项改革”,就是党的十八大之后,华西村进一步推进改革,2015年吹风,2016年酝酿,2017年正式实施用人、股份、制度“三项改革”。通过规范竞聘、同工同酬、定岗定薪,让人员没有内外之分、制度彰显公平公正、大家得到一视同仁。今年是华西改革试行期的第三年。
浙江大学研究生毕业的何芦苇,是江苏华西村股份有限公司特种化纤厂主办会计。入职初期,他总觉得同学们在大城市就业,而自己到了村里,感觉不体面,而经过几年的磨炼,亲身参与到华西村的发展中,他被“征服”了,世界观改变了。他年底都会参与分配,对于改革触及的一些问题感触很深。何芦苇说,这三年改革卓有成效,总体方向肯定是对的,但在细节方面要更加完善。
朱蕴海坦言,改革其实是动了村民的大蛋糕,打破内外界限,让华西村和所有员工共享,真正要实施下去,压力和阻力是很大的。
吴协恩说,推进改革必定会有阻力。但通过“1+10”党员联户制度,统一了大家的思想。这样的方式,既畅通了联系干群的“最后一米”,让干部进得了百姓门、解得了百姓忧,也增添了邻里间的“乡情乡愁”。
华西村是全国第一个农村经济综合开发的上市公司,开创了“村庄上市”的先例。1999年8月10日,“华西股份”(000936)在深交所上市,被誉为“中国农村第一股”。
当年有个小插曲:在村党委会议室里,一场表决正在进行。12人参会,赞成上市的11票,反对的1票。华西村上市的提案虽然通过了,可是那一张反对票,正是吴仁宝投的。
吴协恩表示,华西股票上市只有老书记“反对”,其实他是想培养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看看我们敢不敢说真话。“当时对于华西股票上市,为什么我非常赞成?我真正的目的,是要通过上市公司来提升我们的管理水平,也就是说以外促内。通过上市公司示范,大家来向上市公司学习怎么规范管理。”
2015年8月,华西成立了一村资本有限公司,为华西股份全资金控平台,注册资本10亿元。一村资本以提供针对境内外上市公司的金融服务为主业,投资范围覆盖境外上市公司私有化、非上市公司整体收购、管理层并购交易、夹层投资等。作为上市公司旗下的金控平台,一村资本不仅拥有强大的再融资能力,而且可凭借产业运营经验及多元化资本运作,促进企业业务发展,提升目标公司价值。
两年前,一篇题为《中国最富村负债389亿!天下第一村华西村到底经历了什么?》的文章在网络上发酵。面对质疑,吴协恩回应说,这个程度的资产负债率,其实是正常、可控的,即使有一两个点波动也不要紧。理由有三点:一是华西村500多亿元的总资产品质健康,有足够的偿债能力。二是华西村企业经营质态优良,收益稳定,名列无锡市前茅。其中,华西股份在无锡市102家上市企业中效益靠前。三是华西村纳税额逐年增长,后劲十足。2017年,华西集团实现营业收入475亿元,进入“2018中国企业500强”和“2018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2018年,华西集团再次实现“双增”:可用资金、营业收入分别比上一年增2.19%、2.64% ,交税近15个亿,比上一年增9.60%。2017年和2018年均被政府授予“无锡市纳税总量贡献十强企业”称号。另外,华西村目前对外投资均按成本价计算,如果改按公允价计算,资产负债率可降至60%左右。
周宏春分析说,华西村是否破产,不能由某篇文章说了算,尽管舆论往往会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还是应由事实来确认。对于负债问题,需要具体分析负债结构和性质:如果是以往项目运行形成的“窟窿”,需要后来项目的盈利来填补,问题可能棘手些,毕竟后期项目的盈利性存在不确定性和利润空间问题。如果是投资形成了实体或实物、但尚未销售形成的“负债”,可以通过项目运作补上,这比较好办。
据悉,江苏华西集团有限公司于1994年组建,目前已发展成为一家集工业制造、金融服务、国内外贸易、建筑房地产等为一体的综合型企业集团。2018年末,拥有全资和控股子公司254家(包括一家上市公司“华西股份”)。
华西集团下属公司上海耀宇文化公司在2016年已经登陆新三板,现在酝酿准备在香港上市。目前电竞公司是由吴协恩的大儿子孙喜耀负责。他当年在澳大利亚留学期间参加电竞比赛赢得了第一名,意外得知此消息的协恩书记不仅没有批评他,反而让他继续把游戏进行到底。
俯瞰华西村村貌 华西村供图
2003年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的吴协恩,早已意识到华西转型的挑战。他发现当时长三角地区已经出现用工荒,污染也在加剧,环境容量已成问题,土地成本也在大幅提高。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转型,不能再一味地扩大再生产。为此,从2004年至今,华西已陆续关停普线、带钢、棒材,以及华强特钢等10家能耗高、效率低的企业。
最近10多年,华西大力实施“数量转质量、体力转脑力”的产业转型。转型以来,华西钢铁部分去产能150万吨,相当于原有产能的三分之一。关掉了两家热电厂,每年减少原煤消耗21万吨。仅从2013年到现在,华西用于冶金、化纤、棉纺,以及海运、海工等企业的技改资金,累计已达21.08亿元,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竞争力。
多个村民讲述,吴协恩接任“一把手”后,就想大力发展金融产业。当时,老书记不太理解。吴协恩担心一旦错过了,今后就再也没有这么好的机会。于是,就学当年老书记,让下面的人“偷偷摸摸”成立了一家金融公司。到了这年年底,老书记看财务报表时,发现有一家公司赚了几千万,就问这是怎么回事。听了吴协恩他们耐心的解释,老书记说,“金融我不懂,但只要不违法,你们就放手去干。”
