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新伯
苏州评话传统作品中有着为数不少的军事或战斗篇目,因其容易“出戏”、故事性较强而颇受群众的喜爱。及至现代,军事在纯粹的钢铁与热血中有了更多意志的展现——宣传军事成就和军事领域人物的杰出成就,以增强群众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所以如何延伸传统苏州评话的创演路径,为军事故事多加一点“料”,这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也做了一些尝试。
但之前说过的此类作品,多数篇幅相对短小且分量不够,思想也稍显单薄。细细揣摩下,那些作品都有深浅不一的传统印记,突出表现为对军事描写采用“大写意”手法,细节刻画的真实性不足,因之对现在受众的影响力不够,自然也无法全面传递自身要在作品中表现的思想。如此一来,探寻一条新的路径就成了必需。
我不是军人也不是专业军迷,但对各种新闻中的军事报道也有不少“大而化之”的了解。五代机歼20出现、第一艘国产航空母舰下水、第一艘055型驱逐舰下水,如此等等都被热议一时。但在我看来,这些都不如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号”的出现有关注度。当年刘华清将军在美军航母上表现出的如小学生般的拘谨感和羡慕刺痛了亿万中国人的心,而曾几何时美国人对“中国军舰是我们所见过的保存最好的古董”的“夸赞”进一步加深了近代百年屈辱从海上来的历史记忆,没有哪个国家如此渴望拥有一支强大海军,特别是这个国家在世界史绝大部分时间内都拥有首屈一指的强大力量。而“辽宁号”的出现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这种意义无论怎么论述都不过分。同时因为“辽宁号”的前世今生,其故事性也不缺,如此完美的题材绝不容错过。
在打定主意要创作一个以“辽宁号”为故事核心的评话作品后,我留心收集了大量关于“辽宁号”的公开信息,更有幸得到了徐增平先生的大力支持。但等到万事齐备、要真正着手创作时,现实问题却接踵而至。
1.写什么。众所周知,“辽宁号”的前身是苏联/乌克兰的“瓦良格”号,而当年引进“瓦良格”号百转千回的过程,长久以来都是中文网络圈热议的话题。如果从纯故事的角度来讲这段故事,肯定会好听,但多半会与一些已有的文字“撞车”,作品的厚度也不一定能“涨”起来,还容易给作品中掺进某些狭隘的因素,不利于群众正确认识那一历史事件。这些问题困扰了我很久,相关作品也迟迟没有开始创作。最后我想到一个办法,在进社区说书时试着把自己打好的底稿说给群众听,从航空母舰到舰载机,从舰载机讲到舰载机飞行员,歼15总师罗阳、“航母战斗机英雄试飞员”戴明盟、“中国人民解放军挂像英模”张超等一系列人物形象和相关的情节就在这尝试性的表演中慢慢丰富起来。表演中我很注意留心群众的反应,仔细揣摩哪些内容是他们已经从网络上了解到的,哪些是他们感兴趣的,哪些是他们能为之扼腕流涕的。就这样我的作品框架慢慢搭建了起来,内核也有了。不论技术如何发展,军事的关键还是人,而以罗阳、戴明盟、张超等为代表的“辽宁号”人物群像兼具故事性和正能量,对矢志不渝的追求、勇于探索的坚持和舍生忘死的大无畏精神做出了生动诠释,他们就是我的作品的核心。打一个可能不太恰当的比方,航母的真正力量在于其搭载的战机,而我这个作品真正感人的地方也应该是这一群人物。“辽宁号”甲板上不仅要放飞我们自己的战机,更要展现我们中国人的精神,这是建立文化自信的途径,也是我们曲艺人应该追求的作品效果。
2.怎么写。丰满的人物形象譬如一支支鲜花,但如何把这些鲜花整合成一件艺术品,还是颇让人挠头的。我打算参考《战马赤兔》和《唐·三彩》两部中篇评话的表现手法,在评话中加入音乐元素,在丰富其表现内容时增强艺术的感染力。但经验可以借鉴却不能照搬,在《战马赤兔》中加入音乐是为了烘托气氛,而《唐·三彩》中的音乐则起到了串联不同片段的作用。那在这个作品中该用什么样的音乐,音乐又能起到什么作用,这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我爱这蓝色的海洋,
祖国的海疆壮丽宽广。
我爱海岸耸立的山峰,
俯瞰着海面像哨兵一样。
海军战士红心向党,
严阵以待紧握钢枪,
我守卫在海防线上,
保卫着祖国无尚荣光。
