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洪禄
解放初期(1949年~1952年),新中国面临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社会现状,各项事业百废待兴,为此,党中央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为主要任务方针政策,举国上下经过三年的努力,扭转了衰退的局面,实现了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这段时期,对于个体经营者,国家采取鼓励、规范、整顿的原则,使他们劳有所用、劳有所得,1949年底,在天津“登记领证的个体工商户有58405户,其中13426户为手工业者,44979户为各类摊贩,从此个体工商业开始新的起步。”①
社会稳定、民众祥和、庆典频繁,乐器的生产和销售势很红火,虽然因各种原因,那几年的生产和销售有所起伏、不均衡,但总的发展势头良好。我们可从当年的一些资料中管窥到当时乐器制造业的一些概况。“我区乐器业共11户,从业人员共34人,其中包括业主16人,家属7人,工人7人,临时工4人。1955年全年总产值为41599.85元。1955年第四季度估计产值6759元。较1954年四季度产值11451元下降了42%。产品多系西乐(军笛、横笛、黑管等),中乐只是竹笛。另有修理二户,在产品户中多系站订货。从该业的经营情况来看,凡是有技术的户,经过安排以后,虽任务减少,但成本逐渐减低,还能维持或有利可得。”②这份资料只是当时天津乐器制造业的一瞥,但也基本反应了整个行业生产、销售及家庭的现状。这一方面让我们看到了该行业生产销售情况,另一方也反映了面临的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1956年初,全国范围出现社会主义改造高潮,资本主义工商业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在这种趋势下,天津的二十多家乐器店铺响应国家号召基本全部合到乐器合作社。另外,根据合作社需要也召回了一些曾经离开的老技工充实合作社的技术力量。由于合并后人数较多,天津成立了三个乐器合作社。分为一社、二社、三社,三社人员总共有职工352人,这个数字较比解放前增加了几倍。在产品上,三个社根据员工的生产技能、特长生产相应的乐器产品,如二胡、笛子、唢呐等,其中也有特色产品,如大众娱乐琴等。
这个合作社主要生产管乐器和响器,如笙、箫、笛、铙、钹、镲等,娱乐琴③是该社的特色产品,技术工有齐有才、汪金蟾、王守泉、李新全等。
在娱乐琴的制作材料上,他们选择桐木做音箱的面板和底板,使娱乐琴发音响亮、共鸣均匀、音色柔和,该产品生产数量较大,销路也很好。但外观的设计比较一般,喷漆技术也赶不上上海乐器厂的同类产品。后来工人们虚心向上海学习喷漆技术,外观设计也做了很大改进,销路一直呈上升的趋势。1957年出口一万余支,1958年外销也呈现良好的趋势。天津出口公司曾表示,“只要外观赶上上海,可以大批向该社订货。”④
笛箫生产也是一社的主要产品,产量稳中有升,据史料记载,其产量、质量“仅次于苏州,1957年产量达39万余支,一般产品质量较苏州稍次,”⑤出现这样的情况有多个原因,其一、苏州做笛子的年代久远、技术精到,在竹子处理、掏眼、工序等制作技艺上一直优于天津。其二、竹笛的原材料都生长在南方,原材料的进货和运输成本都略高于苏州。尽管如此,一社的总的产量和销售都很顺畅。“1957年的产值52万元,1958年计划为129万元,”⑥从这个数字来看,1958年计划产值将超过一倍半,这说明一些畅销的乐器,如娱乐琴、笛子、唢呐、锣、鼓、镲有很好的市场需求。
主要产品产量如下:(列表三)⑦
产品年代 娱乐琴 各种娱乐琴弦 箫笛 响器 部分出口(笙)1956年 51961支 225935袋 225479件 18167件 44台1957年 73952支 444800袋 393155支 37169件 91台备注 部分出口 出自用外供应外地 小锣已发合同向瑞士出口
笛箫产量情况统计(单位支)(列表四)⑧
产品年代 学生笛 顺笛 小横笛 大横笛 中烙花笛 龙凤笛 定调笛 各种箫1956年 105910 26143 34446 22090 3841 28140 9730 5179 1957年 162952 40220 53303 33987 6402 46910 24324 24997
公私合营后,虽然在质量、产量上都有长足的发展,但也面临着很多问题,轻工业部调查小组曾提出下列问题:“1.厂房狭小,特别是娱乐琴车间冲件部分简直没有回身的余地,劳动条件极差,而且影响安全生产。2.响铜缺乏,第二季度响铜没有着落(共15吨)即将停止生产,迫切要求轻工部解决。3.制笙名艺人王印兰离社,其中牵涉到双方的问题,市手工业管理局、联社很重视这一问题,目前到底怎样处理,社里感到困难,而且对这个有名的制作家离社感到遗憾。4.各种管理制度尚未建立,特别缺乏检验制度,大批笛子出场,音准极有问题(大众品),据老工人韩顺祥反应,不管堂的粗细都开一样的孔,自然不能保证音准。”⑨
该合作社主要生产拉弦、弹拨乐器,特别以京胡、京二胡、月琴为主。技术工有秦红奎、于正山、周井千、刘梓玉、夏德友、王九勤、李玉林、刘玉俊,他们在胡琴、月琴、秦琴等的制作上有丰富经验,特别是周井千、刘梓玉在京胡制作上有一定名气,刘梓玉以做琴精致而出名,周井千以演奏、调琴而出众,他俩的结合在京胡、京二胡的制作上有很高的造诣,成为二社的最佳搭档,其工艺技巧得到业内人的一致好评。
