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孝珊,高楚兰
(集美大学体育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写照,作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精神力量,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文化的变迁从根本上影响着事物的发展,事物要想得到良好传承和良性发展,必须通过顺应文化变迁来达成。所以本文将从文化变迁对永泰虎尊拳传承的各要素的影响角度进行分析,希望为虎尊拳今后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建议。
“文化变迁”是指文化内容和结构在量上的缓慢变化过程。“或由于民族社会内部的发展,或由于不同民族间的接触,因而引起一个民族的文化的改变”[1]。变化变迁可分为自然变迁和计划变迁两种。自然变迁是无意识的文化自然积累或发展的过程,很难控制,例如自然环境与地理位置的变化、地域差异、民族习俗的变化、迁徙等。计划变迁是人们自觉地、有计划地发展或改革文化的过程,例如社会的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等。从历史总体来看,文化的变迁是随着社会的改变而变化的,它对人的影响是漫长的、潜移默化的。
《汉语大辞典》中对“传承”的解释是“更替继承”;对“模式”的解释是“事物的标准样式”。从社会学角度看,模式是“在某种理论思想指导下某种事物各要素之间的一种组合方式和运作流程的范式”[2]。相应产生的传承模式是:更替继承的一种组合方式和运作流程的范式。对传承模式的分类,依据不同,结果不同。传承要素是传承模式的有机构成单元,对传承模式的研究离不开对传承要素的分析。传承要素包括传者与承者、传承内容、传承目的、传承手段和传承场域五大要素[2]。
虎尊拳从创编到现在经历了几百年的文化洗礼,深受文化精神的影响和强大的文化精神已经融为一体。传承要素是传承模式的有机构成单元,对传承模式的研究离不开对传承要素的分析。传承要素包括传者与承者、传承内容、传承目的、传承手段和传承场域五大要素[2]。传承是为了更好地延续,了解传承的各要素,才能更好地理清文化变迁对传承模式的影响。
从永泰虎尊拳创编之初的时代背景看,当时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居住环境,居住环境决定了传者与承者之间的关系,而传者与承者之间的关系是延续传承的纽带。永泰虎尊拳由李元珠创编于清乾隆年间,当时的永泰县叫永福县,永福县高大雄伟的山自西向东绵延,在河的主干两岸形成长廊式谷地。水系支流呈网状遍布全县,形成众多峡谷和串珠状小回廊谷地。这一特殊地理环境与特殊历史时期、特殊社会形态相结合,形成了集居住、防御、艺术于一体的中大型山岭特色的建筑风格——庄寨式建筑风格。永泰庄寨和其他庄寨一样,里面居住的都是同族人,他们的生活起居都在一起,拥有共同的生活习俗和家族财产,这种生活模式促使宗亲传承、家族传承成为虎尊拳的主要传承方式。另外,因为当时倭寇、土匪横行,为了族人及家族财产的安全,传者与承者都是本家族的至亲男性。师徒制传承也是虎尊拳的重要传承方式。在近代以前,受封建价值观念、社会习俗的影响,拜师学艺是传统技艺传承的主要方式。习武也是拜师制,想要习武的人通常会找德高望重的大师,大师同意收徒后,跪拜本门派祖师爷,再拜师敬茶,礼成后方可成为本门派弟子,接受师父授艺。师门内纪律严明,师徒关系明确。
永泰县水系发达,水运繁荣,借助海上丝绸之路对外开放交往。经长时间的对外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现在的永泰已经飞速发展,居住环境已由原来的庄寨式变成了现在的高楼林立,原来的家族群居也变成了现在的家庭散居。人们都是购房居住,虽然居住得更密集,但人际关系大不如前,邻里之间都不一定熟悉。现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更让人们的交流变得不是那么容易,加上教育方式的改变,虎尊拳演变出了一种新的传承方式,那就是普通型传承,也就是现在为大众所熟悉的培训班模式。班级授课是现在虎尊拳传承主要方式之一,人们缴纳费用就可以接受学习,不需要像以前一样进行拜师,学生与老师关系淡薄,甚至许多学生走在路上都不会与老师打招呼。正是因为如此,现在很多传承人的自我存在感较低。以往都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师徒关系,师父会择优收徒,而如今普遍存在的只是简单的“授”与“受”的教学关系。正是由于普通型传承模式的发展及人们思维模式的变迁,往日的家族传承模式才变得不是那么重要,虎尊拳也不只是在至亲男性中传承。现在虎尊拳的主要传承方式是普通传承,不分男女。
