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花
【摘 要】随着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不断完善,中国沿线的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传播正在逐步推进,然而移民苗族在中越文化交流中的积极作用不仅有利于双方,也有利于地区和平、稳定与繁荣已经成为了客观存在的价值事实,“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仅符合时代的要求,还为中越两国带来了发展和繁荣打下基础。通过文化交流,两国可以实现文化共享、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全球治理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实现文化交流多样化发展。
【关键词】一带一路;移民苗族;文化;文化交流
在当今“一带一路”倡议下,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一个国际学术界注意的问题,中外学者纷纷对移民苗族和中越文化交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现有研究也存在一些成长中的不足,其中最明显的是:从移民苗族角度对中越文化交流的研究较为薄弱,还未有学者提供系统化的理论依据来对移民苗族在中越文化交流中的研究成果,需进一步的深入。因此,本文对越南移民苗族的缘由、现状、困境做了一个分析,旨在更好的了解越南移民苗族在中越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
一、越南移民苗族的缘由
越南的少数民族多分布在北部、西北部、中部、西南部分别与中国、柬埔寨三国接壤的边远山区。苗族是比较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越南稍微西北部地区。越南的苗族自称为Hmong,而被其它越南民族称之为“赫蒙族”。
研究越南的移民苗族,由于资料相对较少,关于苗族向东南亚地区的迁徙和发展,中文的史书基本上是没有记载的[2]。因此,研究苗族向东南亚的迁徙和发展的情况,一般都可以从当地苗族的歌声、舞蹈、和传说去理解。东南亚的移民潮盛行于20世纪上半叶,经历了三波比较有影响力的移民高潮。每一次的人口流动都离不开中国与东南亚政治、经济、文化的合作与交流,随着中国与东南亚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发展前往东南亚的移民潮仍将继续。越南的移民苗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两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
二、移民苗族在中越文化交流与合作的现状分析
中越两国在移民苗族的推动作用下日益密切,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两国的交往历史久远。这种交流对于增进两国之间的了解、增强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以及各自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一)两国友好往来的文化传承渊源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越的文化交流与合作蓬勃发展,充满生机的活力。早在元朝时期居住在中国的越南人黎崱就有记载:“南交,唐虞声教所暨,以迄于今三千余年,是宜声名文物所尚,近乎中国[4]。”中越两国不仅在种族、文化上有共同渊源,而且在经济、政治,上也是紧密联系的。广西的苗族和越南的苗族,他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交流,比如在逢年过节,在比较大型的活动当中,他们会盛装出席,对山歌,走亲戚等等。
(二)“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互利共赢
随着“一带一路”的有效推进,为促进中越双方文化交流与合作,既要靠企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帮助,也要靠政府(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支持。在1991年,中越两党两国实现关系正常化,11月7日两国政府签订了新的贸易协定,使中断了十几年的经贸关系得以恢复[6]。“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形成的新格局既是广西旅游发展的新机遇,又是新挑战。早在2004年,中越兩国就共同提出了“两廊一圈”经济发展构想[7]。2008年,双方又就落实中越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措施达成了共识。2009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依托崇左大新跨国瀑布景区和凭祥友谊关景区构建中越国际合作区[8]。
(三)教育和学术的交流合作蓬勃发展
在新时期,中越教育和学术领域的交流主要通过两国教育管理部门互访、互派留学生、两国各院校合作、共同举办学术研讨会等形式展开。为了促进移民苗族在越南教育的进一步的发展,2005年颁布的《教育法》规定:“国家鼓励并创造必要条件为越南各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与外国各学校与组织开展国际教育合作[10]。”同时,在中越关系正常化以来,中国政府也在注重与越南加强教育交流和合作,并促进开拓越南教育市场。
三、移民苗族在中越文化中的困境
