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报平安,一帆风顺

2019-08-13 09:34王齐云
江苏陶瓷 2019年2期

王齐云

摘  要  宜兴紫砂壶集实用性、观赏性、文化性于一身,给人以美的享受和丰富的精神情感力量。本文以紫砂壶“一帆风顺”为例,浅谈其造型设计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  紫砂花器;一帆风顺;竹报平安

宜兴紫砂壶起源于北宋、盛于明清,发展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它从传统粗陶实用器演变为实用观赏价值兼备的艺术品,深受人们喜爱,在当代艺术市场上绽放异彩,已成为高雅艺术的载体之一。紫砂壶为茶而生,与中国千百年来的茶文化密不可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更是不断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合多种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一朵奇葩,在国际经济文化交流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紫砂壶有“方匪一式,圆不一相”之说,可见其造型千姿百态。造型是一把壶的基础,是一把壶最直观的艺术表现形式,唯有优秀的造型才能赋予作品生动的活力和生命的气息,才能引人注意,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让人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精神情感的力量。紫砂壶“一帆风顺”(见图1)是典型的花器,花器师法自然,以自然中的花草虫鸟为原型,不仅形象生动,且具有适当的艺术夸张,展现出人类智慧与自然之美相结合的成就,让人回味无穷。

纵观此壶,整体造型宛如一艘扬帆起航的船,在海面乘风破浪、一往直前。此壶结构基于传统,以圆器为造型基础,身筒圆润饱满,壶身上下折合,端庄强健,折合线清晰有力,与壶流、壶把相互贯通、相互平衡,曲折中有变化,柔美中有韧劲,通过线条的处理化圆为方,使身筒显出刚柔并济的力量,也暗示着船身的稳健与力量感;底部无足,稳定地立于平面,线条自然向上延伸至壶流、壶把,显出一气呵成、行云流水之畅;壶流从壶身自然胥出,向上延伸,与壶身浑然一体,显出扬帆起航、一往直前的气势,流口平面呈平缓的圆弧状,出水流畅、断水利落;壶把为提梁状,从壶身一侧婉转飞扬而起,弧度较大,提梁上饰以清晰有力的竹节线,提梁自然伸展至盖面作一壶钮,宛若柔韧有力的竹根,整个提梁粗细变化均匀,表现出竹子自然生长的形态,提梁构建出优雅的虚空间,与壶身的敦厚稳健相中和,宛如一面迎风撑开的风帆,张力十足、极具动感,掠过波涛,潇洒前行。盖面呈一平滑的圆弧面,略微盈起,大小与底部对应,形成上下呼应的统一和谐感;盖面贴塑竹叶,尖尖的叶片相互层叠,叶脉清晰,显出竹叶的清逸雅致。整壶收放自如,气势、风度流畅自在,在形与势上给人以冲击和震撼。此壶结合了光器和花器的造型特点,在圆器的基础上塑造出竹节提梁,又采用贴塑的局部花器装饰技法刻画出竹的意象,栩栩如生,造型与装饰相辅相成,凸显出形象的立体感和画面感,营造出“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阔意境,兼具造型之美与意境之美,点明了作品的主旨。

欣赏此壶,让人恍若看到一艘船行驶在一片广阔无垠的大海上,扬帆起航、乘风破浪,水面辽阔而宁静,云淡风轻、星帆点点。一帆风顺,指船挂着满帆顺风行驶,比喻事情发展顺利,没有任何阻碍。整壶造型和装饰皆围绕“一帆风顺”的主旨,整体造型如船扬帆起航;在装饰上融入竹元素,有“竹报平安”之寓意,“竹报平安”出自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支植下》:“北都惟童子寺有竹一窠,才长数尺。相传其寺纲维每日报竹平安”,以竹承载一路平安的祝福,契合整壶主旨。孟郊《送崔爽之湖南》中以诗句“定知一日帆,使得千里风”,表达了对友人路途和前程的祝福;李白《行路难》诗中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了诗人乐观旷达的胸怀,相信抱负终有施展之日的自信;刘禹锡诗中又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暗示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不要被一时的挫折吓倒,诸如关于“一帆风顺”的典故或诗句数不胜数。由此可见,事情的发展总是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也许过程艰难曲折,但只要坚韧不拔,终能乘风破浪,迎来希望的曙光,到達彼岸,这也是“一帆风顺”真正蕴含的精神力量和人生况味。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人们常以“一帆风顺”来寄托平安顺利、前程似锦的祝愿。中国人崇尚美好、祈愿幸福,“一帆风顺”已成为中国传统祥瑞文化的一部分,给人以心灵的力量和情感的共鸣。

此壶承载了个人对“一帆风顺”的理解和寄托,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营养,融入了高雅的艺术境界,兼顾审美的同时表达真情实感、内蕴深厚。其精美的造型呈现出别具风格的刚柔并济之美,让人在执壶品茗之时,感受到一帆一浪一起一伏的壮观和澎湃之势,领悟到深厚的精神力量。