主要产品产量统计(列表五)⑩
产品年代 京胡 京二胡 二胡 板胡 四胡 低胡1956年 27294 5261 942 4213 242 65 1957年 35843 3714 1399 1995 317 317
尽管生产、销售都很不错,但轻工业调查小组也提出了这一时期存在的问题:“1.厂房狭小、分散、完全系手工制作,最近熟练一些设备都无地可装。2.产品质量粗糙,带品的乐器音阶不准。3.除周井千以外没有突出的技术工人,产品一般化,形成高不成低不就,除京胡外其他很难满足专业要求。4.蟒皮、紫竹、花梨、红木的供应困难,派人到小贩手中收购影响成本极巨。5.检验制度没有建立,产品质量不易保证。6.计件工资与提高质量和钻研技术有矛盾,老年技工计件后赶不上年轻工人,影响收入,青年工人追求数量又忽视质量与技术的提高,现正研究改进。”⑪
该合作社所生产的乐器种类与第二合作社基本相同、规模稍大,如鼓、二胡、板胡、古琴、扬琴、阮、秦琴、笙等。这个社还有别的社没有的丝弦制作车间。技术工有张林占、杨振清、赵金钟、于长承、付庆善、尹伯斋、张德元、李章来等,他们分别来自于解放前的景祥益、长发德等七家乐器店铺。其中以杨振清、李章来做的三弦、四胡最为出名,他们做的乐器工艺独到,用料考究、外观漂亮、音质、音色优美,享誉全国。另外,该社制作的大雷也闻名全国,由于创制该乐器的瞽人音乐家王殿玉先生解放后在天津曲艺团工作,彼此双方合作便利,在他们的努力下使雷琴的规格、尺寸、材料、音色、音质等方面都有很大提高,更加规范合理,是全国闻名的特色乐器。三社的发展势头曾好于其他两社,产量和质量以及经济效益也逐年递增,1956年利润达三万余元,1957年也达到两万以上,为了扩大生产规模,经上级部门批准和支持,1957年在天津市河北区榆关道新建生产车间三栋。
产品、产量情况⑫(列表六)
年代 板胡 二胡 京胡 鼓类 杭弦(单位:两) 其他 合计产品1957年产量 6668 11406 41282 5567 58706 91420 156338 1957年产值(元) 36620 42919 72129 56329 78669 118019 404685
轻工业调查小组来社调查提出了下列问题⑬:1.技术力量虽较强,但仍系手工操作,虽新建厂房而生产设备无力添置,连普通的手摇钻都没有,完全处于生产落后状态。2.紫竹特别缺乏,派人到外地收购,成本增加。3.对于特殊技艺老技工虽已重视,但没有很好的组织技术传授,如,著名的杨振清最近带一个徒弟,目前调去搞整顿工作,张林占等人还没带徒弟。4.制作工艺水平很高,但未总结经验和技术研究,如大三弦、大雷系全国闻名产品,而该社本身并未予重视。
三个社基本概况对比(列表七⑭)
天津市第一乐器生产合作社 天津市第二乐器生产合作社 天津市第三乐器合作社地址 天津市红桥区小伙巷69号 地址 和平路51号 地址 地址天津市城厢东马路165号社主任 于维祺、周阴茹、张森行 社主任 崔国方、余正三 社主任 贾鸿昌建社年月 1956年3月 建社年月 1956年2月1日 建社年月 1956年2月28日电话 51793 电话 23721 电话 21974产值 1957年52万,1958年计划129万 产值 1956年10万7千2百,1957年15万7千 产值 1956年25万,1957年40万职工人数 1957年80人,1958年190人 职工人数: 1956年9人、1957年50人、1958年52人 职工人数 1956年102人,1957年107人,1958年113人工资 平均52 最高84、最低19元 工资 平均65元、最高98元,最低33元 工资 平均63元,最高130 ,最低17元
1958年大跃进兴起,上级组织派党的干部进入工厂,负责管理厂内事物。罗文堂、杨德善先后调入民族乐器厂担任厂长和书记,乐器厂在大跃进的精神指导下开始了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社里成立了乐改小组继续与中央音乐学院的教师们合作改革乐器,如试制秦琴,研制革胡,试制各种不同的弦码等。为改变社里生产条件,社里建立变电室,促进一些产品的生产由手工转向机械化,工人们还大胆革新,发明了笛子打眼机、琵琶掏膛机、二胡铣杆机等等,大大减少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劳动效率,曾加了产品的数量。由于生产数量加大,材料出现短缺现象,特别是木材方面,硬木供不应求,在这种情况下,工人们出主意、想办法制作人造红木以补硬木的短缺。
为了产品的质量和扩大销路,三个合作社每年都举办销售订货会,邀请全国经销商参加,同时也请专业演奏家来厂试奏、鉴定乐器,大跃进后期,天津的三个乐器合作社无论在生产规模、产品数量和质量以及厂房的建设上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成为“位列三甲 风光当年,在民族乐器行业潮起潮落的历史进程中,继北京、苏州之后,天津也曾是缓缓升起的第三座浪峰。⑮
注释:
①《回顾天津个体工商业的几度兴衰》沈国祥,天津文史资料选编,182页。
②《第二轻工业局财政处》市工商局第五分局,乐器行业调查报告,资料来源于天津档案馆,档案卷数X0184-Y-000068-031。
③又称“大正琴或凤凰琴”。相传1912年(大正元年),由日本名古屋大须森田屋旅馆主人的长子森田吾郎创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