转,势在必行。周宏春表示,华西村办企业的成功有其特定条件,既有“能人”带领这样的重要因素,也有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腾飞的大背景。前者,用毛泽东的话来解读就是,“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后者对于中国的发展尤为重要,在整个国家总体上迅速改变面貌的背景下,如果某个地区没有发展,就可能存在其他的特定因素,一些贫困地区无不如此。
回顾华西这些年的转型之路,虽然规模没有增加、工业用地没有增加、用工没有增加,但每年实现的可用资金在增加、上交的税收在增加,这说明经济结构在优化、企业效率在提升、人均产出在增加,华西人认为转型升级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有观点指出,华西村办企业不仅要谋求产业的转型升级,更亟待“能人经济”向现代治理转型。这恐怕也是与华西村类似的村办企业的必由之路。
对此,吴协恩表示,从现代企业治理制度来说,华西一贯“依法治村、依法治企”,村有村规、民有民约、厂有厂纪。2015年,华西集团专门邀请国际知名的德勤咨询管理公司,对集团内部管理进行了全方位评估。根据评估的意见和建议,对组织架构、人员配置、制度设计等方面进行了优化升级,使企业更加规范、发展更有活力,进一步向“正规军”转变。2016年,吴协恩亲自率队赴深圳华为公司总部考察,学习他们的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等。2017年开始,华西村正式实施用人、股份、制度“三项改革”,目的就是要让现代治理体系发挥更大效能。
周宏春不怀疑现代企业治理制度的重要性,也不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如果没有现代企业治理制度,一个没有约束的人可能会“变坏”;制度可以让“坏人变好”,但不一定都能变成“企业家”。同样,构建了现代企业治理制度,也不一定会成为企业“常青树”,企业家精神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吴协恩受到电视节目《变形计》的启发,把华西的年轻人分批次送往西部地区锻炼。自2013年10月开始,先后选派214名年轻人到贵州、青海等地。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在华西村时,正赶上华西艺术团演员唐健等28位赴西藏锻炼的干部代表刚刚回来,他还沉浸在“缺氧不缺信仰”的“藏区·藏人·藏精神”中。7月19日晚,华西举办第十九期智慧论坛,唐健获得“智慧铜奖”。吴协恩在论坛上对大家深情寄语:“我们为什么花这么大精力去西藏锻炼?为什么我要倡议大家,特别是干部要学习吃苦、担当、奉献这三种精神?实际上,也是要学习好老书记的精神。所以,华西今后的发展,关键在干部身上。当公与私发生矛盾的时候,你要想一想,你是一名党员干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专家指出,从早年的“造田”“造厂”“造城”,到新世纪“育人”,表明华西村的掌舵人和领导层已经开始考虑可持续发展了。
自上世纪70年代末对外开放以来,华西村不断探索“引进来”和“走出去”。迄今,已有160个国家和地区的宾客到华西考察访问。吴协恩说,不以华西为世界,而以世界为华西。
以农业起家的华西村一贯重视农业发展。《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参观了江苏华西都市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华西村电商中心、江阴华西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了解到吴协恩和“七君子”的故事。
2015年底,吴协恩赴日本考察,与日本朝日农场达成合作,展开一项为期5年的高品质稻米种植研修项目。为此,华西选拔出7名本科以上学历的年轻人(“七君子”),于2016年4月赴日本进行水稻研修种植,亲身体会了工匠精神的内涵。
近年来,华西到云南开采大理石,到重庆、湖北建设农商城,到波斯湾开展海洋工程,到日本学种大米,到莫桑比克开采花岗岩,通过“产业+资本+人才”的模式,转型、提升两个举措同步走,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一起抓。
当前,经济发展到了“1+1>2”的阶段,过去靠“胆量”,现在靠“胆识”;过去靠“等政策”,现在要靠“懂政策”。华西围绕“华西村的品牌、国外的人才、中国的大市场”做文章,把资源变成钱、把知识变成钱、把品牌变成钱。
吴协恩表示,华西在海外投资的项目效益很好。“一带一路”是连接世界的桥梁,为各国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也为中国企业开放发展开辟了新天地。要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大市场,充分发挥自身的品牌、金融、人才、诚信等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合作资源,使企业进一步做强做优。早在2014年,华西就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与莫桑比克、马来西亚等国家开展合作。“依托‘一带一路’这个开放包容的合作平台,我们要沉下身子、迈开步子,不断开阔国际视野、加强国际合作、拓展国际市场。”吴协恩说。
传统产业、服务业、高科技产业“三轮驱动”,是华西今后的发展方向。据悉,华西通过用好国际人才资源,研发的半导体激光芯片和人工智能芯片,实现了多个“从0到1”的突破,性能远超同类产品。目前,激光芯片项目已落户常州武进高新区,芯片应用于全国知名手机厂商的多款产品中。
