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馨,陈轶甄,王赵园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浙江嘉兴 314000)
大学生社团是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 按照一定的章程和组织程序自愿组成的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根据大学生的主要兴趣集合以及组织功能趋向,大致可以将高校学生社团分成理论学习型、 学术科技型、文化艺术型、体育运动型、素质拓展型、志愿服务型等类别,但纵观国内高校社团的发展和变化,其活跃区域在于丰富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和对“第二课堂”综合培养任务进行补充,真正在社团内外融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实践较为缺乏。高校学生社团一直是高校进行青年培养的重要阵地,早在2005年,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就已联合发文《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学生社团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理论型社团的成立依托主题鲜明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社团成员有着共同的理想信念,活动形式也带有一定程式化的理论学习教育,部分高校现有的青年马克思主义学会、毛泽东思想研究会、邓小平理论读书会等社团均体现了传统理论型社团的典型特性。共青团作为学生社团的主要领导组织,近年来对学生社团的定位和管理也从“一体两翼”式转变为“一心双环”式,而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的历史定位和责任使群团组织面临改革的时代命题,团的十八大明确坚持对青联、学联、少先队深化改革,在改革推进至高教领域,则需对高校学生社团进行准确把握和科学规划,其中理论型社团在原有的理论普及、思想宣教、实践体悟之上,亟待将组织惯例进行深度剖析,创新触发理论型社团的内生机理,主动适应新时代下高校学生教育培养的宗旨。
内生机理原用于某一个系统内部所存在的各个要件之间相互联系及作用的一般规则或基本原理,系统内部各要件按照固有的运行模式维系系统的发展,除了内部环境的稳定性,系统也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刺激和干预从而改变内部某一个或几个要件的性质,或者改变原有的运行路径,产生新的规则。
理论型社团在组织运作的过程中有着理论本身固有的学习属性,且相对于专业领域的学术理论,此类社团更加强调思想理论的政治属性,因此高校理论型社团普遍存在学习性和政治性两大天然属性。理论型社团在组织运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行为范式,相对程式化和保守地开展社团活动,这与以青年大学生为主体的参与者形成强烈的摩擦,大部分理论型社团在人员组成上以信仰一致为先决条件,导致学生社团缺乏群众性,也不符合全面育人的总体要求。
学生社团作为一种自发性的群众性组织,组织管理者按照政治组织中的理论学习模式自上而下地开展组织活动,或从外到内地对外部环境做出反应,理论型社团的整体效能表面化、形式化,忽视了社团作为一种组织的基本特征,也忽视了参与者或者共同体对组织做出的一系列反应。
经过长期地讨论和研究,组织惯例作为组织基本属性特征和实现目标的根本手段,是具有自我变革性的,是促使组织自身创新发展的来源。林海芬博士等人在其研究中详述了组织惯例对组织创新的依据以及内生机理的实现过程,其中着眼于参与者本身存在的互动性认知而搭建的共享基模为理论型社团自下而上进行组织创新提供了有效参考,对理论型社团的组织惯例进行微观分析,在考虑青年人群特性和行为方式,内容呈现形式与载体突破,分层教育和分类管理等方面实现定向化、灵活化的组织创新。
在传统组织惯例中,组织按照既定的章程和宏观环境的政策规定或者明确的指令下达产生组织信息,指挥效应无法伴随认知的动态过程而产生变化,个体对于惯例信息的接受是局限的,对于个体未能明确理解和接收的信息会在集体行动中呈现出结果的不确定性,这也暴露出自上而下和从外到内对于组织内部交互发生造成的程式化壁垒。因此需要构建内生性的惯例变革从而有效提升组织活动实效,如图1所示。
在产生变革的组织惯例中,创新了理论型社团内生机理中的共享链接,对组织信息的处理过程出现共享的认知结构,内部环境呈现出微观细分且关注参与者的心智,外部环境则进行明确的宏观定位,个体和集体在进行信息反馈和决策的环节中以共享认知为前提做出共同的行动倾向,伴随着动态化的共享循环,为参与者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动态学习和活动,这种区别于传统指令→动作的直线型效应以非直线型构成组织行为模式,更有利于参与者本身成长与收获,也有助于组织内生机理的创新激发。
以共享基模构建出的共享循环为组织惯例提供了更为微观的视角,充分发挥参与者的主观认知及作用,参与者主体意识的增强和主观能动性对于破解当前理论型社团单一刻板的组织形式发挥了极大的反作用,在关注组织自下而上的行为模式之后,产生新的组织理念,衍生出新的章程、机构、制度、活动形式等创新产物。
新时代的理论型社团尤其凸显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的作用发挥,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内核的建设思路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结合校情从规划设计层面、实施保障层面和成效发挥层面探索和推动育人路径的建设。