传承内容(这里仅指技术内容)是传承情况的具体体现,从传承内容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拳种的发展概况,内容完整、全面的拳种发展得自然不会太差。虎尊拳融合了大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拳理清晰完整,内容丰富多样,除了一般拳种具备的基本功、套路、器械和对练外,虎尊拳还有气功、暗器和点穴截脉术等独特内容。社会发展、时代更迭是历史大背景,社会需求的改变对不同时期的传承内容有不同的要求,清朝时期,永泰倭寇匪患严重的情况和前人对武侠和武艺根深蒂固的理解,使习武之人都更注重武术的本质——技击,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实战。所以,根据当时的社会需求,虎尊拳在传承内容上丰富多彩,包括基本功、套路、器械、对练、气功、暗器、点穴截脉术及跌打损伤的技术技能。
但发展到了现代社会,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融合,人们思想价值观念改变,在竞技体育的冲击下,武术为了寻找新的出路,满足人们在新时代对武术的要求,武术在价值功能上由注重实战功能转向健身功能,在传承内容上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虎尊拳在传承内容上自然也做出了一定调整。既然现代社会更注重健康的价值,那以前的暗器、点穴截脉术自然就被淹没在了发展的浪潮中,而能为大众所接受的基本功、套路、器械和对练则作为主要传承内容保留了下来,只有少数已拜师的学徒学习了气功和跌打损伤等技术技能。
一个拳种的传承目的是其发展高度的决定因素,经济模式的更替决定了传承目的,科技发展决定了学习目的。为了传承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计划都是以其目的为根据的。战国时期永泰居民由于民族融合而成为闵越族的成员,他们是永泰的原住民。“衣冠南渡”“随王入闽”“北宋南迁”“拨军屯田”四次大规模南迁移民,改变了永泰的人口结构,提高了人口素质,同时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推动了永泰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在多次迁徙与封建社会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大环境下,为了生存,永泰出现了移入民与原住民之间为了争夺地盘而发生宗族械斗的情况,由此,武术得到整个家族的高度重视。清朝时期倭寇横行,土匪肆虐,虎尊拳传承之初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抗击倭寇土匪,家族间争夺田地、地盘及保护家族安全。这使虎尊拳这一家族事业得以传承,也是人们学习虎尊拳的目的。
随着自然经济的解体,从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到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我国经过多次经济体制改革,改变了原有的经济模式。土地分配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土地改革使人们放弃了当初为了争夺地盘而发生的各种斗争,向文明生活迈进,也使生产力得到解放,经济变得自由,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人们开始追求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的双高标准。娱乐和健身变成传承发展的两大主流功能,虎尊拳的传承目的也随之改变,保家卫国的思想开始盛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本门派武艺事业成了主要的传承目的。而科技的发展让人们学习虎尊拳的主要目的变成了强身健体、或是家长为了改变孩子生活、娱乐方式。从传承人处了解到,在教授的学生中,大量学生是因为家长不想让其沉迷于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中而被送去学习虎尊拳的,还有一部分是为了强身健体,只有少数是为了兴趣而选择习武。
传承手段是传承的载体和方法,科学技术的应用丰富了传承手段。封建社会人们生活简单、民风淳朴、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使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技术仅停留在手工阶段,人们能借助的传承工具相当有限,这限制了传承手段的种类。清朝科举取士,重文轻武成风,受当时政策的影响和思想的束缚,虎尊拳只能以口耳相传和言传身教作为主要传承手段。
第三次工业革命后,人类进入科技时代。我国的改革开放促使社会飞速发展,科学技术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并与之息息相关。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更是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多媒体、电脑、手机等快速成为了人们得心应手的重要工具。口耳相传、言传身教已不能满足人们在这个快节奏生活的社会中对效率的追求。在传承过程中虎尊拳也将新时代的工具和媒介作为自己的传承手段。虎尊拳作为当地最大的一个拳种,深受当地政府和群众的重视。在永泰县博物馆的三楼第四篇章“村村习武风˙凛凛虎生威”中有关于虎尊拳历史、传说和部分传承人简介的详细资料,在这一篇章的中心位置有一块利用全新技术打造的光影视频图,记录的就是虎尊拳的相关简介和套路视频。书本、光碟等载体现在是虎尊拳传承的手段之一,政府宣传、举办的各种武术比赛等形式都是当下传承的重要手段。
