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亦驰 顾琳璐
【摘 要】通过对江苏省两个农村民主治理现状的实证调研,从利益视角分析目前村民参与治理存在的困境,并进一步探讨村民参与治理的利益机制,为提高村民参与治理的程度和水平提供材料和参考。
【关键词】民主参与;民主治理;村民利益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和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民主治理是推进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方式。农村民主治理是指以民主的方式进行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农村公共事务的公共治理。因此,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是治理有效的关键因素。几十年的发展加快了农村民主化进程,但由于受到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深化改革和轉型发展种种因素的影响,农村民主治理面临着新状况、新问题。
为探索村民参与民主治理的现状,笔者在江苏省S村和D村进行了以问卷和访谈为主的实证调查。i通过调查发现两村不仅在民主参与渠道、参与情况、参与能力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问题,更为关键的是两村的治理都表现出共同的问题:未充分考虑到村民的利益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农村现存的治理困境。
二、村民参与民主治理的利益困境
马克思曾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ii利益的实现和维护是人们行为的出发点。寻求利益仍是目前农民参与村庄治理的心理机制。对处于“两个一百年”关键机遇期的中国而言,三农问题的攻克是重中之重,应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调动农民积极性主动参与农村治理。然而目前农村民主治理仍存在着多重利益困境。
(一)参与主体:参与不确定化,利益需求多元
改革开放使市场经济改变了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打破了农村孤立封闭的状态,人口流动以不断扩大的规模和范围对农村民主治理产生了日益显著的影响。第一,流动人口参与治理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阻碍。一方面,流出村民因长期在外地,参与村庄治理成本过高。另一方面,流入村民由于户籍限制在当地村庄治理中缺失话语权。第二,改革开放使多种所有制形式在农村并存,形成了多元的利益主体,其多样的利益需求在村庄治理中难于满足,这常常造成利益博弈,治理效率低下。
(二)参与能力:参与世俗化,利益取向偏私
农村民主进程的推进,对村民治理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调查发现,村民参与治理的情况呈现两极性,即社会参与热情而政治参与冷漠。村民更愿意参与社会性的村庄事务,治理呈现出低层次、世俗化的特点。一方面是由于村民文化水平不高,不能很好地参与深层次的治理,难以表达自己对各类事务的见解和观点。另一方面是由于村民认为社会治理可获取更多利益,这表明村民没有处理好义务和权利的关系,思想水平有待提升。总体来看,村民参与水平较低,民主素质和参与能力欠缺。
(三)参与动机:参与功利化,利益权衡增强
市场经济唤醒了村民的理性意识,使村民开始用市场经济的眼光对村庄治理的参与进行成本与收益比较。在做出参与抉择之前,村民都有一个利益比较的过程,只有当收益高于成本,村民才会选择参与,以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在实际治理中,村民非常关注参与治理所需付出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选择后所放弃的东西,参与治理所要放弃的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就是村民参与治理的机会成本。iii并且机会成本在市场经济中越发昂贵,使村民不得不进行利益权衡,以功利的态度参与治理。
(四)参与途径:参与理想化,利益诉求渠道不畅
民主治理的制度设计以民主为核心,需要构建畅通的沟通机制保障村民参与治理,但是随着时代情境的变化,原本的一些制度规范已不适应现实情况,这使得民主参与趋于理想化,利益诉求渠道难以有效运行。根据调查发现,利益诉求渠道是否畅通深刻地影响着村民参与的质量。在现实情况中,尽管有上访、信访等利益诉求渠道,但是这并不符合村民的行动逻辑,因此运用不多。有效的利益诉求渠道的缺乏使村民倾向于把不满放在心里,选择逃避漠视,这消减了农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
(五)参与效果:参与消极化,利益获得感不足
村民参与村庄治理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对公共事务的影响,符合自身的利益。但是现实中,村民常常因没有达到心理预期效果,对民主参与产生了消极的态度。首先,村庄治理常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解决争端,这势必会有一部分村民的利益需求得不到满足,如果不及时疏导,会使其产生挫折感,影响以后的参与行为。其次,利益分配不均,剥夺了村民的利益获得感和参与效能感。农村不仅是社会生活的共同体,也常常作为生产活动的共同体进行利益分配。不公平的利益分配使村民不再积极参与村庄治理,进而影响农村的和谐发展。
三、村民参与民主治理的利益机制
构建村民参与民主治理的利益机制,对激发村民参与热情、协调利益关系、保障农村健康运行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利益表达机制:村民参与治理的制度前提
利益表达机制是指村民通过畅通的利益表达渠道表达利益诉求,并得到有效回应。这需要上下两方面的高效互动。
1.完善参与制度,拓宽利益表达渠道
不健全的参与制度和利益表达渠道,或使村民消极对待村庄事务,或使村民寻求体制外的方式,这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因此,应完善参与制度,拓宽利益表达渠道。第一,引导村民代表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全心全意为村民办事,为村民代言。第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弥补由于没有清晰界定而导致的漏洞,加强法律的可操作性。第三,建立畅通的、村民易接受的高效的利益表达渠道,使村民减少参与治理的成本。
2.培育农村组织,提升利益表达影响力