明确目标一致意识。理论型社团的建设并非某一学生组织的建设问题,而是进一步落实“三全育人”的重要途径之一。高校党委部门、行政部门、教学部门、群团组织应当目标一致,激发理论型社团天然亲和力,在社团组建过程中提高标准、给予校内政策支持,形成以党委部门领导牵头、行政教学部门积极配合、共青团具体指导的工作思路,以“大思政”格局明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明确资源统筹意识。理论型社团的建立应当充分考虑到各类资源,避免出现全部事务由学生自我运作的情况,在学生社团普遍存在的人财物短缺方面给予充分保障,协调校内外可挖掘、可利用、可提炼的思政元素,不仅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上下功夫,更要积极探索“政策思政”“平台思政”等“思政+X”工作思路。
明确特色发展意识。理论型社团的建设和发展不能陷入工厂化、产品化、模式化的运作中,充分结合时代背景,摆脱过去普遍存在的“一个思想一个协会、一个运动一个社团”,要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和最新理论成果要义,着眼符合当下世情国情校情的建设方案,有效指导不同的理论型社团差异化发展,打造品牌化项目。
图1 理论型社团组织惯例内生机理创新变革的关系
组建教科研队伍,保障理论型社团核心内容。理论型社团与其他类型社团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其明确的教育导向。理论型社团开展学习教育活动的过程中首先要有一支思想、专业、学识过硬的教学团队,不仅要“读懂弄通”更要“信道明道”,实现师生自育先行。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学研究既有利于师在建立理论自信也有助于社团运作成果的固化。
组建学生骨干队伍,保障理论型社团延续传承。理论型社团的学生培养应当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和优秀的社团管理干部两条路出发,既要有理论扎实的青年学生“领学”“带学”,也要鼓励部分青年学生在社团事务的处理中提升管理决策等综合能力。关注以学生骨干团队发挥辐射作用,尊重学生骨干的建设性意见,积极采纳青年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
组建社会共育团队,保障理论型社团多元交流。理论型社团建设应当以“知行合一”为培养理念,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开展校际合作与交流,搭建多元化学习实践平台,联通高校与第一部门、第二部门、第三部门之间的优势,让社团成员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能够真切感受来自社会的不同反映。
以战略思维建设理论型社团。要将理论型社团的发展提升到学校思政育人大环境中的战略地位,既要区别第一课堂中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的学习形式,也要关注第一课堂在翻转课堂中出现的新的教学举措,真正思考理论型社团作为学生社团这一根本组织形式的最终建设成效体现,在日常育人中以过程为导向进行内涵式发展,但在整体运作上仍应考虑结果为导向的成果呈现。
以创新思维建设理论型社团。不断创新组织运作中的方式方法和工作载体。在传统理论型社团集中学习、主题实践、课题调研等形式基础上,发挥社团成员的创意想法,设计理论知识短视频、榜样人物面对面、编演历史情景剧等更多参与式、 体验式的活动把握主题教育又激发青年兴趣,形成特色鲜明的活动载体。
以互联网思维建设理论型社团。当下理论型社团建设要关注社会科学技术更新,充分发挥互联网在信息传输上便捷迅速的优势,既在学习过程中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收集与分享,也能够将学习成果或活动场景通过互联网进行广泛宣传,以融媒体格局搭建理论学习宣教新形式。
T 学院自2017年起探索理论型社团育人功能的实践。2017年5月T 学院成立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研习会,该会是T 学院第一个理论型社团,在理论新社团建设方面做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在组织设计上,该会由学院党委直接指导,社会科学部、团委、思想政治教育科负责业务指导,各二级教学部门党组织负责人纳入指导团队,初期成员由各基层党组织遴选推荐。人员配备和设置均优于一般学生社团,在社团开展活动的过程当中得到必要的资源保障。在日常运作上,该会以教师领学、骨干带学、成员自学为日常理论学习模式,选派思政理论课教师进行理论宣讲,骨干组织学习小组讨论知识要点,成员自学相关理论论述后形成文献综述。在活动创新上,该会组织进行党的十九大报告朗读、特色小镇集体调研、时事评论大赛等活动,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宣传传播,在工作开展过程中注重成果收集,及时形成活动档案。
理论型社团在梳理传统理论型社团的组织运作形式、匹配时代内涵、关注组织内生机理创新的基础上涌现出切实可行的新举措。对理论型社团的发展探索和学生组织中师生自育的实践将推进新时代高校育人主体责任的落实。
英语中序数词的表达方法
表示顺序的词称为序数词。序数词的主要形式: 从第一至第十九,其中,one-first,two-second,three-third,five-fifth,eight-eighth,nine-ninth,twelve- twelfth 为特殊形式,其他的序数词都是由其相对应的基数词后面添加“th”构成。例如,six-sixth、 nineteen-nineteen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