移民苗族在中越文化交流中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提高了中越两国苗族的民族融合。同时,在这方面中越两国文化交流也存在着一些值得大家去反思的问题,需要中越两国来共同面对。笔者认为,移民苗族在中越文化交流中存在的问题是:
(一)中越文化交流不平衡
在推进“一带一路”要达到全球通的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都在尽可能为自己的国家某福利。因此,在当代的国际关系中,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还意味着各国之间的文化竞争。中越老国都在加强自己的文化竞争和文化软实力,在对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认识方面,越南处于相当落后状态,还没有与时俱进。中越之间的文化交流属于大国与小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受到大国与小国不平衡关系的波及。中国是世界大国之一,在文化历史、领土与人口、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等方面都远超越南。正如越南外交学院外交战略研究所前所长邓庭贵在2009年8月由越南外交部在河内举办的“越中边界问题研讨会”,上曾指出,现代时期的中越关系具有四个特点,其中之一的是“两国之间的关系属于大国与小国之间的关系,即一种不平衡关系…”[11]。正是面临这样的困境,越南移民苗族要发挥出独有的优化职能,来推动中越两国文化合作交流和融合的发展。
(三)历史所遗留的消极因素
越南的大部分移民苗族大部分是从中国迁徙进去的,移民苗族在中越文化中的交流有促进的作用,文化交流,一旦处理不好就会出现负面的影响,可能会带来不必要的民族冲突。2018年6月10日,《经济特区发》草案中持续了半个多月后,在越南的街头,包括在河内,胡志明等重要城市出现了街头示威游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海上领土争端以及对历史问题的不同观点就是两个比较突出的因素,在这个问题上,中越两国都在争取采用外交的手段去处理这件事,通过多次的和平谈判的方式去解决领土纠纷。但是现实中还是遇到了诸多的难题,难以达成共识,困难重重。中越海上领土问题的矛盾不断激化,导致两国关系出现了令人担忧的紧张状态[12]。这些都是由于历史因素遗留给两国的问题。
四、对促进移民苗族在中越文化交流的价值思考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两国政府和文化部门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活动,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就。移民苗族文化交流成为推动中国与越南友好关系发展的重要力量。两国之间移民苗族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发展空间很广阔,在一些领域还有待双方共同进一步开发。在此情况下,笔者试图就如何促进移民苗族在中越文化交流的价值思考问题谈几点思考。
(一)推动移民苗族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是思想,观念,原则等价值理念,它的载体是文化产品,文化交流活动,文化教育和信息传播媒介等[13]。发扬移民苗族在中越文化中的积极作用,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好的文化流传下来。并且要转变传统、守旧的移民苗族文化观念,立足本地资源推进文化产业建设,大力开发当地的特色文化产品、积极拓展文化市场,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与竞争力,刻不容缓[9]。加强两国文化市场的开拓,文化市场是以从事文化产品和服务为主体的文化产业及文化消费行为共同构成的市场[14]。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以来,中越文化产业在促进两国文化交流发展中还没发挥足够作用。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对越南方面而言,文化产业才刚刚起步。目前,越南文化产业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面临着很多挑战,如文化产业经费不足,文化产品数量少,质量不高,面临着外国文化产业的激烈市场竞争等等。
(二)加强文化旅游交流合作
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形成的新格局既是越南移民苗族旅游发展的新机遇,又是新挑战。2009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依托崇左大新跨国瀑布景区和凭祥友谊关景区构建中越国际合作区[15]。把握好两国的政策,升温中越跨境旅游合作区。不论是早期的“两廊一圈”,还是之后构建中越国际合作区的提议,或是将东兴设为重点开发开放实验区,均表明了国家坚定改革开放及与周边国家共建和平共同发展的决心。
(三)积极开展互办大型的苗族文化交流活动
在“一带一路”的推进下,中越两国已经开展了许多文化交流项目。不过,两国很少互办大型文化交流活动。为了进一步扩大中越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两国政府需要加强互办各个规模较大的文化交流活动,如文化年、大型艺术展会、文化周等。这些大型移民苗族文化交流活动一方面将推动两国文化管理部门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借鉴经验,深化双方的合作。另一方面,通过举办这些大型文化活动,两国将有更大的交流合作空间,使得文化的传播更加广泛。同时,两国互办大型文化交流活动将有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助于文化市场的开拓。