农村的原子化倾向使村民常以个体参与村庄治理,存在着利益表达困难、话语权重过低的问题,这影响着村民参与治理的效果。农村组织有利于改善村民参与效能感不足的情况。因此,要培育农村社会组织,改变村民势单力薄的弱势地位,提升村民利益表达的影响力。第一,政府适度支持,给予财政、教育、管理机制上的支持,帮助其规范健康发展。第二,加强引导,保证农村组织的正确方向,使村民通过农村组织有效表达利益需求。
(二)利益供给机制:村民参与治理的经济基础
利益供给机制是指利用一定手段对利益进行分配,给予村民适当的物质利益。这涉及到两方面:一是既得利益的合理分配,一是利益可持续地产生。
1.农村公共利益合理分配,提高村民参与程度
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民主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应由经济基础决定。经济利益在现阶段仍然是村民参与治理的重要推动力量。因此,要通过加大利益的供给,提高村民参与程度。一方面,可以对积极参与村庄事务的村民给予物质刺激,作为参与治理所付出的时间精力成本的补偿,满足村民短期投资回报的愿望。另一方面,可以定期向村民发放福利物品,既提高村民物质水平,也使村民通过从村庄获得利益而感受到归属感,培育村民的集体意识。
2.农村发展促进利益生成,密切农村与村民的联系
已有的研究表明,村庄的经济水平决定了村民参与村庄事务程度的高低。iv短期的物质刺激会随着经济利益的消失而逐渐衰退,稳定、普遍的互惠仍然没有建立起来。村民参与治理的利益激励就植根于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通过发展集体经济和村庄产业获取集体收入来源,并通过利益分享密切村民与村庄的联系。因此,要带动村民组织生产,发展农村经济,巩固村民与村庄的利益关系以激发治理热情。
(三)利益取向机制:村民参与治理的文化导向
利益取向机制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民主意识培养、民主文化培育等方式让村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外化为行动积极参与村庄治理。
1.提高文化素质水平,培养村民民主意识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其民主意识的培养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接受民主教育的村民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理解他人的观点,从而更好地参与治理。因此要提高村民文化水平,培养民主意识,建设参与式民主文化。一是要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如改善办学条件、建立村级图书馆、支持村民参加继续教育。二是要加大政治宣传力度,使村民树立民主、自由、法制观念,培育责任和权利意识。三是要通过大众传媒、文艺下乡等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培育参与式民主文化。
2.以公共利益为价值取向,培养村民大局意识
如英格尔斯所说,如果执行和运用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不可避免。v由此可见,村庄治理需要实现农民心理现代化。农民心理的现代化首先表现为利益取向由私到公,为了村庄的长远发展愿意牺牲个人的局部利益,具有大局意识和协同治理意识。这需要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将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结合,利用宣传教育、村规民约,发挥道德的内在约束作用。vi
(四)利益联结机制:村民参与治理的社会保障
利益联结机制指以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舆论环境为网,使村民个体囊括其中,成为网上的联结点,形成村民与村集体的利益共同体,实现农村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1.挖掘村民参与的利益基点,构建参与的优良环境
村民參与治理是基于利益需要,因此治理不仅要满足大部分村民的利益,而且要充分挖掘村民的关注点从而激发村民参与治理的热情,构建一个全民参与的治理环境。首先,村民关心的事情应该公开;与村民利益相关的事务应该让村民参与。其次,要把村民参与治理的重心放在与村民生活相关的事务上。先让村民有话说,从而借助对公共事务治理的参与逐步实现由一般性的认知向更深层的讨论。再次,村民参与治理要以实质内容为依托,避免空有其形式。通过对村内公共事务和公共利益的公开讨论,形成共同协商、共同解决的良好风气。
2.改善公共服务,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农村发展的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只有让农民看到治理成效,他们才愿意投入更多精力参与治理,进而做出符合农村长远发展的利益抉择。一方面,要加大社会保障力度,使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切实得到改善。另一方面,要改善公共服务。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村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集中地体现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民生方面,这成了目前农村治理的重要内容。因此,要优化资源配置,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有效扩大公共服务的供给规模和覆盖范围,使村民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注释:
i按学术惯例,本文对涉及的村名作了技术处理。
ii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iii 郝海波.我国村民决策参与的制度空间与行动逻辑[J].社会主义研究.2013(4):135.
iv 谢治菊.村民公共参与对乡村治理绩效影响之实证分析[J].东南学术,2012(5):57.
v 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四川:人民出版社,1885.
vi 陈向军 徐鹏皇.村民自治中村民政治参与探讨——基于利益与利益机制的视角[J].宁夏社会科学,2014(1):12.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陈向军 徐鹏皇.村民自治中村民政治参与探讨——基于利益与利益机制的视角[J].宁夏社会科学,2014.
[3] 郝海波.我国村民决策参与的制度空间与行动逻辑[J].社会主义研究.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