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云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排舞在线课程建设的研究
刘丽云
长沙理工大学体育学院,湖南 长沙,410114。
排舞作为集舞蹈、体育、艺术为一体的综合运动,健身功能丰富,在国际、国内传播迅速、影响广泛。诸多高校都将排舞纳入体育课程教育教学且实践已久。在国内课程改革信息化、精品课程在线化、优质课程共享化教育教学新趋势下,各类学科精品课程层出不穷,而排舞在线课程建设寥寥无几,与排舞地位不相匹配。排舞在线课程在整合教学资源、拓展教学空间、激发学习兴趣、推动文化传播与文化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只有明确课程目标导向、创新课程建设方式、合理设计课程内容、强化资源管理平台建设、建立有效激励评价机制,才能有力推进排舞在线课程的精品化建设和高效化应用,进一步实现排舞在线课程在我国体育文化建设、民族文化传播中的重大价值。
信息化;排舞在线课程;建设研究
排舞(Line dance)属于全球化舞蹈类别的一个分支,排舞作为舶来品被正式引入中国,传播广泛、影响巨大:(1)在国家、社会层面,全国总工会和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全面推广排舞运动,各类排舞运动、排舞培训班、排舞比赛层出不穷;(2)在学校教学及学术研究层面,排舞已经纳入到高校体育教学课程体系当中,并已进入学术研究视野产生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在信息网络技术普遍应用的形势下,中国高校的排舞课程也在不断更新教学方式及资源利用途径,以适应当前高校教育的信息化、技术化、共享化及国际化潮流。教育部发布《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建设工作的通知》,自此高校课程走上了精品课程、精品开放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网络化发展之路。精品课程的实质是在信息化技术与网络化平台支撑下的优质教学资源的应用与共享。排舞作为外来的国际化舞种,本身就含有共享化、网络化意蕴。因此,高校排舞课程教学自然应顺应国家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的规划意见,顺应排舞自身的国际化、共享化特征,积极推进基于网络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鼓励教师利用网上教学平台进行教学。排舞的在线课程建设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从目前的技术手段及应用实践看,排舞课程主要以三种方式存在:社会排舞培训班、学校排舞体育课程及网络排舞公开课。这三种方式具体对象不同、教学特点各异,教学空间也由实而虚、由近而远,但在功用上高低搭配、内外补充,统一于排舞运动的推广和普及。培训班、排舞体育课程在诸多体育中心、体育协会、文化馆、高校及社团中开设频繁,普遍存在。而与排舞相关的在线课程在国内却如一片未开发的处女地,未受重视。
目前,我国已建立起国家级、省级、校级的立体化网络课程平台,其中影响广泛的有中国高等学校教学资源网(全国高校精品课程资源库)、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慕课)、中国网络电视台、网易公开课、精品课程全民终生学习课程平台等。各平台网络课程呈现出多类型、多学科、多层次、多属性的特点。然而,在上述诸多平台、课程之中,体育类或排舞课程少之又少。如中国高等学校教学资源网,其发布国家级、省级、校级精品课程共3632门,而体育类课程共32门,占比0.88%,没有排舞类课程。
从国家近年来建设网络课程及所公布名单看:精品开放课程方面,教育部公布的8批共992门精品视频课程中体育类12门,占比1.2%;4批共4506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中体育类19门,占比0.42%。即精品开放课程总共5498门,其中体育类课程31门,总占比0.5%,排舞课程仅大学精品视频课程《跳排舞游世界》一门。可见,在网络课程申报建设工作中,体育类课程并未过多着力,更遑论排舞在线课程。
中国关于排舞网站建设主要是全国排舞广场舞推广中心官方网站、校园排舞-中国官方网站。分为新闻资讯、赛事专区、培训考级、交流学习、服务互动五大板块,涉及官方文件、排舞概念、历史发展、赛事章程、比赛活动、考级培训等内容,栏目众多但内容简单、资源少,重宣传而缺乏教学实用性;排舞中心推出排舞中国公众号后情况略有改善,但缺乏系统排舞课程分区,公众号仅分为微官网、精彩推荐和商场三大板块。除此外,国内排舞网络资源多为分散性赛事记录及个人化录制展示等“野路”。从整体看,中国对于排舞的网络资源建设涉及面小、整理不系统、远不能满足学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及教师排舞课程教育需要。