一项运动的开展需要一定的活动场域,活动场域决定和限制运动的风格和活动范围。自然环境的改变可以为事物的传承提供不同的传承场地,而传承场地的变化可以影响其传承模式[2]。虎尊拳属于民间武艺,创于民间,传于民间,也承于民间。自然环境造就了永泰独特的庄寨建筑,使其有足够的空间供人们习武练功。从传承场域的性质来看,虎尊拳传承伊始是在师傅家或者武馆,家境好的学生也可请师傅上门教学。据说,当初郑登光因家境条件好,请李元珠祖师到家中授艺。由于门派传承要求,教学时需大门紧闭,传承场域相对比较封闭。李昭北在拜师祖李元珠为师之前就是在门缝偷看,而后自己在放牛时习练,师祖看他痴迷武艺且是同乡人才破例免费收他为徒。所以师祖李元珠最得意的两位高徒郑登光和李昭北都是在郑登光家受艺习武并艺成的,艺成后李昭北在福州开馆广收门徒。
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的改变,使传承场域从农村延伸到了城镇,教育制度、体育体制等改革则催生了大批学校、体校、武馆,更加注重青少年的培养。虎尊拳在家授艺受到城镇高楼林立的限制,被体校、少体校、武馆和学校所取代,近来,“武术进校园”的号召更是加速了虎尊拳在学校的传承。虎尊拳第七代代表性传承人林章营老师在永泰县少体校教授虎尊拳,并整编武术操作为学生的课间操。永泰县作为享有全国“武术之乡”光荣称号的县城,当地政府对武术尤其是作为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虎尊拳相当重视,在虎尊拳的发源地洑口乡的小学就开设了武术课,并以虎尊拳教学为主。
(1)自然环境、制度习俗、价值观念的改变,衍生出了普通传承方式,这种传承方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制,人数众多。虽然这种传承方式使传者与承者之间的关系普遍由“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师徒之情向简单的“授”与“受”的教学关系转化,但这也扩大了虎尊拳传承的规模,为虎尊拳的传承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社会需求、经济发展使虎尊拳在传承内容上为虎尊拳的顺利发展做出了适时调整,使其更倾向于健身功能和娱乐功能,但弱化了虎尊拳的技击本质,丢失了其独具特色的内容。这也使虎尊拳的神秘感和魅力有所下降,对虎尊拳的良性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经济模式更替决定传承目的从最初的争夺地盘、保家护院、抗击倭寇等“野蛮”械斗,向保家卫国、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扬本门派武术事业、强身健体的文明生活迈进,这是虎尊拳良性发展的表现。但传承目的的改变也使学生的学习目的变得不那么纯粹,现在真正为兴趣而学虎尊拳的人甚少,多数人学习虎尊拳只是因为家长想让小孩远离电子产品带来的不良影响。
(4)科技的发达、科学技术的应用丰富了虎尊拳的传承手段。多媒体、电脑、手机等科技工具的普遍使用,在加速虎尊拳的传承脚步,扩大其传承范围的同时,也使人们接触到了更多更快捷的锻炼方式。选择有了多样性,虎尊拳的选择概率相应降低。
(5)自然环境的改变、教育制度和体育体制的改革拓展了虎尊拳的传承场域。传承场域从农村师傅家、徒弟家、武馆延伸到了城镇武馆、少体校、学校等多领域。场域的拓展增大了虎尊拳传承的机会、扩大了传承范围。这些改变都或多或少地为虎尊拳的良好传承与良性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重拾以往授武学艺的规矩。在上课的场所摆放祖师爷塑像或牌位,每次上课之前先敬拜祖师爷,这可以加深传者与承者之间的关系,严明本门派纪律,还可以起到监督、正心的作用。
(2)改变器材使被丢失的特色内容如暗器、点穴截脉术以娱乐的形式进行传承。如暗器中的飞针可将缝衣针变成竹子或木做的针,原来是为了射击敌人头面部,现在可以改成以射击人体模型,并以其射击的深度和准度作为判定标准。
(3)对习练者的学习目的加以引导,培养他们习练虎尊拳的兴趣,加强对学习者关于虎尊拳历史文化、名人传记、特色内容等的教育,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发挥虎尊拳自身特点优势等,以达到和巩固传承目的。
(4)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和政府途径,提高虎尊拳多样性,丰富传承手段。在永泰县文化局官网的“非遗中心”栏目中放置关于虎尊拳的套路、表演视频。鼓励传承人录制教学视频,供虎尊拳爱好者研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