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河南工程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以建设“河南省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为契机,聚焦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以行业学院建设为抓手,积极探索、构建产教融合的路径、方式与方法,切实推动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和转型发展落地落实,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发布的“2019全国应用大学排行榜”中,学校在全国891所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综合指数排名第73位,应用指数排名第48位。
明确发展目标定位,构建制度保障体系
明确发展目标,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学校抢抓高校分类改革机遇,顺应高等教育发展潮流,积极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明确提出,要以建设位居同类高校先进行列、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2018年,学校在第一次党代会上提出了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强调将产教融合作为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的重要举措,融入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明确发展路径,健全产教融合制度体系。学校根据确定的发展目标,坚持制度先行,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努力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出台了《关于推进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的实施意见》《行业学院建设与管理办法》等文件。尤其在推进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中,学校结合校情明确了共建共管行业学院、共建共享实验实习实训资源、联合开展技术研发与培训、共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共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共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共建“双师型”师资队伍等8种产教融合方式。特别针对目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政策不明确导致的“不愿干”“不敢干”问题,学校制定了一系列思想解放、含金量高、可操作性强的激励性措施,有力地激励了广大干部担当作为,推动了实质性、深层次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在行业学院建设与管理方面,学校把共建共管行业学院作为推动产教融合的主要方式和抓手,明确了行业学院立项、建设、管理、评估和退出机制,为做实行业学院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做实行业学院建设,搭建产教融合集成平台
立足实际突出做实,培育特色建设模式。学校在行业学院建设过程中,坚持从实际出发,创新性提出了“一主体、四联动、八共建”的行业学院建设模式,即以行业龙头企业或地方高成长性企业为主体,政府、学校、企业、协会等四方联动,以企业实质性投入资金不少于300万元作为主体履约保障,推进实质性合作“八共建”,即共建专业、课程、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就业创业基地、科技创新基地、师资培养基地、成果转化基地。
2016年以来,学校先后与河南豫发集团、河南中税中兴咨询集团、河南永泽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河南远大装配式建筑有限公司、郑州飞道科技有限公司、洛阳鸿卓电子信息技术有限、河南豫尚缘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四川清宜国际经济贸易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共建了锦荣服装学院、中税中兴会计学院、远大宜华学院、永泽环境学院、飞道软件学院、鸿卓电子商务学院、豫尚缘外语学院和清宜国际教育学院等8个行业学院。企业直接投入建设资金超过5000万元,有力地支持了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和示范校建设。
以行业学院为载体,搭建产教融合集成平台。学校支持行业学院结合行业、企业需求,以行业学院为载体,搭建各具特色的“政校行企”深度产教融合集成平台。以永泽环境学院为例,该学院由河南永泽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与学校资源与环境学院合作共建,企业一期投入300万元在校内建成了永泽环境检测中心,中心以国家计量认证为标准,向社会提供水体、大气和土壤检测,为师生提供科技研发、实习实训和创业孵化等实践平台。2018年,学院申报的河南省水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工程技术中心获得河南省科技厅立项建设,申报的产学研计划项目“铝污泥基质潮汐流人工湿地污水处理集成与示范”获得地方政府立项和资金支持。在人才培养方面,校企共建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开设“永泽班”,订单培养行业人才,企业每年拿出10万元在学校设立“永泽”奖学金,共同开发水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工程微生物等在线开放课程,依据行业标准共编《水污染控制工程》《环境监测》等应用型教材。学院在永泽环境科技公司挂牌成立了永泽环境学院实习就业基地,为资源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提供生产实习实训。在师资共建方面,学院先后派出8名教师到合作企业挂职锻炼,开展科技服务,为企业培训职工。同时合作企业技术骨干来学院兼职授课,开展交流,企业文化、技术提升、污水处理厂第三方营运管理等课程都由合作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授课。可以说,学校利用永泽环境学院这个载体搭建了一个高效集成平台,实现了校企双方在科技研发、社会服务、人才培养、师资共建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立足行业学院建设,产教融合成效显著
