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紫砂作品“六方传炉”的艺术创作

2019-08-13 06:30许静
江苏陶瓷 2019年2期

许静

摘  要  “传炉壶”作为紫砂壶中的经典器形,久盛不衰,体现着它独特的人文魅力。“六方传炉壶”由传统“传炉壶”继承创新而来,方中带圆、圆中寓方、形神兼备,传递给大家积极的精神信仰和艺术向往。

关键词  六方传炉壶;方器;

紫砂壶赏用皆宜,集金石书画于一体,经久不衰,是实用与观赏价值兼备的艺术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辅相成,可谓宜兴的一张“名片”,是宜兴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宜兴城市文化的发展。一把小小的紫砂壶,凝练着紫砂艺人的手工技艺与智慧,更承载着人们心灵或情感上的寄托,展现出独特的文雅性、思想性和趣味性。

1  紫砂壶“六方传炉”的造型

“方匪一式,圆不一相”,可见紫砂壶造型千变万化,每把壶都有独特的气质风格,让人爱不释手。造型作为一把壶的基础,紫砂壶的思想性和文化性都经由造型表现出来,必然要经得起玩壶人的揣摩和斟酌。紫砂壶创作题材丰富,或由简练的几何形体构成,或以筋纹划分壶身,追求韵律美和形式美,或以自然中的花草虫鸟为原型进行仿生,或简约、或精致、或形象,都有其独一无二的韵味。紫砂壶“六方传炉”(见图1)以六方为基本形制,以简练的线条勾勒壶身,通身无冗余的装饰和复杂的色彩,是经典的光素方器。“传炉壶”最初的形制为“四方传炉”,在明末清初频繁出现,取材于古代青铜器,取佛寺、道观堂前供制的四方炉鼎之形,既有青铜器般的庄严与稳重,曲线之劲力徐徐而出,浑厚端正又古朴典雅,茶气氤氲中的“四方传炉”,亦如堂前的屡屡香烟,使我们感到寂静与澄明,仿佛置身佛道的静趣之境,一念心清静,处处莲花开。“四方传炉”延续至今,早已成为一款经典器型,更衍生出诸多版本,但万变不离其宗,其内涵始终不变。

紫砂壶“六方传炉”取材于古代的炉鼎,改四方为六方,推陈出新,彰显出紫砂壶造型的包容性和多元性。纵观整壶,壶身棱线刚柔并济,以盖钮为中心点,盖钮至壶底棱线上下贯通,壶腹饱满,六方盖钮、六方身筒,结构对称协调,气势凛然,刚劲挺拔;肩部略收,底部圈足,上下呼应,显出稳定庄重之气;壶流为三弯流,转折有度,优雅劲拔,圈把刚柔并济,两相呼应,流、把依然由棱线构成,与壶身对应,俊朗有力;壶盖盖面微穹,弧度与壶身自然衔接、浑然一体。整壶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其刚柔并济,整壶没有完全的直线,然线条不呆板、不僵滞,以曲线勾勒方器,线面清爽、棱角分明、清俊有力,营造出绝佳的艺术之境。

2  紫砂壶“六方传炉”的内涵

“传炉壶”取材于古代青铜器,给人以稳健安定、祥和浑厚的气息,又比一般方器多了一份圆润之美,方中寓圆、刚柔相济,就像一个历尽仆仆风尘,磨平了强硬锐气,又平添了柔软温存的成熟男子,形态端庄、内心强大,不仅自持安定,也给予他人刚刚好的安全感。“方圆并济”历来是中国人遵循的传统思想,黄炎培先生三十二字家训说:“肃若秋霜,和若春风;取象于钱,外圆内方”,意思是平时应和气于人前,像春天的微风,关键时要出手果决,如同秋风扫落叶般犀利,做人要像一枚銅钱,表象圆滑,但内里一定要方方正正拥有自己的规矩。“六方传炉壶”打破传统“传炉壶”的窠臼,但依然保留刚柔并济的造型特点,俊朗刚健而不乏柔婉,融入了方圆并济的传统哲学思想,其中深意值得体会。此外,传炉谐音“传胪”,寓意金榜题名、蟾宫折桂、鱼跃龙门。宋代沈括在他的名著《梦溪笔谈》中说:“进士在集英殿唱第日,皇帝临轩,宰相进一甲三名卷子,读毕拆视姓名,则曰某人,由是阁门承之以传胪。”在古代科举考试,最高一级的殿试后,皇帝召见新考中的进士。考取的进士身着公服,头戴三枝九叶冠,恭立天安门前听候传呼,然后与王公大臣一起进太和殿分列左右,肃立恭听宣读考取进士的姓名、名次,这就是“金殿传胪”。此壶也寄托着人们金榜题名、高升昌盛的美好祝福。“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这些诗句都暗含了青年学子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的心愿,鼓励人们要有顽强拼搏、努力奋进的精神。求学之路如此,紫砂人的从艺之路也是如此,唯有十年如一日地苦练技艺,才能厚积薄发,创作出具有思想力的成熟作品。

3  结  语

每把壶都有独特的实用价值和文化价值,此壶师古而不泥古,造型上打破传统的窠臼,文化上体现了“方圆并济”的哲学观和金榜题名的美好心愿,兼具颠覆和创新。随着时代发展和人们精神文明的提高,现代人对于紫砂壶的鉴赏越加注重从文化角度来诠释。作为一名现代手艺人,继承传统工艺的同时更应注重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与时俱进,创作出与时代接轨的具有时代精神的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