与国内相较,国外排舞网络资源则丰富多姿。国外有专门提供排舞舞谱在线浏览与下载功能的网站。据中国科学院大学唐晓义介绍,国外Kick it网站提供舞谱超过7000首,而且定期会对最知名曲目、最受人们喜爱曲目、被教授最多次数曲目进行评选,称作“Top评选”;位于英国的Copper Knob网站能够提供舞曲超6000余首,其首页也会不断发布新近创编的舞曲信息;排舞网站Line Dance Magazine也能提供舞曲超2000首,这些无疑为人们排舞学习与训练、了解当下流行舞曲提供了很好的信息资源。此外,国外体育教育网站还提供丰富的教学案例,如总部位于美国弗吉尼亚州的PE Central网站提供了采用排舞作为教学内容运用于体育课程的大量教学案例,学者可在线浏览教案及观看公开视频。总而言之,与国外资源相比,中国对于排舞的教学、实践及网络平台课程资源建设显然有极大的改进空间,这也与排舞作为外来运动项目在中国起步较晚有关。
排舞作为一项国际性的舞曲运动,对我国推动并实现“全民体育”“全民健身”、增强人民体质具有重大意义。然而,排舞课程教学的发展并未与这种旺盛的流行势头相匹配。尤其是排舞在线课程,通过信息化、网络化支撑,对排舞教育教学观念的改变,推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实现排舞在全国乃至国际间推广宣传等都将发挥积极作用。经过《跳排舞游世界》这门课程推广中实践发现,排舞在线课程建设的价值主要有以下几点。
在线课程建设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教育服务平台与资源管理平台的共同建构。排舞在线课程建设在大数据、广资源作用下运行,其课程教学重在建立教育服务平台。排舞在线课程实现教学课程资源的集成与整合。课程中出现的关于排舞的参考资料都能一并整合进教学视频。另外,在资源管理平台建设方面,可以将所有课程外与排舞相关的信息资料,通过分类分区归置的子目化、模块化和链接化方式集聚整合,构建排舞网络资源的大数据库,实现网站内排舞资源对课程内容乃至排舞的多重注解和循环阐释,避免资源的过度分散,便于学习研究。
相较于高校排舞课堂教学受众一定、空间有限的现实,在线课程无疑有着巨大的时空优势。一方面,教师教学可以极大推动网络、课内、课外的三维互动互通。实现线上线下的人机互动、师生互动以及生生互动,使排舞最终在虚拟课堂中超越时空局限扩大受众群体,满足受众需求。对于反响良好的排舞在线课程,教师在新学期教学中可以以此作为教学模板,避免教授重复内容;节省出时间从事排舞新内容、新方式的教学探讨,由此拓展了教学时间、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排舞的在线课程可以极大地拓宽受众群体,实现排舞教学的全网络、全社会覆盖。高校学生及社会公众也可以跨越学期或学校的时空局限,真正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环境,从而极大程度地推动排舞在全社会的传播和普及。
在线课程打破了传统的面对面教学场景,将现实课堂搬进了网络虚拟空间,在教学资源、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方面都打开了无限丰富的可能性。就课程教学而言,在线课程通过技术支持可以集成网络教学、资源推送、学籍管理、学习生涯记录等功能,应用网络学习空间进行预习、作业、自测、拓展阅读等活动。同时,丰富的学习资源及虚拟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打造自身的学习空间和交往空间,能够提升课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减轻学生现实课堂的学习及交际压力,促使学生养成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主服务的良好习惯。就休闲娱乐而言,学生可以在排舞在线课程网站上通过各类链接获取关于排舞的一切资源。排舞在线课程平台通过打造文字、图片、视频、音乐,国内高校、社会服务平台乃至国际间的自由切换和浏览功能,自然比现实课堂更具吸引力和诱惑力。
在线课程作为一种高度共享化的教育教学资源,已然实现在高校间、国际间的流动。排舞作为一种由固定舞曲、舞步构建的运动项目在中国风靡已久,然而在全球上万首排舞舞曲中,中国舞曲略显单薄。“健身排舞爱好者按照一定的舞步学习、表演或比赛,这可以让各个国家和地区在表演时加入自己的特色,将本民族的文化、艺术和精神融合其中”。[3]我国的排舞采风项目已将民族舞蹈融入了排舞编排。在线课程可以采用具有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精神的排舞教学案例讲解中国自己的经典音乐或舞蹈,以便在高校及国际间传播,使中国的排舞实现流行与民族融合,舞蹈向文化转化,规范与多元交融。另外,排舞作为一项规范化、国际化、高雅化的健身运动,其发展经验对我国健身舞蹈的建设有积极的借鉴作用。如作为与排舞极为相似的广场舞,其起源、运动人群、健身功能、文化传承方面都具有高度的重合性。中国特有的广场舞完全可以借鉴排舞发展经验,在创编中融入国际流行元素,增加时代气息,努力把广场舞打造成弘扬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通知》指出教育信息化工作要坚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坚持应用驱动、机制创新的基本方针。[4]《跳排舞游世界》在线课程的共享实践虽取得一些成就,但更多的是一种排舞课程改革的尝试。如何建设好排舞在线课程,真正有效地“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和技术资源,实现课程和平台的多种形式应用与共享,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制度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5]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深入研究、积极努力。
