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情感渗透英语教育

2019-08-13 12:39沈志强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19年48期
关键词:情感评价课堂

沈志强

教育要有科学性和艺术性,但更要有情感性。心理学表明:积极健康的情感,能够有效地强化人的智力活动,学生精力充沛,意志顽强,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记忆力增强,心里潜能得到得到高效发挥。教师用爱赢得学生的亲近和信任,学生情感这个内因,在教师情感这个外因作用下,产生双向交流,借助情感这个媒介可以达到英语教学的最佳境界。学生常常会因为对老师有情感,对这个老师所教的学科就感兴趣,老师的要求就能被学生接受并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在教学中如何进行情感教学呢?

一、尊重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爱默生说:“教师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没有什么比自尊和自信心更重要的,初中生处于世界观形成阶段,思想未成熟,生理和心理正在发生明显的变化,自尊心特别强,对外界的评价十分敏感。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的对待他们,不讽刺、挖苦和歧视他们,应该坚持积极暗示,正面教育为主,从积极方面去观察学生,多鼓励、多信任、多肯定、多表扬,使他们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获取信心,带着乐观愉快轻松的心境去学习,促进全体学生能全面主动地健康发展。同时教师也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尊敬,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真正的做到“亲其师、信其道”。总之对学生少批评、多鼓励、少斥责、多指导,尊重学生,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并增进了师生间的感情,何乐而不为呢?

二、适时评价,激发学生学的情感

教师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情感的激励者。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始终处于精神饱满、情绪高涨、注意力集中的状态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效果就会是最佳的。因此,课堂上教师要不断地适时地对学生的参与情况和学习态度进行评价,激发学的情感,发挥评价的正导向作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Youre the best today”,另一种可以用固定式奖励性语言如“good” “excellent”或发奖励卡的办法,即凡是课上学生有突出的作为、独创的见解时,教师除了有鼓励性语言外,还使用奖励卡。下课后,将这些卡贴到他们自己课本所学的那一页上。实践证明,效果非常好。当然除了每节课这样做以外,待学生的奖励卡积累到一定的数量或告一段落时,可授予他们“积极分子”“学习标兵”等称号。这样既重视了课堂过程的评价,使学生总是处于“我能行”的学习状态中学习,又能在期末时对学生学习状态给予科学的评价,始终让学生处于愉快的竞争状态中,激发学生学的情感。

三、搞活课堂,激发学生的创新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教师“课要上的有趣”,能激发学生的“情绪区”,并要求学生学习知识要有所发现,在发现和领悟中感受到学习乐趣,产生良好的學习情感。这一观点对创新教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学生的求知情趣是创新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情绪氛围,推行创新教学是不断拓宽学生的思想领域,必须以更为宽松的情感去间为条件。有经验的教师都懂得,在沉闷的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只会是情绪低落、一筹莫展。我们在激发学生创新学习的情绪方面,并不是墨守某种固定不变的模式,而是塑造出活泼的情感氛围,在课堂中采用游戏教学法创设情景,让学生在课堂上扮演人物。绕口令,儿歌或歌曲等既能搞活课堂又能培养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情感。例如:为了让学生形象地认记内容,理解意思。在学习时,我鼓励学生展开自己想象,根据内容选配上相应的动作,谁的动作最能形象的表达内容,我就采用谁的动作,学生的兴趣很高,积极开动脑筋,大胆创新。孩子是纯真的。要使课堂上的学生也像生活中一样,神采飞扬,充满活力,使我们的英语课堂也纯真起来,教学中教师要用爱心去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以情促思,使课堂生动活泼,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情感丰富。

四、在课外接触中融入师生情感

通过谈心的方式,全面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多给他们帮助鼓励,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关心他们在学习上的进步和困难,鼓励他们学好英语,并在平时与学生的接触中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想和学习上的帮助。实践证明,这样的关心和帮助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没有一个学生,不希望他的老师去了解他、关爱他,只要我们努力,就会夺得大面积的丰收,而我们也能得到学生对我们的爱。

总之,情感教学是一门艺术,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学习,以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出新型的高素质的英语人才。

猜你喜欢
情感评价课堂
欢乐的课堂
情感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台上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写字大课堂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