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婷
2019年6月17日22时55分,四川宜宾市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与此同时,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与应急管理部门联合建设的大陆地震预警网为周边多个地区发出地震预警,其中宜宾市提前10秒预警,乐山提前43秒预警,成都提前61秒预警。市民拍摄的各种地震预警视频在网上流传:社区“大喇叭”读秒,手机、电视自动弹出倒计时……
这一系统的研发者便是四川省地震预警重点实验室主任、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2008年回国至今,王暾只做了一件事:和地震波“赛跑”。
2008年汶川“5·12”地震发生时,已经获得理论物理和理论力学两个博士学位的王暾,正在奥地利科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作为四川人,看到地震造成的惨重伤亡,王暾在深感悲痛之余思考有没有办法可以提前一些时间发出地震预警,哪怕只提前十几秒钟,能让人们获得更多的逃生机会,减少人员伤亡。经过查询,王暾发现国内并没有这种地震预警装置。他决定回国,做出中国人自己的地震预警系统。
一个月后,王暾放弃了在国外当教授的梦想,带着从同学、亲友处筹集的300万元回到成都。此前他和地震类工作的接触为零,他跑人才市场招人的时候,还被别人误以为是骗子,很多人根本就没有听说过地震预警,有的求职者甚至把发出来的简历又撤了回去。后来口水都说干了,才打动了7个人加入研究小组。
在成都双楠一个普通小区里,王暾和同事从零开始,“啃”下百本地震学书籍、写测试程序、买二极管三极管、焊接电路板……每天工作到深夜才回家,和父母打电话的次数甚至比在国外的时候还少。在国外的时候,每周还能保证一通电话,回国之后,他忙得根本顾不上和父母交代生活情况。
最早筹集的300万,研发团队一年就花完了,公司账户里只剩下了1块4毛钱,连续几个月发不出工资。一次他带着团队去汶川布点,路上连加油的钱都没有了。为了让项目继续运转下去,团队成员有的拿出自己的积蓄,有的甚至用信用卡去取现。
幸运的是,就在王暾觉得要山穷水尽时,救命稻草出现了。由于研究成果初具雏形,之前向成都高新区申请的20万元扶持资金在这时到账,接着科技部的专项资金陆续到位。2011年,王暾团队得到了300余万元的资金支持,情况慢慢好了起来。
面对困难时,支持王暾坚持下去的信念就是:以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积累来看,地震预警是可以实现的,而地震预警系统早一天研发出来,就会少一些人失去生命,所以再艰难也一定要扛下去。
在不懈努力下,王暾终于带领团队在2010年底把仪器部署在了汶川地震余震区进行实验。2011年,在国内首次实现了手机短信接收地震预警信息,证实该项技术基本成功;2012年,汶川电视台开通了国内首个电视预警功能,在地震波到来前,电视会自动跳出弹窗并开始倒计时;2014年,地震预警系统覆盖成都高新区全部公立学校,校园广播可播报地震预警。成都地铁启用地震预警系统,如接到地震预警,地铁将减速到25km/h,并紧急停靠最近的站台;2015年,四川省公安消防总队在作战指挥中心安装地震预警终端,提高地震应急救援指挥决策水平和能力……
地震預警系统守护的范围越来越广,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通过下载免费APP“地震预警”,从手机获取地震预警信息。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是一个非营利组织,目前开展的手机、电视端地震预警个人服务,以及学校、医院、地铁、高危化工行业、核工业等领域的地震预警专项服务,王暾从未考虑过团队的利润,而由此产生的费用多靠科技项目、人才项目等经费补给。
王暾研发的地震预警系统成功预警了2013年2月云南巧家4.9级地震、2013年四川芦山7.0级地震、2014年云南昭通鲁甸6.5级地震、2017年九寨沟7.0级地震、2018年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5.0级地震。
2019年6月17日22时55分四川宜宾市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地震预警系统在宜宾地震后发出预警。
在四川省西昌市,俊波外国语学校的数千名师生因为提前收到了预警信息,全部及时转移到了学校操场。晚10点55分,学生们睡得正香的时刻,随着学校地震倒计时预警警报拉响,值班老师和体育老师赶到现场及时打开探照灯和广播。被惊醒了的学生们,也在生活老师的组织下,迅速按照平时演练的路线和方向,跑向了操场。
虽然当时正下着瓢泼大雨,但现场秩序井然。学校这套地震应急预警系统是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免费安装的,已经使用了四五年,之前也成功发出过地震预警信息,所以这一次,数千名师生都没有慌乱,迅速撤离到了学校操场且无人员受伤。
每一次地震的成功预警,都会让王暾名声大噪,同时他也面对了更多的质疑,其中最多的疑问是:提前几秒、几十秒的预警真的有用吗?
王暾告诉大家,地震预警有逃生、避险、安定人心和告知的功能。地震预警无法避免伤害,但能减少伤害,如果在地震波到达时提前3秒收到预警,伤亡人数可降低14%;提前10秒,伤亡人数可降低39%。利用这几十秒的时间,可以让低楼层的学生冲出教室,让高楼层的住户就近寻找躲避点,让高铁列车紧急刹车,让电梯平层并打开电梯门,让核电站等大型设备启动紧急预案……有团队测算过,汶川地震的地震波所产生的破裂抵达北川,耗时40余秒。如果有预警系统以及完备的应急预案,足以减少两万人的伤亡。
痴迷于技术的王暾在生活中是个简单而无趣的人,手提包用了十几年,身上的西服还是留学时买的,一周工作六天半,剩下半天跑步、健身。在同事眼里,这个和地震波“赛跑”的人简直就是“拼命三郎”。
为了推广地震预警系统,王暾自嘲道,最近几年为了让别人理解这套系统的原理与作用,曾经不怎么爱说话的自己口才都好了许多。目前,ICL地震预警系统已延伸至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地震预警监测台达5600个,覆盖220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地震区人口的90%,是国内迄今唯一公开为民众和重大工程提供预警服务的预警网,也是世界第一大地震预警系统。2015年8月,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与尼泊尔科技院联合建设的尼泊尔地震预警系统正式进入建设阶段,这是中国地震预警产品首次出口到“一带一路”国家。
不同于地震发生后的地震预警,地震预报仍是全球在攻克的难题。2018年5月,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在成都高新区宣布:将在四川、云南建设面向地震预报的我国首个地下云图网。
王暾的下一个目标,是用4年时间,在四川、云南等地的地表安装约2000个地下云图网监测站,收集地下8千米至20千米的应力和能量动态演化信息,并实时传输到监测中心,进行自动实时处理。最终实现通过类似于气象预报看云识天气的方式,对地下云图进行自动或人工分析、研判,促进预报地震科研水平的提升。同时王暾还致力于完成“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把地震预警功能接入到如微信、QQ、支付宝等平台,打通技术面的“最后一公里”、行政授权的“最后一公里”、科普的“最后一公里”,让团队的研究成果有更多的受益者。
(编辑 郑儒凤 zrf91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