课程是高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对培养学生能力素质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6]。换而言之,人才培养是课程建设的共同目标;从细处而言,每一门课程又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目标。课程属性与课程内容的区别决定着培养目标的不同。排舞在线课程作为一门高校体育课程,其首要目标应是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熟悉排舞的概念、特征、历史、规则等本体性理论知识,掌握排舞舞步变化、方向、动作、表演等操作性能力,进而提高学生运动所需的协调力、节奏感和审美鉴赏能力。此外,排舞传播性广、操作性强,在广大民众及师生中极具吸引力。因此,排舞教学还应树立长远目标,即培养学生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具备终身锻炼的能力,最终实现国家全民健身、全民体育,增强人民体质的体育发展目标。
排舞在线课程由于其网络化与课程化两大属性,使其有别于传统课程注重课程设计的建设方式。一方面,要强化信息化思维,改进教学理念。课程教学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掌握时代发展的新潮流、新趋势。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冷板凳”式学习、长时间注意力集中已成为过去,碎片化时间、碎片化阅读成为社会普遍趋向。传统课堂教学也愈发呈现旧时代般的弊病,学生上课玩手机、“低头族”成为常态,迟到率、上课率、听课率成为高校学风建设的重中之重。排舞作为一门国际化、网络化课程,离不开大量的网络化资源。其建设必须正视此类问题产生的合理性,溯本清源,改变思维,努力将上述消极条件转化为积极手段,注重传统与信息化结合,根据排舞课程属性、学生需求和目标任务,大力推进翻转课堂、微课堂、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建设和运用。另一方面,要创新建设方式,实现互联互通。排舞课程建设既是个体学校之事,也可以是所有高校之事。个体高校作为排舞在线课程的主体,首先自身必须加强建设,形成一流的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才能具备与众多高校课程建设竞争的资格与优势。其次是发挥好校际、校地、校企间的共建作用。其在线课程建设完全可以以某所或某几所高校为龙头,共同建设,共享课程资源。如高校间实现学习平台、学习资源、学时、考试、学分统一化,实现排舞在线课程最大限度利用和最广范围传播;可以将高校排舞课程与培训班性质整合,互驻互认互用,集中力量做好教学培训、排舞创编、比赛组织等事宜;同时通过校际、校地、校企的互联互通,最终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形成教学平台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学习空间人人通,构建出教学资源、教育平台、学习空间的超级一体化。
课程教学主要是由教师“教”的信息传递和学生“学”的吸收内化所形成的二元结构。信息传递的效果关键在于信息内容和传递方式。排舞在线课程建设要成功必须注重课程内容的建设。
3.3.1 构建科学的课程规划 排舞在线课程建设要置于人文素质建设的大格局中,形成排舞课程的系列化、多元化及可持续化发展。使学生掌握排舞理论知识及实践能力是排舞课程的首要任务,(1)课程开端应强调排舞概念理论、国际国内发展史、舞步变化、比赛程序及规则等方面的内容;(2)排舞作为音乐、舞蹈、艺术的综合体,学科牵涉面广,可以形成排舞音乐特征及使用规律、舞步组合变化、队形排列、服饰搭配以及因风格影响各部分相互关联等专题性内容;(3)排舞作为音乐、舞蹈、艺术的综合体,学科牵涉面广,可以形成排舞音乐特征及使用规律、舞步组合变化、队形排列、服饰搭配以及因风格影响各部分相互关联等专题性内容。排舞是一项融合各民族舞步风格的国际性运动,其教学也可以形成各民族文化特点、性格特点及审美特点等专题内容。总而言之,由于排舞的多属性、多功能特征,其教学规划可以注重与排舞健身锻炼相关的本体性内容和排舞认知欣赏相关的外延性内容,从而形成由体育到音乐、舞蹈,到生理、心理,到文化、审美多层次教学的同心圆结构,提升学生的整体人文素质。