校企协同育人多元模式形成。学校立足行业学院建设,与行业、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战略合作关系:近年参与了“新型城镇建筑技术” “煤炭安全生产”和“纺织新产品生产”等3个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中关村绿色矿山产业联盟河南分部在学校落地,与凤凰集团共建“教育部高校数字媒体产教融合创新应用示范基地”,与河南澳捷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共同致力于国际化人才培养,与深圳玛瑟服饰艺术管理有限公司等行业知名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目前,企业已在校设立“华鼎股份”“鸿卓电子商务”等企业冠名奖学金15个,每年颁发奖学金近80万元;设立“中兴班”“锦荣创新班”等冠名班11个。校企合作举办“飞道杯”ACM程序设计竞赛、“中兴杯”税务知识大赛等学科竞赛活动。学校多元育人、多方式育人的模式已经形成。
应用型科研协同创新平台创建。通过与企业、行业(协会)的广泛合作,学校更加了解行业、企业需求,校企形成了紧密合作的协同创新平台。为了深化协同创新,学校不断完善以应用型科研为导向的科研管理制度,将应用型科研成果纳入职称评审和绩效评价。学校着力打造“一计划三平台”的应用型科学研究模式,即依托“543计划”,打造科学研究平台、社会服务平台、大学生创新平台,将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学生创新一体化推进。2017年,学校遴选了“高性能土木材料与结构”“纳米纺织新材料”等8个创新团队,每个团队都吸纳企业人员和学生参与,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2017年以来,学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5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10项。与企业签订横向科研项目39项,协议经费621.18万元;授权专利631项,其中发明专利142项,获得专利资助资金314.7万元;技术转让48项,金额413.35万元;获批电子陶瓷材料与应用河南省重点实验室1个,功能无机非金属材料、纺织大数据分析等省级工程实验室4个,智能控制与机器人技术、涂装生产线仿真与测试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学校的省级科研平台总数达到12个。这些省级科研平台大部分都由行业学院参与共建,研发与成果转化并重,为企业和社会解决了一大批实际问题。
服务社会的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涌现。学校紧盯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发挥共建共管行业学院的示范带动作用,在服务社会方面涌现出一批标志性成果。例如,学校主持制定的《棉纤维长度试验方法罗拉式分析仪法》《钢纤维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2项国家标准,参与制定的5项国家和行业标准,均已颁布实施。学校围绕污染防治、采矿安全、土壤修复等国计民生问题,开展技术攻关和社会服务,“单一低透突出煤层水力增透抽采瓦斯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2018年绿色矿山科学技术一等奖,“农作物秸秆等有机质在铬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荣获2018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河流氮来源、去除机制分析及工程应用”荣获2019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二等奖。学校还受政府部门和企业邀约,开展协同创新,攻克技术难题。例如,鹤壁市主动邀请学校博士到地方挂职,土木工程学院法冠喆博士在鹤壁市挂职期间,带领部门组织申报了13个国家级传统村落项目、13个省级传统村落,荣获“河南省垃圾治理工作省级联席会议2018年度先进工作者”称号;材料化工学院于翔博士在鹤壁市挂职期间,研制出的特种纤维在当地企业应用,彻底解决了铁制材料在铁路、地铁、轻轨建设中易腐蚀、易断裂等安全隐患问题,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中国化工报》《河南日报》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
打造创新创业工作特色模式。学校坚持把大学生创新创业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以两个“三融一体”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扎实开展。在学校层面,推动创业教育、创业大赛、创业孵化“三融一体”。学校鼓励学生取得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证书、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两年来,学校获得省级及以上创新创业类奖项15项,被评为国家纺织服装人才双创示范基地、河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示范基地。在学院层面,推动开放实验、学科竞赛、创新创业“三融一体”。各行业学院、教学单位通过开放实验室支持学科竞赛,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两年来学生共获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369项,其中国家级42项。特别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学校获得国家一等奖3项、二等奖13项,省一等奖52项;学生自主创业项目109个,注册成立初创企业30家。例如电气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朱振豪在校期间就荣获电子设计大赛全国一等奖、蓝桥杯全国一等奖、STC杯创业大赛一等奖等,并创办了郑州美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2018年,其公司入驻学校创新创业中心,吸纳了20多名在校生参与,公司主要开展电子产品研发、销售业务,为中小企业和个人提供个性化服务,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学生陈跃龙在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我的创新创业故事”暨微视频征集活動评选中荣获一等奖,学校是获一等奖的全国5所高校之一,2018年陈跃龙荣获全省十大“创新创业标兵”荣誉称号。
(汪诗怀,河南工程学院发展规划处处长)
责编:若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