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之想

2019-08-13 08:14韩少功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人类生命

土地

吃着自己种出来的瓜菜,觉得它们每一样都有来历、每一样都有故事。什么时候下的种,什么时候发的芽,什么时候开的花……往事历历在目。

虫子差点儿吃掉了新芽,曾让你着急;一场大雨及时解除了旱情,曾让你欣喜。转眼间,几个瓜突然膨胀好几圈,胖娃娃一般藏在绿叶深处,不知天高地厚地大乱家规,大哭大笑又大喊大叫,必定让你惊诧莫名。

有时候,瓜藤长袖飘飞,羽化登仙,一眨眼就沿着一根电线杆攀向高高的蓝天,在太阳或月亮那里开花结果,让你搬来椅子再加上梯子,仍然望天兴叹。你看见一条弯弯的丝瓜挂在电线上,像电信局悬下来一个野外的话简:刚才是谁在这里通话而且是与谁通话?或者说这么多电话筒从瓜藤上悬下来,从土地里抛撤出来,一心想告知我们远古的秘密却从来无人接听?你想象根系在黑暗的土地下嗞嗞地生长,真正侧耳去听,它们就屏住呼吸一声不响了。你想象枝叶在悄悄地伸腰踢腿挤眉弄眼,猛回头看,它们便各就各位一本正经若无其事了。你从不敢手指瓜果,怕它们真像邻居老吴伯说的那样一指就谢,怕它们害羞和胆怯于是气呼呼地不再合作。总之,它们是有表情的、有语言的,是你生活的一部分,最后来到餐桌上,进入你的口腔,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这几乎不是吃饭,而是游子归家,是你与你自己久别后的团聚,也是你与土地一次交流的结束,

你会突然想起以,前在都市菜市场里买来的那些瓜菜,干净、整齐而且陌生,就像兑换它们的钞票一样陌生。它们也是瓜菜,但它们对于享用者来说是一些没有过程的结果,就像没有爱情的婚姻,没有学习的毕业,只能塞饱你的肚子却不能进入你的大脑,无法填注你感情的空空荡荡。难怪都市里的很多孩子都不识瓜菜了,鸡蛋似乎是冰箱生出来的,白菜似乎是超级市场里长出来的,看见松树就说是“圣诞树”,看见鸭子就说是“唐老鸭”。在一个工业化和商品化的时代,人们正在越来越远离土地上的过程。这真是让人遗憾。

什么是生命呢?什么是人呢?人不能吃钢铁和水泥,也不能吃钞票,而只能通过植物和动物构成的食品,只能通过土地上的种植与养殖,与大自然进行能量的交流和置换。这就是最基本的生存,就是农业的意义,是人们在任何时候都只能以土地为母的原因。英文中Culture指文化与文明,也指种植和养殖,显示出农业在往日文化与文明中的至尊身份和核心地位。那时候的人其实比我们聪明。总有一天,在工业化和商品化的大潮激荡之处,人们终究会猛醒过来,终究会明白绿遍天涯的大地仍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比任何东西都重要得多。

那才是人类Culture又一次伟大的苏醒。

生命

你看出了一只狗的寒冷,给它垫上了温暖的棉絮,它躺在棉絮里以后会久久地看着你。它不能说话,只能用这种方式表达它的感激。

你看到一只鸟受伤了,将它从猫嘴里夺下来,用药水治疗它的伤口,给它食物,然后将它放飞林中。它飞到树梢上也会回头来看你,同样不能说话,只能用这种方式铭记你的救助。它们毕竟是低智能动物,也许很快会忘记这一切,将来再见你的时候,目光十分陌生,漫不经心,东张西望,追逐它们的食物和快乐。

它们不会注意你肩上的木犁或者柴捆,它们不会像很多童话里描述的那样送来珍珠宝石,也不会在你渴毙路途的时候,在你的嘴唇上滴下甘露。

它们甚至再也不会回头。

但它们长久地凝视过你,好像一心要知道更多关于你的事情,好像希望能尽可能记住你的面容,决心做出动物能力以外的什么事情。

这一刻很快就会过去。但有了这一刻,世界就不再是原来的世界,不再是没有过这一刻的世界。感激和信任的目光消失了,但感激和信任弥散在大山里,群山就有了温暖、有了亲切。某一天,你在大山里行走的时候,大山给你一片树阴;你在一条草木覆盖的暗沟前失足的时候,大山垫给你一块石头或者借给你一根树枝,阻挡你危险的下坠。在那个时候,你就会感触到一只狗或一只鸟的体温,在石头里,在树梢里。

你不再感到孤单和危险,甚至感到石块是你的血肉,树梢是你的肢体,而你的一声长啸或大笑其实来自大山那边的谷地。你早应该知道,科学的深入观测已经证明:植物其实有感情,也有喜爱和快乐的反应——当你为之除虫或授粉;也有恐惧和痛苦的反应——当你当面砍伐它们的同类。它们在特殊的“心电仪”和“脑电仪”里同样思绪万般,只是无法尖叫着拔腿而逃罢了。你还应该知道,科学的反复试验还证明:大地同样是“活”物和“动”物,只要你给它们足够的高温,比方说给它们太阳表面的炽热,它们就会手舞足蹈,龙腾虎跃,翻江倒海,风驰电掣,同样会有大怒的裂爆或者大爱的聚合,其“活”其“动”之能耐,远非人类可及。它们眼下之所以看似没有生命地蛰伏,只不过是如同动物的冬眠和植物的冬枯——地球的常温对于它们来说过于寒冷,正是它们的冬天。