3.3.2 开发优质的教学资源 在线课程建设“应结合实际教学需要,以服务课程教与学为重点,以课程资源的系统、完整为基本要求,以资源丰富、充分开发共享为基本目标,注重课程资源的适用性和易用性”。[7]排舞在线课程资源主要分为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基本资源包括排舞的课程介绍、教学日历、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和课程全程教学录像等反映教学活动必需的资源。拓展资源应是服务于教学与学习过程的多样性、交互性辅助资源,如案例库、专题讲座库、素材资源库、实验实训系统、考试自测系统、交流工具等。两类资源都需强大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各校除自给自足建设外,还应积极吸收、借鉴、利用国内外已有的先进成果和经验,加强国内外排舞相关资源的收集、整理、加工、数字化和应用化,推动排舞在线课程建设不断创新、不断完善,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积极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创新资源平台、管理平台建设、应用模式。”[8]排舞在线课程建设离不开资源管理平台的支撑。强化排舞管理平台建设,(1)要注重在线课程网页界面设计。通过对排舞视、音、图、文等相关资源的子目化、模块化设计,重点突出课程教学图文介绍、动画演示、真人实景示范等内容精华,使排舞在线课程网页界面美观、使用便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要注重互动模块设计,实现排舞在线课程的交互功能智能化。可以充分借鉴视频弹幕、留言评论、空间、朋友圈等形式,在在线课程网页嵌入图文和语音交流评论模块,甚至对接学生QQ、微信等交流平台,实现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无障碍交流。另外,学生在交流区、空间、朋友圈的相关评论、提问或感想都可以通过后台算法的自动化归类处理,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学习进展情况;(3)要注重资源链接。在确保各资源平台互通衔接的前提下,通过条目链接技术,将与排舞相关的资源在各网页和平台间的自由灵活跳转,推动排舞在线课程教学资源的网状化格局,在优化利用网页空间的同时拓展在线课程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四是要注重网页平台的检查。网页平台的健康成长是在线课程实现应用、共享的重要保障。排舞在线课程一旦上线,除应及时关注和反馈学生学习状况外,还应定期进行检查维修,保障排舞在线课程所有资源的可学与可用。
激励与评价机制是促进排舞在线课程不断创新、完善的重要途径。教育部文件强调:各高等学校要切实加大和保障对精品课程建设的经费投入,应从事业费拨款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精品课程建设[7]。各政府部门及高校应充分认识到排舞的重要价值,落实国家对精品课程、精品开放课程及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相关政策,积极提供经费、技术、人员等方面的支持,激励课程建设者在创新、完善排舞在线课程项目上用心竭力。同时,应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在依据教育部精品开放在线课程评审指标和资源建设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排舞课程自身的实际情况,注重应用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制定科学、易操作、可量化的评价体系。具体而言,课程运行方面的评价既要关注课程网站设计的美观度、使用便捷性,课程资源容量、持续建设与更新情况,在线课程的使用量、学习量、讨论量及实践量,又要提升学习者通过在线课程学习在排舞知识及能力的掌握度,体育意识、创新能力、团队精神的培养效果。教学主客体方面的评价要注重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混合运用对课程建设理念、建设方式、建设内容、建设效果的教师自评,与其他高校在线课程建设成果及经验对比、学习、借鉴的教师他评,学生对自身学习过程、学习成果的自我评价以及对教师课程教学的评价。上述评价内容基本涉及课程建设、课程改革、教师发展、学生发展等多个维度,只有抓实抓牢评价环节,及时总结建设经验,深度剖析建设问题,才能有力推动排舞在线课程后续建设高质量、高效益的健康发展。
排舞在我国正处于一个政府高度支持、民间广泛应用、高校积极教学、学界深入研究的优良发展时机。其在线课程建设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费时费力的漫长过程,需要积极发挥校际、校地、校企等多方联动作用,“借鉴国际经验,采取‘高校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方式,集聚优势力量和优质资源”,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排舞在线开放课程和公共服务平台。[9]同时,也要牢牢把握排舞的国际性、综合性、文化性等多重属性,明确课程目标导向、创新课程建设方式、合理设计课程内容、强化资源管理平台建设、建立有效激励评价机制,从而推动排舞在线课程的精品化建设和高效化应用,进一步实现排舞在线课程在我国体育文化建设、民族文化传播中的重大作用。
[1] 刘忆湘,阳艺武.《大学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体育学刊,2008,15(08):49~52.
