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光
1月-5月,越南出口同比增长6.7%,在全球经济放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可谓—枝独秀。同期,中国出口总体波动放缓。对此,有人担心中国产业正在加速外迁,但笔者认为不应过度忧虑。
其一,越南出口表现有夸大之嫌。从越南的出口数据中不难发现问题:越南对美出口大增28%,占据越南出口增量近八成;同时,越南工业生产规模每年扩张速度在10%左右。考虑到越南四分之_的出口货物运向美国,这—人口不到1亿的中小型国家恐怕难以支撑起如此大的外需增量。越南充当贸易“中转站”应是其出口强劲的首要原因。
其二,越南贸易数据的“水分”不会持续太久。一是美国已经对这种“关税套利”的行为提高了警惕:先是因巨额双边逆差将越南列入汇率操纵国观察名单,迫使后者调查违规贴牌行为;而后对上述越南不锈钢和冷轧钢出口征收465%的惩罚性关税,切断转运链条。二是转出口只是企业面对贸易格局突变的短期应急措施,随着部分企业将生产迁移至越南等国,产业链条“理顺”,一部分虚增的出口将转化为这些国家的合规出口。越南6月出口环比下降1.4%,与历史上的季节波动发生背离,就表明水分已经开始被逐渐挤出。
其三,中长期内,东南亚难以取代中国的全球制造业出口基地的地位。首要原因在于二者体量方面的差距。根据世贸组织的统计,2017年中国商品出口金额为东盟七国的1.7倍,而就制造业出口而言,中国的体量已经是东盟七国的2.3倍。2000年以来,中国制造业出口取得了14.3%的年复合增长率,而在乐观情形下,假设东南亚中长期能以相同速度增长,同时中国以5%的较低增速增长,东南亚制造业出口也需要十年才能与中国的规模持平。
不考虑贸易摩擦的影响,吸引产业迁移的直观因素是劳动力供给与成本,特别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根据国际劳动组织模型估算,截至2018年,中国有1.7亿个制造业岗位,占全部就业的22.2%。假设中国制造业就业比例下降到14.4%的全球平均水平,那么將流失6000万个岗位。如果东盟国家希望吸纳所有这些岗位,则需要其六成农业就业人口流入制造业,可能性很低。
综上,贸易摩擦下的产业转移是早已显现的大趋势,且规模较为有限,只是速度可能加快,因此不应过度忧虑。对中国而言,当务之急是把握好自己的节奏,积极迈向高质量的开放。事实证明,在经济面临逆风之际,中国仍然受到外资的青睐。
中国缘何对外资具有长期吸引力?首先,中国即将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其次,中国产业链相对完整,供应链节省的成本可以对冲较高的人力成本;第三,外资看重中国稳定的政治环境。当然,关税综合税率偏高、资本账户国际化程度较低、服务业FDI监管限制过多等问题对外商信心仍有影响,中国应利用中美经贸摩擦的契机在对外开放上更进一步。
理论上进口地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会促进新产品的进口,但对进口产品质量的影响方向不确定,新产品的质量可能会高于或低于知识产权保护之前的进口产品质量。
基于中国企业微观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进口地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会扩展外国企业出口产品的种类范围,进口地区会进口新的产品品种,但新品种的质量水平低于持续进口产品,从而拉低了进口产品质量的平均水平;进口地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仅对中等技术产品的进口产品质量影响显著,对高、低技术产品的进口产品质量影响都不显著。
此外,进口地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显著促进了中等技术产品中的中等顶量品种进口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