你是人。其实人只是特定温度、特定重力、特定元素化合一类条件下的偶然。因此相对于大地来说,人不过是没有冬眠和冬枯的山:相对于植物来说,人不过是有嘴和有脚的树:相对于其他动物来说,人不过是穿戴了衣冠的禽兽,沒有了尾巴却有了文字、职位、电脑以及偶尔寄生其中的铁壳子汽车。人是大地、植物、动物对某个衣冠者临时的身份客串,就像在化装舞会上有了一个假面。

你抬起头来眺望群山,目光随着马铃声在大山里消失,看到起伏的山脊线那边,有无数的蜻蜒从霞光的深处飞来,在你的逆光的视野里颤抖出万片金光,刹那间洒满了寂静天空——这是更大的一扇家门向你洞开,更大的一个家族将把你迎接和收留——只需要你用新的语言来与骨肉相认,只需要你触抚石块或树梢的问候。你知道。

感激

将来有一天,我在弥留之际回想起这一辈子,会有一些感激的话涌在喉头。

我首先会感谢那些——作为一个中国的南方人,我这一辈子猪肉吃得太多了。为了保证自己身体所需要的脂肪和蛋白质,我享受了人们对猪群的屠杀,忍看它们血淋淋地陈尸千万,悬挂在肉类加工厂里或者碎裂在菜市场的摊子上。我还得深深地感谢那些牛——在农业机械化实现以前,它们一直承受着人类粮食生产中最沉重的一份辛劳,在泥水里累得四肢颤抖,口吐白沫,目光凄凉,但仍在鞭影飞舞之下埋着头拉犁向前。我不会忘记鸡和鸭——它们生下白花花的宝贝蛋时,怀着生儿育女的美丽梦想,面红耳赤地大声歌唱,怎么也不会想到无情的人类会把它们的梦想一批批劫夺而去,送进油锅里或煎或炒,不容母亲们任何委屈和悲伤的申辩。

我还会想起我伤害过的很多生命,包括一只老鼠、一条蛀虫、一只蚊子。它们就没有活下去的权利吗?如果人类有权吞食其他动物和植物,为什么它们就命中注定地没有?是谁粗暴而蛮横地制定了这种不平等规则,然后还要把它们毫不过分的需求描写成一种阴险、恶毒、卑劣的行径然后说得人们心惊肉跳?为了自己的生存,为了自己一种富足、舒适、安全的生存,我与我的同类一直像冷血暴君,用毒药或者利器消灭着它们,并且用谎言使自己心安理得。换句话说,它们因为弱小就被迫把生命空间让给了我们。

我们欠下了它们太多。

我当然还得感谢人,这些与我同类和同种的生命体。说实话,我是一个有些厌恶人类的人道主义者。我不喜欢人类的贪婪、虚妄、装模作样、贵贱等级分明,有那么多国界、武器以及擅长假笑的大人物和小人物;但我一直受益于人类的智慧与同情心——如果没有这么多人与我相伴度过此生,如果没有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创造,我至少不会读书和写作,眼下更不会懂得自省和感激。我在这个世界上将是一具没心肝的行尸走肉。

现在好了,有一个偿还欠债的机会了——如果我们以前错过了很多机会的话。大自然是公正的,最终赐给我们以死亡,让我们能够完全终止索取和侵夺,能够把心中的无限感激多少变成一些回报世界的实际行动。我们将会变成腐泥,肥沃我们广袤的大地。我们将会变成蒸气,滋润我们辽阔的天空。我们将偷偷潜入某一条根系、某一片绿叶、某一颗果实,尽量长得饱满肥壮和味道可口,让一切曾经为我们作出过牺牲的物种有机会大吃大喝,让它们在阳光下健康和快乐。哪怕是一只老鼠、一条蛀虫、一只蚊子,也将乐滋滋地享受我们的骨血皮肉,咀嚼出吱吱嘎嘎的声响。它们最终知道人类并不是忘恩负义的家伙,总有一天还能将功补过,会有迟到的爱注入它们的躯体。

死亡是另一个过程的开始,是另一个光荣而高贵的过程的开始。想想看吧,如果没有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的生将是一次多么不光彩的欠债不还。

2002年9月

[来源]韩少功:《然后:韩少功散文精选集》,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

[阅读导引]

正如读者看到的,韩少功先生的《山之想》有三题,即土地、生命、感激。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向我们描绘了生命中最重要的、密不可分的三种情感。《山之想》为我们窥探生命的哲学提供了一种方式,作者也宛如我们生命的解剖者一般,剖析着我们的内心。所以说,读《山之想》即是品读生命的哲学。

首先,第一题《土地》中,作者从“吃着自己种出来的瓜菜……”着手,并将自己种出蔬菜吃的过程和买蔬菜吃的不同感受进行对比,进而提出了“什么是生命呢?什么是人呢?”的询问,最后得出“绿遍天涯的大地仍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比任何东西都重要得多”的结论。其次,第二题《生命》则是作者更深层次的感受。作者从对动物的关爱开始,上升到对大自然的一切生命的感悟。从中可以见出作者尊重生命与热爱自然的生态观念。最后,第三題《感激》是前两节的升华,迸发出作者的感恩之情。总体来看,作者生动而富含哲理的语言宛若一股甘泉,流进了我们的心田。

猜你喜欢
人类生命
从地里冒出来的生命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谁变成了人类?
小小“钢铁侠”拯救人类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震撼瞬间:怒放的生命
机器人会伤害人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