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杨
几乎所有家长谈到麻醉都心存疑虑。各种关于麻醉的传言,比如会让孩子变笨、今后记忆力变差,让家长迟迟下不了决心,总想寻找其他治疗手段,却使得病情一拖再拖。今天,我们就来深入了解一下医院里的隐形“医”——麻醉科。
Q给孩子做手术,一般人都知道主刀医生很关键,那么麻醉医生是发挥什么作用的?
A:有个特别形象的比喻,说外科医生像爆破手,麻醉医生像飞行员,他们两个人要并肩炸掉一个碉堡。外科医生集中全力炸碉堡,麻醉医生驾驶着飞机想怎么穿过那些激流险滩,克服不好的气象条件,还要一起
顺利安全地返回基地。
以前没有麻醉专业,外科医生一边做手术,一边要照顾病人,实际上很难一心二用。后来逐渐把这部分工作交给麻醉医生,形成独立的专业。外科医生忙着切病灶,麻醉医生则全权管理病人的生命照护。
Q很多家长对麻醉还是有顾虑,尤其是担心会对大脑有影响。
A:这个问题我们每天都要被问到。美国有个研究,针对做手术全麻过的小孩,在他8~15岁时测智商,对照组是没做过手术的兄弟姐妹,结果两组没有差异。所以,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证据证明全身麻醉对人的智力发育有影响。
但毕竟是麻醉,一定要以最合适的剂量达到最好的效果,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效应是我们的医疗目标。有一次手术,是位老麻醉医生指导,手术完成,缝合完毕,患儿刚好醒来,这是麻醉的最高境界。每个孩子的代谢能力是不一样的,也没有统一的标准,能非常精确地把控这种差异,是经过千锤百炼积累才能做到的。
Q很多人会认为,把患儿麻睡着了不就行了吗?看似平静的中间,藏着什么凶险?
A:麻睡着了很简单,但麻醉专业性非常强,绝不是这么简单。麻醉有3个最重要的成分:一个是让孩子睡着了,没有手术过程中的痛苦体验;另一个是无痛;第三个是肌肉松弛,手术可能会刺激患儿,出现不良反射,麻醉医生要把它抑制掉。就算是最简单的手术,麻醉医生都要过这几关,最后还要安全地把患儿唤醒。
我们儿科医院,绝大部分手术孩子都是全身麻醉。一旦全麻之后,孩子的生命迹象就只剩下心率、血压、呼吸、氧饱和度、血气分析等这些生命体征了,麻醉医生需要一直盯着这些参数,每分每秒都不放过,虽然看上去很闲、很平静,但内心一直都波澜壮阔、起起伏伏。血压跟着孩子的血压上升而上升,心率跟着孩子的心率升高而升高,可谓是“于无声处听惊雷”。
Q儿科麻醉是不是要求更高?风险更大?
A:儿科病人年龄跨度特别大,成人只分成年和老年,但儿科1岁之前按月分,1岁以后按年分;另外,有的患儿是早产儿,不到一公斤,有的十几岁,体重有一百多斤,这么大的年龄、体型的跨度,对麻醉医生来说挑战挺大。尤其是新生儿、早产儿,对药物的代谢能力跟大孩子完全不一样,让他在手术中顺利地入睡,手术完顺利地醒过来,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所以就有了儿科专科麻醉医生,是麻醉学下面一个亚专业。
Q儿童麻醉虽然安全,但也是件大事,家长在孩子麻醉前后要做好哪些工作?
A:麻醉之前:家长首先要调整好心态,避免把紧张、焦虑情绪传递给孩子。其次,要严格遵从医嘱,按照医护人员的指导,做好术前禁食、禁水,以避免麻醉和手术过程中发生反流误吸,导致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对于术前服用药物的孩子,要按照医生的指导停用或继续服用。
手术结束后:孩子首先会进入麻醉恢复室,麻醉苏醒后才能返回病房。术后早期是呼吸抑制、苏醒期躁动、恶心呕吐、伤口疼痛等各种并发症的高峰期。家长还是應该密切关注孩子情况,有任何不适都及时向医护人员反映。呼吸抑制早期主要表现为呼吸次数减慢、呼吸困难、口唇指甲发绀等,需要立即进行处理;苏醒期躁动,需要在充分镇痛的基础上,给予镇静治疗;出现恶心呕吐时,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保持侧卧位,头偏向一侧,避免呕吐物呛到气管;伤口疼痛不利于孩子咳嗽排痰,影响早期下地活动和功能锻炼,应及时寻求医生帮助。
麻醉医生的心里话
正因为麻醉医生在幕后做了大量工作,外科医生才能安心做手术,麻醉医生工作的价值就是让病人感觉不到他的存在,这恰恰说明工作做得很完美。
协和医院麻醉科罗爱伦教授说过一句话:“病人手术不疼,他不会记得你,疼了他可能会记你一辈子,我希望这一辈子,没有病人能记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