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2014年南通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王家拳的保护与传承进行研究,调查了其保护现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传承对策:加大宣传与政府扶持,传承形式多元化,与学校体育相结合,以期促进王家拳在南通的更好发展。
关键词:“非遗”;王家拳
1 前言
传统武术在冷兵器时代,成为封建王朝统治者的利刃[1],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冷兵器时代流传下来的传统武术由于缺乏实战性,其对抗实用价值逐渐减退,取而代之的是观赏与健身价值。且长期以来师徒传承的模式,导致虽然拳种名目众多,传人却越来越少,闻名遐迩的太极拳也是由于健身价值突出改编成简易版才流传开来。
在南通的古镇石港,自清朝初年流传下来的一种动作短小精悍,变化多样,以柔克刚的内家拳种----王家拳,它是由南通人王越群集各派技击之精华,触类旁通,创造出来的。师徒相传,已近九代,成为了南通武术的一张名片。尤其1986年王家拳获评全国稀有拳种金奖。这一殊荣更是对王家拳的肯定与褒奖,然而近30年的发展,这一传统武术并没有能够逃避无人传承的尴尬,为摆脱无人可传的境地,王家拳被列为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希冀通过此种方式重新得以发扬光大。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南通石港王家拳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 专家访谈法 逻辑分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3.1对王家拳武术传统文化的保护
3.1.1王家拳研究会的成立
2016年,王家拳的第八代传人胥兆亮,对这一传统武术后继无人的现状深感忧虑,于是联合了王家拳的弟子们在民间成立了通州太极元功王家拳研究会。对太极元功王家拳进行了拳谱修理与汇编,将传承人的武术动作制作成影像资料。保护传统武术拳种传承人就是保证传统武术拳种传承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2]非遗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作为遗产的不可复制,相较于“物质”类的非遗,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显得尤为脆弱,如今的嫡传弟子,都已进入老年,这样的“体力活”对他们来讲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3.1.2王家拳的武术交流
传统武术要想更好的得到保护,必须要从幕后走向台前,让更多的南通人产生“文化认同”感。自王家拳研究会成立以来,每年都会举行以王家拳为主题的大型活动,有区市级的,也有民间自行组织的,但是这些活动的举办地点多局限在发源地通州区石港镇,在这些活动上,第七代王家拳的武术大师胥吉六的徒子徒孙们都会以武会友,来昭示太极元功王家拳后继有人,如在纪念胥吉六诞辰130周年活动上,最小的王家拳练习者才7岁。
3.1.3王家拳的物质遗存
所谓睹物思人,胥吉六大师79年离世,为更好的表达人们对这位武术大师为发扬王家拳所做的贡献,在他的家乡,建了一座胥吉六纪念馆,将有关王家拳的拳谱、器械等物品陈列其中,供人们缅怀。这是保护王家拳这份历史遗产的又一重要举措,“昨日不忘今日之师”,牢记过去王家拳的繁盛,如今却在困境中坚持,但我们后人还是不能忘了过去,牢记历史,这是对传统武术的尊重,每一个人都有义务去保护与传承。
3.2王家拳的传承
传统武术如果要一直传承下去,国家政府是不可或缺的力量,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从小培养,养成好习惯,传统武术的发展和传承才指日可待。[3]目前,王家拳的少儿培训班教头严未红是王家拳的第九代传人,如今已年过60,开始时培训班并不收费,但是很多家长把孩子送过来,练习不规律,这是目前传统武术的传承现状。而传统武术套路,练的就是基本功,俗话说“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打好基本功是重中之重,大部分时间花在练习基本功上,同时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学习并不专注,动作需要反复练习,而一旦形成“肌肉记忆”,动作就会定型。
培训班的地点就设在市民广场上,有时受天气影响,练习的时间也得不到保证。设施简陋,很重要的准备活动压腿,只能借助于花坛的边沿,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练习的质量。王家拳的传承还必须依靠政府的宣傳与扶持,表2中的非本地生源数从侧面反映了这一拳种在南通市的知名度并不高。然而很多想让小孩学习武术的家长苦于找不到练习的地方。
4 结语
传统武术的发展如今确实困难重重,缺少继承人,发展空间缩小等都是社会时代的变迁所导致的。在王家拳的保护措施上,将其列入“非遗”、成立研究会、设纪念馆等措施都在一定程度显得卓有成效,至少短时间内王家拳在南通石港当地还是有一定的民间基础,寄望相关部门予以人力物力财力全方位的支持与帮助。
参考文献
[1]靳志鑫.从“非遗”视角探析传统武术保护方法[J].武术研究,2016(12):41-43.
[2]陈丽印.宝应县传统武术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武术研究,2016(6):42-45
[3]张俊杰,刘舟.传统武术的发展困境及制约因素分析[J].武术研究,2016(3):10-12
作者简介:
秦春林(1982),男,江苏省南通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