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贝妈远嫁美国6年了,这6年间,她从她的美国婆婆身上看到了很多闪光点,值得我们国内的父母或是长辈借鉴。本期,就来看看贝贝妈那位培养出5个名校毕业子女的婆婆,是如何育儿和为人处世的。
从不护短,教育孩子要有礼貌
记得有一次,婆婆大老远一个人开车南下来看望我们。那天是我做的早餐,可是老公却嫌弃我把茶叶包放热水里时间太短,导致茶味儿太淡了。我婆婆听见后,对我老公说了一句:“No,you need to try again.Say like this,thank you for making me tea!”(不,你得重新说一次,像这样:“谢谢你给我泡好了茶!”)
我老公听后像个小孩一样真的重复了我婆婆的话,不仅道歉了,也表示了尊重和谢意。
我婆婆会就事论事,并没有因为那是她儿子就站在他那边,而是因为她觉得他儿子没有给到我尊重,而帮我“教训”了他。
还有一次,我3岁的女儿要喝牛奶,于是对奶奶说:“Grandma,I want milk.”(奶奶,我要牛奶)
婆婆也会反问她:“Which word is missing?”(“你少说了哪一个第”)
我女儿会马上补充“please”(“请”)。
其实,这些我眼里的小事,却是婆婆教育孩子的基本原则之一。
善于用巧妙的方法解决问题
前年暑假,我和老公临时都有工作安排,没人能在家带娃,于是只能打电话求助婆婆,就这样,婆婆帮我们义务带娃了一周。当时女儿4岁,刚开始学自己穿鞋子,夏天的凉鞋很容易自己穿上,可是却总分不清左右脚,每次都要帮她。
一周后从奶奶家回来,她就能穿对鞋了。我很好奇,于是女儿告诉我,奶奶在她凉鞋的内侧画好了两个笑脸,教她两个笑脸对着笑时,鞋子就穿对啦。我一看果然如此。
另外,女儿那会儿刷牙总是敷衍了事,我婆婆便给了她一个计时器,教她设定好2分钟,每次刷牙必须等到闹铃响了才可以停止。女儿觉得这“游戏”真好玩,所以也一直遵照着执行。
与晚辈沟通会用商量的语气
在国内,很多长辈或多或少会抱着一种“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的理念,来帮忙照顾和教育下一代,很多时候会自带命令和吩咐的口吻,而我的美国婆婆则是带着“商量”的语气来征求意见。
记得多年前,我们带着2个月大的女儿一路北上8小时去了冰天雪地的婆家过圣诞节。有一天,我的婆婆打算带娃去教会,我特意给女儿穿了漂亮的小裙子,还挂了一个口水兜,为了保持裙子的干净。
我婆婆觉得女儿胸前的口水兜与裙子颜色不搭,然而,她并没有直接摘掉口水兜,而是先轻言细语问我,大意是:“我觉得贝贝出门不太需要这个,如果她流口水了,我可以用手帕擦,你觉得怎么样?”
我当时觉得挺奇怪的,这么小的事情,都需要问我觉得怎么样。后来我慢慢发現,当婆婆有不同意见的时候,都会先轻柔地问一句,“你觉得怎么样”与晚辈沟通都是用商量的语气。
做每件事情都有规划
因为婆婆年轻的时候有过一个人带5个娃的挑战,如果没有良好的规划能力,她是无法做到的。婆婆出门买菜前会写清楚需要购买的物品,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也可以避免冲动购物。每到周日,她就会写好下一周的午餐和晚餐的菜单,做什么吃什么,然后给全家分享。至于大的出游和旅行更是提前很久就会做好安排。难怪20多年前,她每天可以在5个小孩的衣食住行和兴趣班之间游刃有余。
耐心倾听给意见,但绝不干涉
做一个好听众是我婆婆最擅长的,不管什么人讲、什么话题,她总是能耐心倾听。还能根据她听到的内容提问题和给出好的意见。
比如我2年前找工作面试,面试了2家单位,都收到了Offer,激动开心之余,我第一时间想到打电话给我婆婆。我婆婆每次也耐心倾听,帮我分析工作的优缺点(通勤时间、福利待遇)等,最后的决定权还是交给我自己。
尊重和接纳多元文化
我每年圣诞节后的一天,都会给婆家人做一顿丰盛的亚洲菜。婆婆一家都非常愿意尝试各种新奇的菜品,在不直接咬到花椒的前提下,他们也是很接受并喜爱四川菜口味的。
因为喜欢亚洲菜,我婆婆还自购了电饭煲(普通美国家庭居家不备的产品),中餐餐桌上的转盘(Iazy Susan),各种中式餐盘和筷子。每次婆婆来看我们时,也要求我带她去一次亚洲超市,她想买一些做炒菜的生抽、老抽、豆瓣酱等调料,回家自己试着做。
每年快春节的时候,我婆婆也会问我,今年是什么生肖,如果她有时间,也会来我们家和我们一起参加春节的文化活动。去年,她就学习了剪纸、做年画和看川剧变脸等表演。最近,婆婆还开始学习打麻将,她还常在社区大学里和其他老年对手一起玩。婆婆的做法不仅是对个体文化的尊重,更做到了融入别人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