为了促进移民苗族在中越两国文化的发展,2017年12月11日,在贵州省黔东南雷山县举行了大型且隆重的苗年,世界各地的苗族同胞欢聚一堂,一起享受长桌宴,载歌载舞等丰富多彩的苗族文化。这样的一些大型活动,会每年的在不同的国家,不同地区举行类似这样的苗族盛宴,雷山苗年对促进移民苗族在中越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向前发展具有借鉴的意义。
五、结语
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移民苗族在中越文化产业中的现实价值越来越明显,从交流合作的活动到融合共享的结果,都体现着中越文化源远流长,尤其在历史上同处于儒家文明圈方面,移民苗族文化的相似为今日的文化产业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越两国的文化交流在不断地缩短文化差距,争取寻求共赢。为此,在未来的岁月中,中越两国文化交流的共同发展应该置于国家战略的突出位置。加强移民苗族的内涵建设,搭建移民苗族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不断提高对越南乃至东盟国家文化交流的能力和实力,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做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有的贡献。
注释:
《越南苗族骚乱原因与启示》任远喆《亚非纵横》- 2011. 越南、老挝的苗族( Hmong)与中国西南部的苗族血缘相通,文化相通,其祖先最早居住在中国南方的洞庭湖地区。公元9世纪至16世纪期间由于社会原因,苗族中的部分居民,自洞庭湖地区向中国西部、西南部迁移,其中一部分在贵州省一些地区定居。在后来的300年中,这部分苗人中的一部分又向南、东南迁移,首批苗族居民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到达越南。此后,迁移越南的浪潮一直持续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越南居住的苗族居民都称自己是“赫蒙”人,因此越南政府公布的《越南各民族成分名称》中,将这部分居民的族称由以前的“苗”改为“赫蒙”。居住在中国的云贵川地区的苗族居民,以及居住在老挝、缅甸和泰国的苗族居民也自称“赫蒙”。
“中越语言文化教学研讨会在广西民族大学召开[EB/OL],
https:// www.gx211.com/news/2011?1221/n850084716.html。
有学者认为:“21世纪的主流可能是文化的竞赛。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对人类的作用,可能超越军事、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乃至民族与国家。”参见:郭建宁.中国文化强国战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参考文献】
[1]秦钦峙,赵维扬.中南半岛民族[Z].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
[2]何平.苗族向东南亚迁徙简述[D].贵州民族研究,2005.
[3]张光红,代少强.越南苗族的由来及发展[D].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年1月.
[4][越]黎崱著.武尚清点校:安南志略[M].中华书局,2000年版,卷首·自序,第12页.
[5]张鹤光,熊元荣,王华,等.中越边界(文山段)跨境民族调查报告[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1-11.
[6]朱颖.从越南入世看美越经贸关系新发展[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7,(8):8-12.
[7]“一带一路”背景下中越跨境旅游合作区开发路径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
[8]李伟山,孙大英.论中越边境跨境民族文化旅游帶的开发[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117-121.
[9]农淑英.文化软实力视域下中越边境文化交流合作探讨——以广西崇左市为例[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2):64-66.
[10]尚紫薇.21世纪初越南教育政策的特点与趋势[J].东南亚纵横.2011,(10):9-12.
[11]王卓.《越南民族主义对中越南海争端的影响》[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13.
[12]潘金娥.越南政治经济与中越关系前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43.
[13]何增科.国际社会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做法和经验[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1):77-84.
[14]李富强主编.中国与东盟交流合作史研究文化卷[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102.
[15]陈秀莲.中国—东盟服务贸易一体化与服务贸易壁垒的研究[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