在无意中听到这首《我爱这蓝色的海洋》时,灵感一下子涌入了我的脑海:这不就是我要的音乐吗!这首歌不单可以增加气氛,更能引起共鸣,烘托主题,这就像一只精美无比的花瓶,我要把那些鲜艳的花朵插在里面。同时我也把原题目《中国航母诞生记》改成了现在的《我爱这蓝色的海洋》。
任何灵感都是经验积累与学习成果的有效转化,《我爱这蓝色的海洋》亦如是。五六年前我在上海参加过一个全国戏剧曲艺编剧高级研修班,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黄维诺在一次授课中说过,从一首歌可以进入一个作品,这是戏剧创作的一种模式和手段。当时我就牢牢记住了这个“知识点”并在日后根据创演的现实情景进行了试验,均有不错的效果。《我爱这蓝色的海洋》的出现,也合理运用了这个“知识点”。由此我认为,曲艺艺术在面对演出平台扩大化和演出条件复杂化的今天,适度吸收姊妹艺术中的某些优长以充实自身是可行的,也是必须的。
在内容的具体呈现方面,我的突破口是一个刚登上辽宁舰的女兵发给她父亲的一段视频,视频中女儿为父亲唱了这首《我爱这蓝色的海洋》。这是个很有感情色彩的切入点,既能发挥苏州评话长于抒情的艺术特征,更消弭了一些钢铁冰冷,让作品有了温度。当一位苏州弹词女演员手抱琵琶现场唱出这首歌后,节目正式开始,一位中国海军老兵开始讲自己的故事。
3.如何展现。苏州评话长于塑造人物并能在人物情节的交叉中自然实现故事的起承转合,我的前几个中篇作品也有这样的痕迹。这种好的艺术传统应该被重视。《我愛这蓝色的海洋》尤其需要发挥这一艺术优长。这个作品信息量更大,每一个人物有丰富且相对独立的故事,如果没有一条主线将之串起来,那整个作品可能会散架,所以细究起来,这个作品最大的难点是找一条结实的“线”。我尝试了很多方法,均不太理想。后来我干脆串起了“糖葫芦”——以中国海军建军70年来从黄水走向深蓝的渐变过程为主线,以“辽宁号”的诞生为基点,把所有人物和故事都按序按需排列在这个主题下,再运用苏州评话特有的空间穿越、跳进跳出、跨时空评论等手段来托起整个作品。
评话之所以称之为“评话”,是因为它是“说话”和“评论”相结合的艺术。夹叙夹议,藏议于叙,这应该是评话的“正确打开方式”。但近些年一些作品专以讲故事为能,“评论”稍显薄弱。殊不知如此就会削薄故事的厚度,且不一定能起到“启人思”“劝人方”的作用。在军事题材曲艺作品特别是有宏大叙事倾向的作品中,这种艺术方式尤为重要。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军事发展则是战争有限准备阶段。因之,正确合理说明军事发展的重要意义是必需的,所以此类艺术作品中“评论”的存在也是必需的。在这部作品中,我就充分运用了“评论”的手法,从中国海军建军以来历经的艰难到航空母舰对中国海军走向深蓝的意义;从中美贸易战的爆发原因到中国不愿打但不怕打的底气之由来;从和平环境的来之不易到我们每一个人应该为之做出什么样的努力,从海军老兵到罗阳、张超等新一代英雄人物的民族精神等,我说古论今侃侃而谈,在展开故事主线同时穿插评说,让这个作品的内涵有了较大提升。
上海评弹团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贴合时代的军事题材作品,比如《万山红遍》《强渡大渡河》《叶挺将军》等各具特色的中篇评话作品。而这次我编演《我爱这蓝色的海洋》其实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触电”现代军事题材的一个尝试,在试演过程中也有些问题暴露出来。
塑造人物的难度比想象中的大。表现传统人物,如武松、关羽、李逵、曹操等,都有前例可循。但对现代人物特别是军事题材人物的表现,因为没有过军旅生活且对相关知识的了解较为贫乏,仍然显得有些苍白。
专业知识有待提升。军事是严肃的,军事题材也必须是严肃的。这种严肃性的具体表现就是要对作品中相关的专业知识有合规合理的了解和阐释。这是目前的一道坎,但真迈过去就能极大提升知识性和信息量,让作品大大丰赡起来。
做不一定有收获,但不做一定不会有收获,能发现问题就是收获,这是鞭策自己不断前进的方法,也是我为推动评话艺术向前发展所做的一点尝试。古典的金戈铁马沙场纵横与现代的巨舰冲波战鹰凌空,都应能在醒木起落折扇挥洒间变成动人的故事。这是我们致敬当代军人的方式,也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重要指示的实际行动。
(责任编辑/马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