[2] 唐晓义.排舞项目体育教师在线学习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4(07):149~150.
[3] 邓 嘉.健身排舞的多元特征及其推广价值[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03):32~34.
[4] 教育部.教技[2016]2号: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通知[S].2015-06-07.
[5] 教育部.教高[2015]3号: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S].2015-04-13.
[6] 刘献君.大学课程建设的发展趋势[J].高等教育研究,2014(02):62~69.
[7] 教育部.教高厅[2012]2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S].2012-05-21.
[8] 何思桥.大数据下教务管理数据分析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7(11):160~161.
[9] 宋永刚.以创新精神构建在线开放课程服务体系——“爱课程”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8(01):13~16.
Study on Building the Online Line Dance Course in the Context of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LIU Liyun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Changsha Hunan, 410014, China.
As a comprehensive sports activity that integrating dance, exercise and art, line dance possesses considerable fitness function, which is prevalent and influential both nation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A great number of universities have taken line dance into physical exercise teaching courses for a long period. With the new teaching tendency as informatization of course reform, online high-quality curriculum and shared fine course, quality courses of different subjects have emerged, while the online course for line dance is underrepresented. Online line dance course has great significance in integrating teaching resources, enlarging teaching space, motivating learning interest, as well as promoting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construction. Defining the aims of courses, innovating the mode of course building, adopting well-designed content, empowering platform of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building incentive valuation system, only with these methods, the development of quality online course of line dance and its efficient application can be promoted, furthermore realizing the value of online line dance course in physical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national culture communication in China.
Informatization; Online line dance course; Study of development
G807.4
A
10.13932/j.cnki.sctykx.2019.01.25
1007―6891(2019)01―0103―04
2018-10-13
2018-12-21
教育部大学精品视频公开课项目《跳排舞游世界》;湖南省教育厅课题(课题批准号:17C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