周宏春认为,“引进来”“走出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现象,有其内在合理性。对一个国家或地区而言,产能过剩了就要寻找出路,“走出去”因而成了必然选择。“引进来”既可以在一个地区的发展初期,也可以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本质是利用当地市场引进企业、技术或产业,带动地方发展,提供就业机会,这也是华西村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需要强调的是,中央提出的创新、协同、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应当成为华西村转型发展的方向和基调。
“一个人富了不算富,集体富了才算富;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作为全国十大扶贫状元之一,老书记吴仁宝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2001年,华西村开始筹划以“一分五统”方式将周边20个村“并”入大华西,走共同富裕道路。
葛晓燕介绍,华西村隶属的江阴市华士镇,原来共有47个村、2个社区,其中有20个村经济基础薄弱,华西村将其纳入就是为了带动共同致富。目前的“大华西”共包括13个村,3.5万人,华西村是中心村,2680人。在“大华西”概念之下,仍保留各个行政村,由华西村将土地统一流转,优先安排村民就业,每年发放福利的支出达9600多万元。
1995年,为了响应国家的扶贫号召,吴仁宝打算到黑龙江肇东市小山屯村创办一个“新华西村”,让更多的人富起来。吴协恩第一个报了名。朱蕴海告诉《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那时候吴协恩的儿子才1岁。在黑龙江,吴协恩一待就是三年,与村民一同吃苦创业,筑起10多公里引水沟,使3500亩荒地实现引水治碱,种上了水稻,还办起了工厂,当地人均收入从1000多元提高到4000多元,并最终帮助村子实现了脱贫。
在寒冷北国援建的岁月,方知道什么是冰冻三尺,挖地80公分还是冰雪。赵志初回忆说,当时他跟着吴协恩去黑龙江援建,这个村子的56户人家,大都是从3个省、9个县搬迁过来的移民。人们在那里虽能吃得饱,但是富不起来。地势高高低低、坑坑洼洼。华西团队来到后,先平整、开发1200亩土地,挖渠道从松花江引水灌溉,挖井种水稻。之后又帮助农民搞起养猪、养鸭、养鱼等副业。同时,华西团队还接手了一个即将倒闭的电线电缆厂,三年后交给了当地政府。遗憾的是,华西团队撤走后,这家电线电缆厂因经营不善关掉了。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吴协恩要转为‘扶智’的关键点。”朱蕴海说,“我们把那个企业办好了,交给了地方政府,过了几年企业倒闭了,我们发现出钱、出力,反而给地方政府造成了负担,这个企业成了包袱,那些工人怎么办?”
痛定思痛。吴协恩一直对东北那片土地深有感情,但也由此认识到一个地方要发展,更重要的是思想观念转变。之后,就由过去给钱、给资金、给技术、给项目这种亲力亲为的扶持转向了智力扶贫。
另一个“走出去”扶贫的案例是宁夏华西村。宁夏华西村是老书记吴仁宝1995年在宁夏考察后,由华西村出资援建起来的。它隶属于银川市镇北堡镇,著名的西部影视城就坐落于此。朱蕴海说,宁夏华西村建得非常漂亮,一家一户都是独门独院的小别墅。
据朱蕴海介绍,1997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在宁夏听到华西村援建宁夏华西村的故事后,下决心推动福建对口支援当地,建设了闽宁村(后改为闽宁镇)。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到江阴考察了华西村。
“扶贫不是恩赐,而是我们应该做的事。”吴协恩说。目前的吴协恩还身兼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会长、全国“村长”论坛执委会会长职务。不久前,他在杭州参加全国“村长”论坛第十五次执委会议时表示,从2005年在山西大寨村举办第五届全国“村长”论坛开始,他们就开启了对接帮扶模式,15年来积极倡导和组织东部名村支持西部欠发达地区村庄的发展,这已成为执委会工作的常态。
在吴协恩看来,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人的振兴,人的观念不变,怎么也扶不起来。所以,华西连年承接了农业农村部的基层干部培训和互学交流工作。自2006年至今,华西已为全国20多个省区市培训基层干部近50万人次。
华西还在推进鲁、皖、陕、赣、宁、新、藏等地的新能源项目,而且一做就是20年以上。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了革命老区安徽金寨县,并对华西投资的扶贫项目给予充分肯定。
“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华西人正以开阔胸襟、务实行动诠释着“天下第一村”的大格局,并在与时俱进的创新实践中不断努力前行。华西村的发展,为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提供了生动实践;华西精神为我们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努力追求共富理想注入了满满的正能量,持久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